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十二分教--4




7. 摩呾理迦(Matrika母、本母,有根本、從此而生之意),中阿含196經周那經談滅諍法:[阿難,相近住者,於中若有比丘持經、持律、持母者,此比丘共往至彼,說此諍事。]

巴利文增支部,四集、五集亦載有持法者、持律者及持母者。摩呾理迦有屬於律的和屬於法的。屬於律的如[毗尼母經]、[十誦律]的[毗尼誦],為僧伽規制的綱目:受戒、布薩、安居以及一切日常生活。屬於法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408中):[(按:總結涅槃事已,迦葉令阿難結集經已,令優波離結集律已)時迦攝波作如是念:[後世之人,少智鈍根,依文而解不達深義,我今宜可自說摩窒里迦,欲使經律義不失故。]作是念已,便作白二羯磨,白眾令知,眾既許已,即昇高座告諸比丘曰:[摩窒里迦我今自說,於所了義皆令明顯。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四無畏、四無礙解、四沙門果、四法句、無諍願智。及邊際定、空、無相、無願、雜修諸定、正入現觀。及世俗智、三摩他、毗缽舍那、法集、法蘊。如是總名摩窒里迦。]印順導師說:[佛的正法,本是以聖道為中心,悟入緣起、寂滅(或說為四諦)而得解脫的,佛法的中心論題就是四念處等聖道的實踐。以四念處為例來說:四念處經的解說、四念處的定義、四念處的觀境、四念處的修持方法及次第、四念處與其他道品的關聯等,都在四念處的標目作釋下,得到明確的決了。以聖道為中心的理解,貫通一切契經。]導師又說:[摩呾理迦的體裁是標目作釋。標目如母,從標起釋如母所生;依標作釋,能使意義決定明了。以法---契經來說,契經是非常眾多的,經義每是應機而出沒不定的,集取佛說的聖道項目,稱為摩呾理迦,給予明確肯定的解說,成為佛法的準繩、修持的定律。有[決了定義]的摩呾理迦,就可依此而決了一切經義。在古代經律集成(決了真偽)的過程中,摩呾理迦是重要的南針。法的摩呾理迦在契經集成後,阿毗達磨發展流行,摩呾理迦的意義與作用也就失去了重要性。於是[阿毗達磨者]就代[持母者]而起了。](坤按:在中阿含、巴利文增支部提到的是持經者、持律者和持母者;而不是持論者。在[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敘述(同於版本甲、長阿含遊行經)佛涅槃後,迦葉令阿難結集經、優波離結集律後,自說結集摩呾理迦;並未說到結集論,這是否暗示摩呾理迦就是論的早期形式呢?)

8. 阿毗達磨(Abhidharma):印順導師說:[經文常見的[阿毗三昧耶(Abhisamaya)、阿毗三摩提(Abhisameti)]譯為[現觀]或[現證],舊譯為[無間等],阿毗三菩提(Abhisambuddha)譯為現等覺,阿毗闍(Abhinna)譯為[現知]或[現證]。以[阿毗Abhi]開頭的術語,常是現證的、體悟的般若。所以[阿毗達磨]---現法,(坤按,以[無漏慧]、[如實覺]的實踐)最能表達佛法的深義。]導師認為[阿毗達磨]的真意是般若現證,決非以分別法相為目的。大毗婆沙論認為[阿毗]為:1.抉擇(法相)2.覺察(法性)3.現觀4.盡法(究竟慧)5.淨(法眼)6.顯發7.無違(不謬慧、正確無誤)8.折伏外道。(坤按,一般學者解釋Abhi為對,Abhidarma為對法的研究,導師不滿意此種說法。三藏中經律論的論藏,原文是Abhidharma-pitaka,阿毗達磨藏。如〔大智度論卷100〕

復次,佛在世時無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羅比丘、持毘尼比丘、持摩多羅迦比丘,修多羅者是四阿鋡中經名。摩訶衍中經名修多羅有二分:一者四阿含中修多羅。二者摩訶衍經名為大修多羅。入二分,亦大乘亦小乘,二百五十戒如是等名為修多羅,毘尼名比丘作罪,佛結戒應行是不應行,是作是事得是罪,略說有八十部,亦有二分,一者摩偷羅國毘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賓國毘泥,除卻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有八十部毘婆沙解釋,是故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等在修多羅經中,以經大事異故別說,是故不在集三藏中。([大智度論完畢])。

可知〔大智度論〕此段的〔持摩多羅迦比丘〕,摩多羅迦是Matrika(摩呾理迦,本母),也是「論」的別稱。

問題:

2.1 法句經在文獻上又稱為什麼?

2.2 為何相同的法句在許多經典同時出現?

2.3 法句經屬十二分教的那一類?

2.4 法句經誰誦?誰撰集?

2.5 十二分教和阿含經誰先誰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