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彼岸道品第一問, 阿逸多問--3


世間被什麼遮蔽(kenassu nivuto loko)?

為何世間沒有光芒(kenassu nappakāsati)?

1032 什麼能遮蔽世間?為什麼世間沒有光輝?

什麼能污染世間?什麼是世間的大恐怖?

1033 無明能遮蔽世間,放逸令世間無光輝;

貪欲能污染世間,苦是世間的大怖畏。

在《小部尼柯耶》《大義釋》解釋,世間(loko)有三種:「器世間(okāsa-loka)」、「有情世間(satta-loka)」、「行世間(saṅkhāra-loka)」。

放逸令世間無光輝;無明為「不如實知」,對什麼「不如實知」?對「苦、集、滅、道」不如實知。

1032 頌為童子阿逸多問世尊:

「這個世間被什麼遮蔽?
 為什麼世間會沒有光輝?

 什麼能污染世間?

 什麼是世間的大恐怖?」

玄奘大師翻譯的《瑜伽師地論》第十九卷,為『誰能覆世間?誰能令不顯?誰復能塗染?誰為大怖畏?』第三句的「塗染」與巴利的「被膠狀物所塗而污染」意義相同。

《瑜伽師地論》:『言世間者略有三種:一欲世間,二色世間,三無色世間。』與巴利《義釋》相同,不過接下來解釋世間為『今此義中,意辨出家、在家二種世間。出家世間復有二種:一惡說法,二善說法。惡說法者,無明所覆;善說法者,由有明故應可顯了,由放逸故令不顯了。』重點與巴利文獻不同。

同時巴利《小義釋》在解釋此句時,世間為「地獄、惡鬼、畜生、人、天」五道世間,世間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世間。

巴利《小義釋》在解釋「沒有光輝」、「沒有光明」為「不被(正確的)認識」。

世尊回答:「1033 無明能遮蔽世間,放逸令世間無光輝;

貪欲能污染世間,苦是世間的大怖畏。

《雜阿含258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時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相娛悅已,卻坐一面。時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欲有所問,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時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所謂無明,無明者為何謂耶?誰有此無明?」舍利弗言:「不知是無明。」「不知何等?」「謂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不如實見、不無間等、若闇、若愚,是名無明。成就此法者名有無明。」又問:「明者,云何為明?誰有此明?」舍利弗言:「知者是明,為何所知?」舍利弗言:「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如實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成就此者名為有明。」時二正士各聞所說,歡喜而去。』

第二句: vevicchā pamādā nappakāsati. 《小義釋》解釋為「因慳吝與放逸致世間失去光輝(而無法被正確認識)」元亨寺版《小義釋》47册14頁第一行漏了第三項所得慳,所列五慳只有四慳)。

巴利字典是將vevicchā 等同於 macchariya 同樣以五慳解釋。

慳吝有五種:

āvāsa-macchariya 對住所的慳吝

kula-macchariya 對家的慳吝,即是對施主的慳吝

lābha-macchariya 對所得的慳吝

vanna-macchariya 對外表或名聲的慳吝

dhamma-macchariya 對法的慳吝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五慳者。一住處慳。二家慳。三色讚慳。四利養慳。五法慳。」(CBETA, T26, no. 1536, p. 415, b10-11)
《成實論》「五慳者:住處慳。家慳。施慳。稱讚慳。法慳。」(CBETA, T32, no. 1646, p. 321, a6-7)

《雜阿含882經》:「一切善法,皆依不放逸為根本。」《雜阿含571經》:「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長阿含》十上經:『云何一成法,謂於諸善法能不放逸。云何二成法?未知慚知愧。』楊郁文教授言:〔如此看來,要徹底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淨己意,圓滿佛德,不離〔不放逸〕一行,然而〔不放逸〕非獨自可成,由正見善、惡,感動慚愧心,才能帶動〔不放逸〕的意志力完成一切善法。

《雜阿含1239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獨靜思惟,作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後世願滿足、現法後世願滿足不?』作是念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作是念:「頗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現法後世願滿足不?」』

佛告波斯匿王:『如是,大王。如是,大王。有一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世願滿足,謂不放逸善法。不放逸善法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世願滿足。大王,譬如世間所作麁業,彼一切皆依於地而得建立,不放逸善法亦復如是。修習多修習,得現法願滿足、得後世願滿足、得現法後法願滿足。如力,如是種子、根、堅,陸水足行,師子、舍宅,亦如是說。是故,大王,當住不放逸,當依不放逸。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已,夫人當作是念:『大王住不放逸、依不放逸,我今亦當如是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如是夫人,如是大臣、太子、猛將亦如是。國土人民應當念:「大王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夫人、太子、大臣、猛將,住不放逸、依不放逸。我等亦應如是住不放逸、依不放逸。」大王,若住不放逸、依不放逸者,則能自護。夫人、婇女亦能自保,倉藏財寶增長豐實。』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稱譽不放逸,毀呰放逸者;帝釋不放逸,能主忉利天; 稱譽不放逸,毀呰放逸者;不放逸具足,攝持於二義; 一者現法利,二後世亦然;是名無間等,甚深智慧者。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CBETA, T02, no. 99, p. 339, b13-c19)

《別譯雜阿含66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於閑靜處作是思惟:『頗有一法能得現利、及後世利?』作是念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頗有一法能得現利、後世利不?』佛告王曰:『我有一法修行增廣,現在未來多所饒益。所謂修行不放逸法,現得利益,來世亦利。譬如大地能生百穀、一切草木,一切善法亦因不放逸生、不放逸增長、不放逸廣大。大王猶如大地,一切種子因地而生、因地增廣,一切眾生因不放逸,亦復如是。一切根香中,黑堅實香最為第一。此事亦爾,一切善法因不放逸。堅實香中,赤栴檀為第一。此事亦爾,一切善法因不放逸為本。不放逸者是實法因,不放逸者,善法生處。一切華鬘中,乾陀婆梨琴華鬘最為第一。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一切水生華中,青蓮華第一,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一切畜生跡中,象跡最大。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如與賊戰,能先諸鬪,名為第一。一切善法,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一切獸中,師子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一切樓觀,高波那寫最為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一切閻浮提樹,閻浮提界上樹最為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為第一。餘如上說。一切詹婆羅樹中,鳩羅苦婆羅最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一切波吒羅樹中,錦文芭吒羅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一切樹中,波利質多羅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一切山中,須彌山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一切金中,閻浮檀金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一切妙衣,迦尸衣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一切色中,白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一切鳥中金翅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一切明中,日光為第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餘如上說。如上說諸修行善行,不放逸者是其根本,是其生因。是故大王,汝今應修不放逸法,亦應依止不放逸法。王若如是,王之夫人及以妃后,亦不放逸。王子大臣及諸官屬,亦復如是。若不放逸,即是守護中宮內外,以不放逸故,倉庫盈滿。王不放逸則為自護,并護一切。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放逸最勝,放逸多譏嫌;今世不放逸,後世得大利; 現利他世利,解知二俱利;是名為健夫,明哲之所行。』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100, p. 396, b8-p. 397, a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