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義足經讀書會, 第二章--3



778 力欲於兩面,彼可覺莫著﹔莫行所自怨,見聞莫自污﹔

本頌譯自巴利經文為:『已經斷除對兩種極端的渴望,已經了知『觸』與『不貪』,不做自己譴責的事,智者不繫著於所見與所聞。』

《義足經》第一句「力欲於兩面」不容易理解其涵義,如果改為「不欲於兩面」,就和巴利經文意思接近,第二句漢譯與巴利經文均相當難以理解,漢譯為「彼可覺莫著」,巴利經文為「phassa.m pari~n~naaya anaanugiddho」,Norman 翻譯時增加了「捨斷 renounced」而為「完全了解與捨斷觸」,把「不貪」留給下一句,我想依照 CSCD 的斷句,而翻譯成「完全了知『觸』與『不貪』」,第三句、第四句漢巴沒有差異。

Norman 建議《義足經》第一句的「兩個極端」指的是《SN 56.11》(相當於《雜阿含379經》與《中阿含 169經》「佛言:『(1)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為凡夫行。(2)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趣於涅槃。」(CBETA, T01, no. 26, p. 701, b28-c2)

《SN 56.11》部分經文的白話翻譯為:『

世尊對五比丘說:諸比丘,出家人不應遵隨這兩種極端,那兩種?

(1) 追求感官的快樂,此為低下、粗魯、庸俗、卑鄙、無益。

(2) 追求自我折磨,此為痛苦、卑鄙、可辱、無益。

不傾向這樣的兩種極端,如來已經證悟中道,引發眼生、智生、寂生、現證生、覺生、涅槃。』

實際上此兩端也可能是《經集》1040 頌。《雜阿含1164經》「如世尊說『波羅延低舍彌德勒所問』:若知二邊者,於中永無著﹔說名大丈夫,不顧於五欲﹔無有煩惱鏁,超出縫紩憂」(CBETA, T02, no. 99, p. 310, b22-26)

此偈頌實際為《經集》1040 頌,此兩端(二邊),《義釋》與《雜阿含1164經》均有解釋:「觸是一端、觸集是一端;過去是一端、未來是一端;樂受是一端、苦受是一端;名是一端、色是一端;六內入處是一端、六外入處是一端;有身是一端,有身之集是一端。」首列之觸、觸集,在北傳為世尊所說,差異為南傳有名色兩端,北傳有[有、集]兩端。

另外本偈中所提到的「見、聞、觸」,也有可能是《經集》所言的特殊的「見、聞、觸」,而不是泛指所有一切的「見、聞、觸」,我們在後面幾章再談。

779 覺想觀度海,有我尊不計﹔力行拔未出,致使乃無疑。

本頌譯自巴利經文為:『智者無所執取,已經了知與捨斷各種想而橫渡瀑流﹔拔出刺鉤,精進不放逸,他對此世與來世均無希求。』

《義足經》第一句「覺想觀度海」不容易理解其涵義,似乎無法了解,但是對照巴利經文的第一句「sa~n~na.m pari~n~naa vitareyya ogha.m 了知各種想之後而渡過瀑流」,漢譯覺字是第二字,想字是第一字,度字是第三字,海字是第四字。我們發現即使漢譯難以解讀,其實是翻譯得相當地忠實。

第二句「有我尊不計」也無法解讀文句,但是對照巴利經文「pariggahesu muni no palitto」,應該可以推測是「尊不計我有」,「尊」為 muni,「我有」為 「pariggahesu 在所擁有的」,「不計」為「no palitto 不繫著」。

第三句「力行拔未出」,對照巴利經文「拔出刺鉤,精進不放逸」,應該是「力行拔刺出」。

第四句「致使乃無疑」完全無解,只能接受巴利文意,「他對此世與來世均無希求」。

《義釋》解釋第三句「拔出鉤刺」指拔出「貪、瞋、癡、慢、見、憂、疑」等七種鉤刺。

第三句「不放逸」為世尊之重要教導: 《雜阿含882經》「一切善法,皆依不放逸為根本。」《雜阿含 571經》「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增一阿含經》「云何一成法,謂於諸善法能不放逸。云何二成法?未知慚知愧。」楊郁文教授言:「如此看來,要徹底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淨己意,圓滿佛德,不離『不放逸』一行,然而『不放逸』非獨自可成,由正見善、惡,感動慚愧心,才能帶動『不放逸』的意志力完成一切善法。

第三、四句郭譯為〔拔出利箭,努力雲遊,不貪戀此世和彼世〕,「努力雲遊」為精進不放逸的誤譯。

本章為《洞窟八頌經》, 772頌談「沉溺於色身這個洞窟無法捨斷對五欲的貪戀」,773頌談「因為繫著於對三有的欲樂,這樣的人無法解脫,也無法依賴他人而解脫」,774頌談「這樣的人逐漸走向不利的路,他們悲嘆道:『從此死後,我們將會如何?』」,775頌談「世人應當學習此佛法,依此而分別正不正法﹔因此而止惡、不行不正法」,776頌談「看到世人在臨死之前無法平靜」,777頌談「世人如少水魚,見到如此的過患,應該捨斷我執」,778頌談「斷除對兩端的期望」,779頌談「智者無所執取,已經了知與捨斷各種想而橫渡瀑流﹔拔出刺鉤,精進不放逸,他對此世與來世均無希求」,平心而論,整章的詩偈與篇頭的故事並沒有連結得很密切。

問題:(難易度:非常簡單*,簡單**,有點難***,困難****,非常困難*****)

1. 為何有人認為《義品》的本名應該是《八頌品》?(***)

2. 到目前為止你知道有幾篇《雜阿含經》引述《義品》?(***)

3. 如果《雜阿含經》出自第一結集,怎麼會引用《義品》的偈頌?(***)

4. 本經的八首偈頌的意義為何?(***)

5. 本經的各首偈頌,有那幾句的翻譯你覺得意思難以理解?(**)

6. 本經的偈頌與背景故事,有什麼相關?(***)

7. 你認為《義足經》的譯者對古漢語和經典的原本語言掌握得很好嗎?(***)

8. 為何必須漢譯《義足經》與巴利《義品》對照閱讀?不是直接參考英文翻譯就好了嗎?(***)

9. 本經的教導是什麼?(****)本經是對在家弟子還是出家弟子的教導?(***)

10. 讀完本經的感想是什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