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台灣竹枝詞--7


台灣竹枝詞之七

芭蕉幾樹植牆陰,蕉子纍纍冷沁沁;

不為臨池堪代紙,因貪結子種成林。

郁永河註解:蕉實形似肥皂,排偶而生,一枝滿百,可重十觔,性極寒,凡蒔蕉園林,綠陰深沉,蔭蔽數畝。

郁永河的詩是說,數棵芭蕉種在牆的陰涼處,結了纍纍的芭蕉,也帶來沁心的陰涼;種芭蕉不是為了像古人用蕉葉來學習書法(這是草書聖手懷素的故事),只是為了食用芭蕉所以種了一片蕉林。

說芭蕉的形狀長得像肥皂,我沒有見過本草裡頭稱為「皂」的這種植物,所以這句對我來說是天書。芭蕉的果實(文中稱為「蕉子」)是對生的,一串芭蕉可以長到超過一百根芭蕉,重量超過十斤。芭蕉的本性偏寒,凡是種植芭蕉的園林,樹陰覆蓋數畝,十分陰涼。

曾幾何時,台南市處處可見的雞蛋花,現在已經非常少見了。文人氣息濃厚的芭蕉(是誰多事種芭蕉?朝也蕭蕭,暮也蕭蕭),也消失無蹤,倒是香蕉處處可見(可是,誰見過把香蕉寫入詩篇或歌詞的?香蕉總是猴模猴樣的)。幸而近來市場上也漸漸買得到芭蕉了

這次我們來考考「香蕉」的台語讀音好了。

國語「香蕉」的台語讀音是下列的那一個?

1. 讀如「芳蕉」,「芳」讀如「ㄆㄤ」,因為味道比「芭蕉」芬芳。

2. 讀如「根蕉」,「樹根」的「根」字是「開口音」,因為類似樹根。

3. 讀如「金蕉」,「黃金」的「金」字是「合口音」,因為顏色類似黃金。

4. 讀如「芎蕉」,「芎」讀如「經典」的「經」,因為形狀似「弓」。

5. 讀如「真蕉」,因為這才是真正的香蕉!

「真」字,對不是從小學台語的人較難,一般,我們會說:「我佮你舂,我佮你吻,這是真的。」來分別「舂」、「吻」、「真」三個音。

「舂」讀如「舂米」的「舂」字,台語說「我打你」為「我佮你舂」,「兩人打架」為「兩人相舂」。「吻」字,讀如台語「好心去給雷吻」,比喻為好心沒好報,罵人「不知好歹」為「要吻你以為是要咬你」。

2008年7月24日 星期四

入獄就是出獄--再致魏京生  (羅青)



《入獄就是出獄--再致魏京生》  羅青

  一個人在中國坐牢
  整個世界都來探望

  望見一方小小的鐵窗
  把偌大的中國一分為二

  而全中國都關在
  鐵窗的這一面

  只有一個人在
鐵窗的另一面
  自由思想

  (原載 1994 中國時報副刊, 1997.11.16 魏京生獲得釋放,前往美國)

黑色的阿爸



本文摘自 140.127.122.80/aseip_folder/chinese/plan/happytolearn/49.doc


《煤 ---寫給一九八四年七月煤山礦災死難的六十六名礦工》

孩子
我們生命中的色彩
是注定要從黑色的地層下面 挖出來的
家裡飯桌上 綠色的菜
白色的米
街頭二輪的彩色電影
媽媽紅色的拖鞋
姊姊的綠色香皂
還有你的黃色書包
都是需要阿爸 流汗
從黑色的洞裡 挖出來
今後阿爸不再陪你了
因為阿爸要到更深 更黑的地方
再為你 挖出一條
有藍色天空的路來

阿爸,你不要再騙我了
家裡的所有的色彩
其實,都是假的
我早就知道
家裡的飯菜是煤做的
媽媽的笑容姊姐的衣裳
還有我的課本和鉛筆……..
統統都是煤做的
甚至連您啊 我想念的爸爸
不也是煤做的嗎?
可是 阿爸
我卻寧願丟掉所有的色彩
陪著媽媽 姊姊
守住洞口
拼命的用眼睛去挖 去挖
挖出一具
黑色的



導讀
作者杜十三,本名黃人和,一九五○年生,台灣南投人。他的興趣廣泛,以詩歌、散文創作為主,是一個前衛色彩濃厚的詩人藝術家。
這首詩以對話結構表現。首節是罹難的礦工父親對兒子的殷殷叮嚀。「生命中的色彩是注定要從黑色的地層下面挖出來的」,道盡了礦工職涯的艱辛,最後父親甚至要用自己的生命的死去為兒子再出一條有藍色天空的路來(因為父親死於礦難,可以領取賠償金或保險金以供兒子將來過更好的生活),讀來令人動容。
次節以罹難者孩子的身分與父親對話。孩子以童稚卻又體貼懂事的語調,表示他「早就知道」家中的一切甚至他「想念的阿爸」都是煤供給的,他寧願「丟掉所有的色彩」,陪著媽媽、姊姊在洞口「拼命的用眼睛去挖,去挖,挖出一具 黑色的阿爸」,使全詩的悲劇氣氛達到最高潮。
本詩除了表現詩人對煤山礦災罹難礦工的悲憫,詩中所顯現的父子親情更令人惻然。

阿爹的飯包



《阿爹的飯包》---向陽

     參考《台語文學讀本 (1)》台南市真平企業、《向陽台語詩選》
這首台文詩,有多人譜曲演唱,或多或少作了些改變,本詩的內容應以此為原貌。

每一日早起時,天猶未光
阿爹就帶著飯包
騎著舊鐵馬,離開厝
出去溪埔替儂搬砂石


每一暝,阮攏咧想
阿爹兮飯包到底是啥乜款

早頓阮佮阿兄食包仔配豆奶

阿爹兮飯包起碼也有一粒卵

若無安怎替儂搬砂石


有一日早起時,天猶烏烏
阮偷偷走入灶跤內,掀開

阿爹兮飯包:無半粒蛋

三條菜脯,蕃薯簽參飯


1. 早起時:早晨
2. 天猶未光:天還未亮,「猶」字代表「野」的讀音。
3. 飯包:出外時帶在身邊作為午餐的食物,現代人稱為「便當」。
4. 鐵馬:腳踏車
5. 厝:家
6. 溪埔:溪邊的沙洲
7. 替儂:替人,幫人
8. 搬砂石:扛砂石
9. 每一暝:每一晚
10. 阮攏咧想:我都在想
11. 阿爹兮飯包:爸爸的便當
12. 啥乜款:什麼樣,怎樣的內容
13. 早頓:早餐
14. 佮:意思為「和」
15. 包仔:包子
16. 配豆奶:豆奶是豆漿,吃甲配乙,以甲為主食,以乙為菜。小時候,家人說:「你要吃飯配菜,不要吃菜配飯。」意思是要我多吃幾口飯,再夾一口菜;不要猛吃菜,不吃飯。」
17. 起碼:至少
18. 卵:蛋
19. 若無:若未如此,如果不這樣
20. 安怎替儂搬砂石:怎會有足夠的力氣替人扛砂石
21. 天猶烏烏 :天色還黑,天還未亮
22. 走入:跑入,此處不是「行走」
23. 灶跤:廚房
24. 菜脯:蘿蔔乾
25. 蕃薯簽:把蕃薯切條,(大小約現今炸薯條的一半長和一半厚),在太陽下曬乾,煮飯時,加到生米中一起煮,有時純粹水中加蕃薯簽去煮,有時再加一些糖。貧窮人家
拿來餵豬,也經常煮來當正餐吃(這樣可以少煮一些米),因為露天曬成乾,難免有沙土,所以大家聽到要吃蕃薯簽就怕。
26. 蕃薯簽參飯:蕃薯簽混合著飯

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

2008.7.20---漢語佛典

這兩天卡玫基颱風來襲,什麼地方也去不了,只好閉門讀書,順道抄錄一下讀書札記。

歐美學者絕大多數是透過日本學者來認識漢文大藏經與漢傳佛教。台灣學者與學佛者又注心於淨土與解脫,對「提筆為文」這種不能「了脫生死」的「雕蟲小技」不屑一顧;於是佛教的世界瑰寶「漢文佛典與研究」變成庶出,歐日的學術研究如河流改道一般成為主流,除了「漢譯佛典語言學」之外,如有學術論文純粹引用漢語著作,則可能被列為不入大雅之堂與缺乏世界觀。

漢語佛學研究與以漢文大藏經為研究對象的台灣學者套用萬金川老師在《佛經語言學論集》的一句話來說:在國際學術論壇上,「喪失了發言權」。依據日本著名佛典語言學者辛島靜志在〈早期漢譯佛教經典所依據的語言〉一文,開始時所說的:「現今存世的梵文佛教經典絕大多數是十一、十二世紀的寫本,而漢譯佛典與中亞佛典殘片卻是西元二世紀到四世紀的產物」,只重梵文『原典』而低估漢譯經典是相當短視的。

如以日本南傳佛教的學者水野弘元教授而言,他在日本《國譯一切經》的解題,一則說《中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為同一譯者,二則說此一譯者為曇摩難提,三則說多本《阿含經》的「單譯經」為同一譯者。諸位學者竟未對此作一合適的評介,即使1983年《佛光藏,阿含經》將此文譯出,仍然無法得到適當的注目。

在水野弘元〈增一阿含經解說〉文末的〈附記〉中,他主張:

1. 現存《增一阿含》並非僧伽提婆第二譯所譯,而為曇摩難提譯第一譯。

2. 由寶唱的《經律異相》所引用之《增一阿含》,可知梁朝寶唱所見到的為與今本不同的《增一阿含》,所以《增一阿含》曾經有過兩種譯本

3. 推定「《增一阿含》之十八單經」為同一譯者,而且與寶唱的《經律異相》所引用之《增一阿含》為同一譯者

4. 現存《中阿含》應作為曇摩難提譯『二十四單行經』應作為僧伽提婆譯。蓋《中阿含》單本二十四經與考證為《增一阿含》之別行單本十八經具有共同譯語、譯風等特徵,則應係同屬一譯者,即同為僧伽提婆所譯。

5. 若僅將現存《增一阿含》作為曇摩難提譯,而《中阿含》仍作為僧伽提婆譯,則今日業已亡佚之《增一阿含》變為僧伽提婆譯,亡佚之《中阿含》仍為曇摩難提譯,就不甚妥當!因為失佚之《中阿含》與《增一阿含》,就其殘存之經典而言,可以看出二者係同出於一譯者之手,故關於此一問題,有待後之學者作進一步之考證。

以上這五點的推論,其實太過於簡單,詳細比對之後可能不會完全贊同這樣的建議。2003 年許洋主先生譯出《佛教文獻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一)》,該書568頁指出:

《大正藏經》在本書《分別功德論》的卷末附記:『此中牒經,解釋文句,並同本經,似與增一阿含同一人譯。而餘錄並云失譯』。就像此處所附記的那樣,本書使用與《增一阿含經》相同的文句,因此以為兩者為同一人所譯。我認為與其說是翻譯,不如說或許是《增一阿含經》的譯者或其關係者,在《增一阿含經》譯出後,按照《增一阿含經》製作《分別功德論》。

水野弘元先生的「在《增一阿含經》譯出後,按照《增一阿含經》製作《分別功德論》」的說法,只要略微比對兩者的經文,就不會輕易苟同的。歐美日學者常會直探「原典」,而指摘漢譯經文的不正確或缺乏文本根據。有相當多的例子顯示這種指摘出於作者未能「讀懂」漢譯經文,或者偏執地認為「梵文」、「巴利」、「藏文」的寫本或譯本,比漢譯佛經更可信(reliable)、權威(authentic),而完全忽視這些寫本、譯本或者論師的著作年代其實晚於漢譯,更何況經由「無著比丘(德國裔)」的《中部尼柯耶比對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jjhima Nikaya》,即使號稱於西元前一世紀以文字記載下來的巴利五部尼柯耶,也有依賴漢譯經典作補正和提供背景資料的時候。

跟循溫宗堃老師的提醒,細讀部份巴利註釋書的內容成為漢譯經文的現象,這些線索也許有機會藉以試圖描繪佛滅後最初一百年的佛典風貌。辛嶋靜志 Karashima 在《正法華經詞典》說:(引自萬金川《佛經語言學論集》137頁)

如果我們從語言方面仔細地研究漢譯佛典的話,就會發現,在我們探討佛典的成立、發展等問題時,僅僅依靠晚於漢譯的梵語佛典還遠遠不夠。在我們探討這些問題時,漢譯佛典也是極其重要的資料,為我們提供重要的線索。尤其是東漢、魏晉的漢譯佛典遠早於梵語寫本,是我們研究大乘佛教成立等問題時的重要資料。今天以正確讀解漢語、梵語、藏語為基礎的正經研究才剛剛起步。」

以前,聽到智者大師「九旬談妙」,他講《妙法蓮華經》時,講了九十天才把「妙」字解說完畢,日後才知道,在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CBETA, T09, no. 262, p. 1, c17)之前,已經有竺法護翻譯的《正法華經》(CBETA, T09, no. 263, p. 63, a7),與約在同時期,不知譯人的《薩曇分陀利經》(CBETA, T09, no. 265, p. 197, a6),而此經有梵文本存在,經名為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Saddharma 薩曇,正法 pundarika 分陀利,白蓮花 sutra 經,所以「九旬談妙」是「無事生事」。每次聽人在講說天台宗的「五時判教」時,也會連連搖頭,心裡說著:「蒼天!蒼天!」

我有兩種朋友,一種是畫地自限,自認自己不可能讀懂佛經;這一類朋友把自己關在屋內,不肯聆聽佛陀得語言,腳踏實地去體會佛法。另一種朋友比前一種難改,他認為佛經這麼明白,怎會讀不懂?(這位朋友是台大中文系畢業,在台灣某國立高中任教)。這時我想抄辛嶋靜志得這一段話送給他。

我們應該首先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不懂佛教漢文。如果認定自己讀得懂,就會無意中不斷犯錯誤;知道承認自己讀不懂,就會開始考察為什麼讀不懂,這樣會打破過度自信的理解,重新認識漢譯佛典。如果我們從『為什麼讀不懂』這一疑問起步,從語言方面仔細研究漢譯佛典,就會發現,漢譯佛典不僅是研究漢語史的重要資料,同時在我們探討有關佛典的產生、發展等問題時也必不可少。

無著比丘在〈《中阿含》比較研究摘要〉文中指出,我們可以從漢巴經典並列對讀中獲益良多,他引述狄鍾(de Jong)的主張:

「沒有任何研究佛學的學生可以忽視如此數量龐大的中文翻譯資料,即使他只對印度佛教有興趣。」 並且附加一句評論:「沒有任何研究佛學的學生可以忽視印度語系的文獻資料,即使他只對中國佛教有興趣,如此可以避免基於口誦傳承或翻譯訛誤的經典作結論的風險」。

溫宗堃也在他的論文中呼應這種觀點:

「漢譯《阿含經》及巴利《尼柯耶》經典,雖然分別屬於不同的部派,因而偶有彼此岐異的經文,但是,由於二者同源自一個更古老的傳承----古上座部,因而也必然擁有彼此共同一致的經文。因為存在著這些共同的經文,我們才能透過漢、巴文獻的比較,來解讀《雜阿含經》裡部分晦澀不明的經文。筆者相信,《雜阿含經》乃至其他《阿含經》,可能尚有不少難解的字詞文句,需要我們藉助巴利經文,來進一步釐清它們的義涵。」

在李維琦〈考釋佛經中疑難詞語例說〉,(2003,《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2卷第4期),提到考釋佛教方面的疑難詞語,通常是以下列多種方法合併使用:

1. 利用古注

2. 翻檢辭書

3. 與中土古文獻對勘

4. 依佛經經義求解

5. 歸納佛經中多種用語的意涵

6. 以經證經

7. 揣摩經意

8. 比照佛典以外的漢文書籍。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側寫竺家寧先生



以下引自部落格《ccn 2006》
http://blog.roodo.com/ccn2006/archives/2356508.html

側寫竺師家寧先生 作者/柯佩君

自幼喜愛跟著由錄音機傳送出來的注音教學覆誦,日後對漢字的形音義亦有特殊偏好。然真正對小學的認識,端賴竺師家寧先生的啟蒙。

一入大學,首先接觸的課程是竺師開設的語言學概論。講課的聲音非常柔和,每句話都能將每個字音完完整整地發完,並傳送至每個學生的耳中,使上課宛若是在享受一場和諧的交響樂。因為課程開在大一,故從生活切入,引領學生進入語言學的專業領域。如時下青少年總喜創造流行語,進而演變為新詞,影響詞彙結構。當時的作業就是整理新詞。整理的過程中,才驚覺如此不經意的語言,竟也是語言學研究的一環。由竺師對於青少年語言的領略,足見對於語言研究的不畫地自限,亦顯見對語言的敏銳。

聲韻學是令許多中文系學生畏懼的一門課,擔心內容深奧、難以理解,以致成績無法達到標準。然而,在我的學習過程中,似乎沒有出現太大的問題。因為恩師所教的聲韻學,讓學生覺得很平易近人。如竺師將《廣韻》的平聲韻目當作歌詞,搭配耳熟能響的兒歌〈兩隻老虎〉的曲調,並以二部合唱、卡農等教唱方式教學;僅僅3、4遍的時間,大多數同學對《廣韻》的平聲韻都已熟悉。日後與他校同學交談,方知這首平聲韻目歌,竟有許多人都朗朗上口;而能由創作者親自教唱,倍感幸運。

此外,學習聲韻的過程中,並未背過反切上下字。竺師以為靈活運用語音演變的規律,即可推導語音的聲母與韻母。故若熟諳語音的演變規律,內化為反射動作,則可不須強記反切,亦可立即得出正確的聲母與韻母。如此,以理解的方式來認識聲韻學,或者是其他的學問,乃由此得到啟發。

深為竺師淵博深厚的學養所吸引,在就讀研究所時,我把握住每一堂由老師所開設的課程,如佛經語言學、詞彙學、近代音、上古音、古漢語語法、語言風格學等,只盼能從竺師處「偷」得一點知識。而每一門課程內容都是一連串思考上的驚奇饗宴。尤其在講授論文時,字字斟酌,論述優缺;優者習之,可斟酌處則提點我輩學生力求避免,或於文中可再深入部分一一點破說明。處處可見其真知灼見,且不吝與學生分享應有的為學態度、研究方法與可資研究的論題。如此思考上的引導,總能併發出更多的思考方向與課題,故修課的每位學生於課堂上總是提振精神,以免不留心而錯失一個思路上了驚喜。是此,僅僅上課一年,所收錄可作的論題就已寫滿整整一本記事本。如此精采萬分的課程,絕非僅有修課學生所知,由諸多外校師生紛紛慕名來旁聽,甚至擠滿教室的盛況,亦可略見一二。如彰師大張慧美副教授、中興大學宋韻珊副教授、武漢大學于亭副教授、北京大學張雁助理教授等,在課堂上皆可見其身影。或有一些為其他同學代為錄音者,則可見桌上常不只出現一隻錄音筆或錄音機而已。在在皆顯示 竺師所開設課程如此風靡人心。

碩士班時,承蒙竺師錯愛,曾任一年研究助理。此時期也是啟發我面對學術最深刻的一年。在課堂上固然得到許多理論與啟發,但是能將理論落實到實際操作面,方可算是完整。先閱讀文本,挑出欲探究的詞彙,再進一步統整、分析,是最基礎的步驟。接續的提出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則每每驚嘆 竺師過人的見解,這種過程總在心中烙下清晰的印記。日後為學,總會尋此脈絡作基礎框架,使不易偏失。

竺師為學紮實,不宥於自知,並時時獲取新知,開拓新視野。深夜,在偌大的文學院中,當研究生都回寢室休息了,總還見竺師研究室的燈仍明亮著。已有這麼高的學術成就者,仍不自滿,尚勤勉地鑽研學問至深夜,實屬難能可貴,並為後學者瞻望。是故竺師之學術研究能長久立於高峰之顛。

竺師曾言,為學當像建立金字塔,下盤穩紮穩打,步步踏實,方可達到頂峰;當第一個金字塔建造穩固後,方可再創另一個高峰。 竺師第一個金字塔設立在聲韻上。在上古音方面,嘗試由形聲字探討複聲母,也提出帶舌尖塞音、流音等複聲母,對複聲母系統有一完整的提出;近代音方面,不僅對《古今韻會舉要》、《九經直音》有系統性的研究,也提出近代漢語零聲母的形成、介音問題、喉塞音、舌尖韻母、ㄜ韻母的形成等語音變化,使對語音的演變有進一步的認識與突破。

語言的研究,形、音、義乃環環相扣,在音韻的基礎上,竺師也致力於佛經語言、詞彙與語言風格的探究。對於早期佛經詞彙一系列的研究,有助於了解中古社會語言的變化;其中有關漢語詞義變遷中的義位之轉化與補位的提出,則有助於釐清語源發展與詞義變遷,此外,對於詞綴、複合詞等也多有創獲。在語言風格上,則結合音韻、文學,提出語言風格學的理論與方法,此對於文學的詮釋不再虛無縹緲,而更具科學性。

竺師平易近人,這在為人與其文字間皆可見。竺師用心做研究,以至於在學術界享有特殊的榮耀,然這份殊榮卻未使光芒外露,反而韜光養晦,謙和以待。在大學時,尚未接觸學術,不知 竺師乃學術界之翹楚,日後得知中文人皆可以哼出平聲韻目版的〈兩隻老虎〉,甚至連遠在新加坡的中文研究者也人手一本「綠寶書」——《聲韻學》,才恍然大悟,原來親切的 竺師是如此享有盛名。然其平時就是個親切的老師,甚至會與學生一起從事射箭、跑步等運動,如此貼近人群,一點也沒有大師的架子。

大三、大四曾任工讀生,得以看到非上課時間的竺師。工作期間,總見擔任系主任的竺師忙進忙出,時而處理大大小小的公文,時而電話處理相關事宜,這也才發覺,系主任不是外界所想見的光環,而是非常辛勞且繁瑣的服務。儘管在片刻不得閒的時間裡, 竺師總會偶爾停下來,體恤工讀生,累否?渴否?並請坐下休息,或不時提供他珍藏的茶點給大家享用。位居系主任,又且處理繁重的事務中,尚能體恤在下位的小小工讀生,真是難得的用心,使人沒有與系主任相處的壓迫感,而更添份親切。

在系主任辦公室工作時,印象最深刻的擺飾是一顆西施柚。每當開學不久,便是柚子的產季,此時系主任辦工桌上便會出現一顆新鮮的西施柚,一直到快乾枯時才會消失。這顆西施柚最吸引我的是,它身上畫有一個俏皮可愛的臉譜,每見這臉譜,就會發自內心的開心。曾問竺師為何有這臉譜,柚子為何不趁新鮮食用?竺師表示,臉譜是親筆創作,讓它面向外面,是希望每個人看見它,也都會有好心情;當自己緊張時,轉向自己,看看它,心情馬上就能獲得舒緩。故這可愛的西施柚不僅展現藝術創作的一面,更負有給人會心一笑、舒緩情緒的重責大任。處處都顯見竺師平易近人乃來自於一份體貼人的心。

這份平易近人也在其文字中流露。竺師以為學術要能與越多人溝通越好,並要加以推廣,故文字應以儉樸為主。以簡易的文字闡述專業的學問,能讓學問說得更清楚,讀者也更能完全接受。讀者看得懂,文章才有作用,否則曲高和寡,是未盡文章的效用。與讀者有共鳴,推廣而使有所提升,方是學術的貢獻。故不以寫一些難懂的東西為榮,而改以儉樸的文字論述,是懷有一份體貼讀者的心。

竺師身為一位學者不僅在研究上有十足的貢獻,對於後學者的研究提攜,更不遺餘力。在其任位系主任時,不只帶領系上諸多活動,並履獲獎項,更主辦第一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此會議雖為期三天,實則涵蓋七天,並跨越不同主辦場地的障礙,在會期、場地上都是個創舉,也替漢文佛典語言學開啟一個里程碑。此外,也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所長董琨研究員、浙江大學方一新教授蒞臨客座講學半年,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吳振武教教、安徽大學何琳儀教授蒞臨演講,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蒞臨學術訪談,使北京大學博士生、武漢大學博士生、碩士生來作學術交流半年。更與浙江大學簽訂學術合作合約,使兩校師生跨越政治因素,得以在學術上相互交流。這些努力都使未來學術交流更加無國界,達到學術共享。所謂名師出高徒, 竺師門生耳濡目染,在學術界上也多有很高的成就。

認識竺師已跨進第八年,有幸受教七年,讚嘆其在學術上,成就斐然;為人處事,與世無爭;提攜後進,不遺餘力。今恩師六十壽秩,無以回報,謹以此文野人獻曝,感戴師恩。

柯佩君誌於高雄師範大學
2005年冬12月

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支讖(支婁迦讖)譯經


判定非支讖(支婁迦讖)譯經
1. 《佛說處處經》,胡敕瑞
2.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史光輝,〈從語言角度判定《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非支讖所譯〉,2005,《漢語史學報》,第五輯,pp. 280-286



康僧會譯經


判定非康僧會譯經
1. 《舊雜譬喻經》,梁曉虹,《佛教與漢語詞彙》,2001,pp. 133-147,〈從語言上判斷《舊雜譬喻經》非康僧會所譯〉,台北市,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中國語文通訊》40期

東漢譯經



荷蘭學者許理和(Erik Zurcher)在「佛典與言學」發表了兩篇類似里程碑的論文,分別是〈最早的佛經譯文中的東漢口語成分〉(英文發表於《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十二卷第3期,1977。漢譯為蔣紹愚譯,發表於《語言學論叢》第14輯,1987)與〈關於初期漢譯佛經的新思考 A New Look at the Earliest Chinese Buddhist Texts〉 (英文為《From Benares to Beijing: Essays on Buddhism and Chinese Religion》, edited by Koichi Shinohara and Gregory Schopen, 1991, Oakville-New York-London, Mosaic Press。漢譯為顧滿林譯,發表於《漢語史研究集刊》第4輯,2001,巴蜀書社。前者列了29部東漢譯經。

A. 東漢譯經
1. 《長阿含十報法經》(T13),安世高譯。
2. 《人本欲生經》,安世高譯。
3. 《一切流攝守因經》(T31),安世高譯。
4. 《四諦經》(T32),安世高譯。
5. 《本相猗致經》(T36),安世高譯。
6. 《是法非法經》(T48),安世高譯。
7. 《漏分布經》(T57),安世高譯。
8. 《普法義經》,安世高譯。
9. 《佛說八正道經》,安世高譯。
10. 《七處三觀經》(T150),安世高譯。
11. 《修行本起經》(T184),康孟詳譯。
12. 《中本起經》(T196),康孟詳譯。
13. 《道行般若經》(T224),支讖
14. 《佛說兜沙經》(T280),支讖
15. 《阿門佛國經》(T313),支讖
16. 《法鏡經》(T322),安玄
17. 《佛說遺日摩尼寶經》(T350),支讖
18. 《般舟三昧經》(T417),支讖
19.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支讖
20.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T602),安世高譯。
21. 《陰持入經》(T603),安世高譯。
22. 《禪行法想經》(T605),安世高譯。
23. 《道地經》(T607),安世高譯。
24. 《佛說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T624),支讖
25. 《佛說阿闍世王經》(T626),支讖
26. 《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T630),支曜
27. 《佛說法受塵經》(T792),安世高譯。
28. 《佛說內藏百寶經》(T807),支讖
29.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T1508),安玄

B. 非東漢譯經
1. 《大方便佛報恩經》,胡敕瑞,《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簡報》,2005.1,pp. 6,line 4,〈中古漢語語料鑑別述要〉
2. 《分別功德論》,方一新、高列過,《浙江大學學報》,2003.5,〈《分別功德論》翻譯年代初探〉
3. 《太子慕魄經》,方一新,2004,〈《太子慕魄經》非安譯辨〉《第四屆中古漢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南京市

佛典語言學三要素



1. 詞彙、語法、音韻。
2. 一部經典的作品斷代、作者判定,可以依靠思想史、文獻學與語言學的協助作判定。
3. 語料的鑑別是語言學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在佛典語言學裡,討論的議題必須避免「循環推論」的困境,也就是說,用
「佛典語言學」來鑑定一部經的年代,同時也利用這部經來論定此「語料」隸屬某位譯者或某一年代的證據,被檢驗者不能當作證據來使用。
4. 語料鑑別的方法:
 4.1 將待檢驗語料和同一文本的其他語料作比對。
 4.2
將待檢驗語料和同一作者的其他語料作比對。
 4.3 將待檢驗語料和同一時代的其他語料作比對。

 4a 從文獻學角度鑑別
 4b
從文化學角度鑑別
4c
從語言學角度鑑別:
  4c1. 詞彙: 可以分別專有名詞與一般用語
4c2. 語法: 判斷句,疑問句,選擇句,否定句,反問句
  
4c3. 音韻
詞彙: 可以分別專有名詞與一般用語
可以分別專有名詞與一般用語
5. 梵漢對勘的重要性:
梵文、巴利、犍陀羅語、(古印度)俗語與漢譯經文的對勘,甚至其他譯本(藏文、回鶻文、漢語音寫本)與漢譯經文的對勘,可以協助澄清「漢譯經文的疑義與訛誤、漢譯原典的語言、原典的口誦傳承、原典的疑義與訛誤、譯本的斷代與譯者的訂正、語詞與語法的溯源或影響」。
在本版「漢譯與巴利經典對照讀書會」雖然著重法義的澄清,也有意、無意之間作了一些「佛典語言學」的基礎工作。
http://yifertw.blogspot.com/search/label/%E6%BC%A2%E5%B7%B4%E5%B0%8D%E7%85%A7%E8%AE%80%E6%9B%B8%E6%9C%83

一、聆聽佛陀的語言
  1. 願解如來真實義
  2. 漢巴經藏的構造
  3. 漢巴經藏比較研究的現狀
  4. 台灣學佛者在此可作的貢獻
  5. 《雜阿含經》漢巴對讀舉例

二、漢譯《雜阿含經》〈八眾誦〉與巴利《相應部尼柯耶》〈有偈品〉對照閱讀
  6. 傳說中的第一結集
  7. 先有長行還是先有偈頌?
  8. 《相應部尼柯耶》56〈相應〉的漢巴對照
  9. 『天子問』的議題
  10. 《雜阿含經》〈八眾誦〉漢巴對讀舉例

三、《經集》與《法句經》的漢巴對照閱讀
  11. 《經集》中的〈彼岸道品〉與〈義品〉
  12. 漢巴《法句經》現狀
  13. 《大智度論》所引用的《經集》與《法句經》
  14. 《大毘婆沙論》所引用的《經集》與《法句經》
  15. 《經集》與《法句經》漢巴對讀舉例

四、《中阿含》與《涅槃經》的漢巴對照閱讀
  16. 《涅槃經》的32種版本
  17. 《中阿含》閱讀地圖
  18. 《涅槃經》漢巴對讀舉例
  19. 《中阿含》漢巴對讀舉例
  20. 漢巴對照閱讀的意義何在?---信行者與法行者

五、結語
  21. 漢巴對照閱讀---問題與展望

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台灣竹枝詞--6


台灣竹枝詞之六

青蔥大葉似枇杷,臃腫枝頭著白花;

看到花心黃欲滴,家家一樹倚籬笆。

郁永河註解:花葉似枇杷,花開五瓣,白色,木本,臃腫,枝必三叉;花心漸作深黃色,攀折累三日不殘。香如梔子,病其過烈;風度花香,頗覺濃郁

郁永河的詩是說,這棵樹,綠油油的大片樹葉,形狀像枇杷;茂密的枝葉裡開著白色的花,到了花心卻是鮮明的黃色,每戶人家的籬笆外都種了一棵這樣的樹。

郁永河怕大家誤解他的意思,又補了一些說明:葉子的形狀大小像枇杷,花有五瓣,白色,是木本植物(像稻子、玉米、鳳梨這叫草本,像榕樹、龍眼樹、芒果樹,這叫木本),樹枝會一次長三枝,花瓣是白色、花心卻是鮮明的黃色,花摘下來可以達到三天不凋謝,花香像梔子花,氣味太過於強烈,風送花香,覺得香氣濃厚

版主小時候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郁永河就是不說這是什麼植物,莊孝維,這不就是 XXX 樹嗎?

答案五選一,郁永河的詩描述的是哪一種樹?

1. 枇杷樹

2. 木瓜樹

3. 雞蛋花樹

4. 檳榔樹

5. 龍眼樹

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2008.7.15 你們羞不羞?球棒上的國旗




看著林哲瑄打出兩分全壘打而被美國棒球名人堂收藏的繡著中華民國國旗的球棒,
看著林哲瑄贏得單場 MVP 身上所穿的球服有自己繡得中華民國國旗,
你們這些號稱代表台灣人民出訪中國的台灣官員與國民黨高官,
有的還在領看中華民國的退休俸,你們到中國開會時,不敢宣示國旗,不敢提「中華民國」四字。

你們羞不羞?

以下引自 2008.7.15 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2008/new/jul/15/today-fo3-2.htm

〔記者倪莫妮/台北報導〕林哲瑄昨天有多開心,從他在無名小站個人部落格中的留言就看得出來,「我是不是在作夢啊?我真的敲出全壘打嗎??我真的是MVP嗎???」雖然打了一堆問號,但MVP獎座就是貨真價實的「答案」。

昨天賽後,林哲瑄還捨不得離開洋基球場,一邊和隊友在置物櫃前閒聊,一邊回味這一切像是夢境的美妙片段

MVP 林哲瑄超high

回到飯店後,林哲瑄也立刻上網在部落格中寫下「心得」:「今天的心情真的比坐笑傲飛鷹(六福村的雲霄飛車遊戲)還刺激。」

「這支全壘打還拿特製的球棒,有秀國旗的青天白日滿地紅,而且這支球棒已經拿去名人堂收藏,真是太經典了!」林哲瑄的字裡行間都充滿著對比賽的回味。不過,畢竟他未滿二十歲,還用尖叫聲「啊啊啊啊啊啊」來形容自己不知如何描述此刻心情。

在小聯盟打拚的郭嚴文、蔣智賢等人也打電話向林哲瑄道賀。有趣的是,林哲瑄的老外隊友也有致電給他,但重點不在恭喜,而是打聽賽後訪問林哲瑄的ESPN女主播本人「正不正」,據說那位主播在老外心中是「女神」。

進軍奧運 要為國爭光

最後林哲瑄也許下願望,表示希望能夠入選奧運二十四人名單為國效力,而這個願望現在已經達成,也可以讓他睡個好覺了。

以下引自 《棒球邦》 Arch*Templar 的部落格

http://blog.pixnet.net/archtemplar/post/19976286

原本只是打算趁著現有Yankee Stadium最後一次舉辦All-Star Game的機會
把握難得機會參予已經睽違紐約30多年的Midsummer Classic
加上原先預計購買的79th All-Star Game門票不但一票難求更價值不斐
考量荷包厚度之後決定改買All-Star Futures Game (未來之星) 門票的我們
卻因此看到台灣小將揚威Yankee Stadium、
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不僅在場上飄揚還不斷出現在大螢幕上的感人畫面...

為此
我發自內心的為這位年僅19歲的台灣小將感到驕傲
無顧自己身穿Jeter球衣、身處Yankee Stadium、
以及全場球迷一面倒地對著他狂噓的事實...

鼓掌鼓到我雙手紅腫發痛也不願停歇...

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無字的情批


無字的情批  許常德 作詞,游鴻明 作曲,林乙玲 原唱

阿嬤無識字,但是伊識真多的代誌;
伊講閃電是天的鎖匙,鎖匙打開有雨水
阿嬤無識字,但是有一張情批寫乎伊;
經過幾十年不曾拆開,伊講寫字不如相思
我愛的伊欲來離開,伊講孤單尚適合伊
無留半字就斷了過去,不甘心付出為伊哮歸瞑
我愛的伊欲來離開,伊講孤單尚適合伊
山盟海誓也失去意義,情批攏無字癡心變青眠

我甲阿嬤問,阿嬤的情批是寫啥咪;
伊講情人欲愛無勇氣,才來用字騙情義
我愛的伊欲來離開,伊講孤單尚適合伊
無留半字就斷了過去,不甘心付出為伊哮歸瞑
我愛的伊欲來離開,伊講孤單尚適合伊
山盟海誓也失去意義,情批攏無字癡心變青眠

我甲阿嬤問,阿嬤的情批是寫啥咪;
伊講情人欲愛無勇氣,才來用字騙情義
伊講情人欲愛無勇氣,才來用字騙分開

1.
阿嬤: 祖母
2. 無識字: 不識字
3.代誌:
事情
4. 情批: 批,信。情批:情書。
5. 寫乎伊:寫給她
6. 哮:出聲哭
7. 歸瞑:整個晚上
8. 青眠: 應該寫作「青盲」
9. 啥咪:什麼
10. 攏無字:完全沒字
11. 我甲阿嬤問:我向祖母問


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導師書札--19




(原文來自福嚴會訊,第十九期,2008年6月)

繼程仁者慧鑒:

  冬來體漸不佳,遲復。來問略答如下:(以下他人代筆)

《大智度論》,僅有漢譯,傳說廣譯可達千卷。大部論典,如
《大毗婆沙論》、《瑜伽師地論》等,都有初集與補充等過程。

一、龍樹思想,一般重視《中論》,然《中論》重於「觀」,對一切問題,評破異說,而顯第一義諦。此自屬佛法核心,但無論大乘、小乘佛法,均不只是此一重點。《智論》則本於《中論》思想而廣及菩薩的大願、大行與佛果的功德。故《智論》在龍樹學中,有其重要的價值,與《中論》相得益彰。

二、《智論》在佛教中,代表初期大乘佛教,有經師的風格,初期大乘佛教的特色,唯《智論》能完滿表現出來(《瑜伽論》也代表初期,但面對後期大乘,純為論師型)。

三、
《智論》為《大品般若》的釋論,重於般若等大乘經義,為大乘學。而龍樹於北方聲聞佛教的經論,雖偶有評斥而實廣為引用。故《智論》的特色,可窺見依聲聞經論而展開般若等大乘的線索。《智論》說到專為菩薩的不共般若,而《般若經》實為聲聞、菩薩共聞的《般若經》,古人稱之「通教」,我以為最足以表示從小而大、大小共貫的特色。佛教有多部派,大乘佛經也有不同的方便,《智論》能兼收並蓄。約義,則無常為空初門,空(及不生不滅)為佛道初門。約行,則菩薩信行、悲行、智行等不同(根性不同)故重視龍樹學的,每有融貫的傾向。

四、
《智論》釋《般若經》,《般若經》的中心思想,就是《智論》的中心思想

印順導師法語---15



『太樂太苦,均不易受行佛法,
唯有苦樂參半的人間,
知苦而能厭苦,有時間去考慮參究,
才是體悟真理與實現自由的道場。』


以上引自2008年6月<福嚴會訊>19期,封底。

2008年7月8日 星期二

相見甚有奇緣

pict 60

《與陳眉公書》 明、鍾惺

相見甚有奇緣,似恨其晚;

然使前十年相見, 恐識力各有未堅透處,心目不能如是之相發也。

朋友相見極是難事。

鄙意又以為不患不相見,患相見之無益耳;

有益矣,豈猶恨其晚哉!

註1:陳眉公,陳繼儒,字眉公,明、華亭人,工詩能文,書畫與董其昌齊名。

註2:鍾惺,明、竟陵派詩人,詩文以幽深孤峭為宗。他為人嚴冷,不喜和俗客往來,喜愛名山勝水。

這是明朝竟陵派詩人鍾惺寫給陳眉公的信,整封信就從「相見恨晚」轉折起,信上說:

「我們見面的緣分非常奇特,似乎有一點『相見恨晚』的感覺。

可是即使讓我們早個十年見面,那時候我們的才識、鑑賞朋友的能力,彼此都不會有今天的鑑識力(即使見面了,也不會欣賞對方),恐怕不能像今天的見面能夠彼此有很深的啟發。

雖然說,朋友見面不是容易的事,

我以為,不擔心朋友不能相見,而是擔心朋友見面不能讓彼此受益,(只是閒聊胡扯、吃飯喝酒),

如果能彼此受益,怎會認為『相見恨晚』呢?」

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茶香中的詩韻



1. 與陳眉公書 明、鍾惺
相見甚有奇緣,似恨其晚;
然使前十年相見,
恐識力各有未堅透處,
心目不能如是之相發也。

朋友相見極是難事。鄙意又以為不患不相見,

患相見之無益耳;有益矣,豈猶恨其晚哉!
(註1:陳眉公,陳繼儒,字眉公,明、華亭人,工詩能文,書畫與董其昌齊名。)
(註2:鍾惺,明、竟陵派詩人,詩文以幽深孤峭為宗。他為人嚴冷,不喜和俗客往來,喜愛名山勝水。)

2. 題畫

山閣臨溪晚更佳,繞崖秋樹集昏鴉;

何時再借西窗榻?相對寒燈細品茶。

3.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4. 閒居    明、李奇玉
柴桑深閉寂無譁,讀罷遺經靜煮茶

風雪滿庭黃葉落,冷香清韻在梅花。
(註:柴桑,山名,在江西省九江縣。晉陶淵明曾隱居於此,在詩中指隱者居住之處的柴門。)

5. 盱眙旅舍  宋、路德章

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點茶;

漸近中原語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
(註1:盱眙,讀音如虛赤。山名,在安徽省鳳凰縣東。盱眙的原意為張目凝視,登此山可以遠眺,故稱此山為盱眙。)

( 註2:點茶,唐宋時之一種烹茶法。宋朝蔡襄〔茶錄〕:〔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熁,以火迫也。)又曰:〔鈔茶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迴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

6.  冬月宿友齋    明、趙其杰

亦在人寰裡,獨無塵事牽;自添焚麝火,看汲煮茶泉;
靜夜觀空坐,高齋聽雪眠;心靈多畏役,並欲廢遺編。

7.  寄劉紹      明、黃肅
城南劉子憲,來往即吾家;連榻書樓小,鉤簾石壁斜;

金圓霜捧橘,冰碎夏分瓜;苦為吟詩癖,夜闌更煮茶。

8.   惠山泉    宋、蘇軾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連;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註:惠山泉古稱天下第二泉,在今江蘇省無錫市中心無錫公園內。)  
 <<再題第二泉>>  清、袁枚
  
 不似西泠遠莫求,不同廬瀑占高頭;
  
 出山不遠濟人便,最好人間第二流。


9.  和錢安道寄惠建茶  宋、蘇軾

我官於南今幾時?嘗盡溪茶與山茗;

胸中似記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

為君細說我未暇,試評其略差可聽;

建溪所產雖不同,一一天與君子性;

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正;

雪花雨腳何足道?啜過始知真味永;

縱復苦硬終可錄,汲黯少蠢寬饒猛;
草茶無賴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頑曠;
體輕雖復強浮泛,性滯偏工嘔酸冷;
其間絕品豈不佳?張禹縱賢非骨鯁;
葵花玉鞍不易致,道路幽險隔雲嶺;
誰知使者來自西?開緘磊落收百餅;
嗅香嚼味本非別,透紙自覺光迥迥;
訿糠團鳳友小龍,奴隸日注臣雙井;
收藏愛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鑽權倖;
此詩有味君勿傳,空使時人怒生癭。
〔註〕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13,13頁:〔陸羽茶經、裴汶茶述皆不載建品,唐末然後北苑出焉,宋朝開寶間始命造龍團以別庶品,厥後丁晉公漕閩,乃載之〔茶錄〕﹔蔡忠惠又造小龍團以進。東坡詩云:〔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茶之為物,滌昏雪滯,於務學勤政未必無助,其與進荔枝桃花者不同。然充類至義,則亦宦官宮妾之愛君也﹔忠惠直道高名與范歐相亞,而進茶一事乃儕晉公,君子之舉措可不謹哉?〕


10.  烹日注茶   宋、晏殊  
稽山新茗綠如煙,靜挈都監煮惠泉;
未向人間殺風景,更持醪糈醉花前。

11.   汲水煎茶  宋、蘇軾

活水仍須緩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仍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數山城長短更。
(註:晚唐盧仝〔七碗茶詩〕:〔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12. 和蔣夔寄茶   宋、蘇軾

我生百事常隨緣,四方水陸無不便;

扁舟渡江適吳越,三年飲食窮芳鮮;
金虀玉鱠飯炊雪,海鰲江柱初脫泉;

臨風飽食甘寢罷,一甌花乳浮輕圓;

自從捨舟入東武,沃野便到桑麻川;

翦毛胡羊大如馬,誰記鹿角腥盤宴?

廚中蒸栗埋飯甕,大杓更取酸生涎;

柘羅銅碾棄不用,芝麻白土須盆研;

故人猶作舊眼看,謂我好尚如當年;

沙溪北苑強分別,水腳一線爭誰先?

清詩兩幅寄千里,紫金百餅費萬錢;

吟哦烹潐兩奇絕,只想偷乞煩封纏;

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薑鹽煎;

人生所遇無不可,南北嗜好知誰賢?

死生禍福久不擇,更論甘苦爭媸妍?

知君窮旅不自擇,因詩寄謝聊相鎸。


13.  次韻董夷仲茶磨    宋、蘇軾

前人初用茗飲時,煮之無問葉與骨;
寖窮厥未臼始用,復計其初碾方出;

計盡功極至於磨,信哉智者能創物;

破槽折杵向牆角,亦其遭遇有伸屈;

歲久講求知處所,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強鎸鑿,理疏性軟良可咄;

予家江陵遠莫致,塵土何人為披拂?


14.  浣溪沙(元豐七年12月24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宋、蘇軾 49歲

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琖,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15. 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宋、范仲淹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嘻笑穿雲去;

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佳樹;

終朝採綴未盈裺,唯求精粹不敢貪;

研膏焙乳有雅製,方中規兮圓中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鬥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
玉甌中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蓂;

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盧仝不敢歌,陸羽須作經;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
商山文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採薇;

長安酒價減千萬,成都藥市無光輝;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璣滿斗歸。


16.  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17.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唐、盧仝(此詩俗稱〔七碗茶詩〕)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叩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掛頭自煎吃;
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春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苦辛;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


18. 閒居    明、徐勃

竹滿檐楹草滿除,青山應屬野人居;

未春預借看花騎,欲雨先徵種樹書;
石鼎香酣吟懶後,瓦鐺茶熟夢迴初;

半生消受清閒福,一任人嗔禮法疏。

19. 無心亭    宋、晁端受

地與市朝遠,雲藏山水深;

常令有心者,到此自無心。

20. 絕句     明、徐岳
風雨惜春殘,閒庭獨閉關;

白雲飛去後,還我舊青山。


21. 達者海岸   民國、歐豪年

達者能知命,浮雲悟我身;

君看滄海際,誰是及岸人?


22. 竹枝詞    明、朱同

茜紅裙子縷金紗,多在湖船不在家;

黃衣少年不相識,白日敲門來索茶。

23. 浣溪沙    清、納蘭性德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24. 客至莫嫌茶味淡;
 山居那似世情濃?

25. 霜後舊存文旦柚;
  雨前新試武夷茶。

26. 茶    台灣  林彧

就像沖茶一樣

等著,一壺心情

在熱氣騰騰中, 漸    漸       淡        了

我縱便有千里明月在懷裡,又如何
讓瀑布自心底,流瀉而下
你儘弓身哈腰,殷勤相勸,又怎能
將紅鬥白靜的春秋
傾注每個張口的杯子?


就像沖茶一樣,
我苦苦等候著

同樣的滾燙白水,
杯中茶色卻不復
金橙,而世事
竟也不堪幾回沖泡,
喜聚愁散

在一盞漸持漸涼的杯中卻都走味了

我縱便有萬般不適,又何須
黃河般在你面前汩汩潰決
你絮絮而談,番番添水,
叨叨訴說:
柴米油鹽,水電與會錢
就像沖茶一樣,一壺心情

濃了,淡了,
甘甜,無味

慢慢酸苦了

27. 詩    台灣、林廣  
從茶壺的角度來看
 
詩是一撮茶葉
 
熱水一沖,膨鬆浮起
 
在心的空壁  
醞釀
 
柔軟的香


28.   滴入唐詩的水    新加坡、周粲
在水龍頭盛了一杯水

正想喝下
那人突然喊住我

說慢著
我給你滴入 一點唐詩

水的顏色
隨即紅了起來
像五月怒放的榴花
又黃了起來
像一園未摘的枇杷
再綠了起來

像春風過後的江南岸

喝下吧    
喝下吧

那人慫恿
遂舉杯
讓液體流入
每一條血管
至此

才知道那杯水
一點也解不了渴
我的喉嚨
很熱   
像我的心

都在燃燒

29. 我在生命轉彎的地方    台灣、陳克華
於是我們沉默地分手
你彷彿是遙遠的一道霓虹亮麗在西門
鬧區複雜喧囂的巷弄裡,
沉默著

我堅持,只是沉默著不告訴你
曾經,我在生命轉彎的地方等你

30. 泉烹苦茗琉璃   
  菊釀香醪琥珀黃。----台灣、臺靜農


31.  流水喧猶靜;   
   烹茶苦亦甘。--------台灣、溥心畬

相對寒燈細品茶



山閣臨溪晚更佳,繞崖秋樹集昏鴉;
何時再借西窗榻?相對寒燈細品茶。

這首詩的題目是《題畫》,意思是題在畫上的一首詩,古今中外,在畫上題詩的只有水墨畫,大部分是與畫作互相輝映,烘托畫作的意旨。
從詩句上,可以看見在面臨溪流的山丘上,有一棟閣樓,到了傍晚,風景更有意緻;臨山的懸崖有一群烏鴉在黃昏時後繞飛翱翔,隱約可以看見臨溪的窗戶,有兩人對坐品茗,不知何時能夠再來訪問山閣(借榻),和你對坐在寒燈前,一起品茶?

這首詩的作者是明朝的唐伯虎。

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2008.7.6 黃昏的故鄉



那一年,1995年,在德國漢堡,李博士、葉博士邀我參加他們的聚會,後來才知道,這是德國台灣同鄉會的年會,「台灣同鄉會」其實就是「台獨聯盟」。看到這些已經年近五十的老人,眼眶泛紅,含著淚水,像參加宗教神聖儀式地唱著「你若是打開心內的門窗」,「黃昏的故鄉」。那時我有穩定的工作,在德國過著優渥的生活,年輕的心不懂得這些在黑名單上不能回家的遊子心中的苦楚,不理解他們要台灣作自己主人的心意。
一直到,2008年有一天,突然有人從遠方回來,居然唱起「黃昏的故鄉」,我已經老了,居然懂得流下淚水....


黃昏的故鄉

叫著我,叫著我,黃昏的故鄉不時在叫我;
叫我這苦命的身軀,流浪的人無厝的渡鳥;
孤單若來到異鄉,不時也會念家鄉;
今日又是來聽見著喔,親像在叫我喲~~


叫著我,叫著我,黃昏的故鄉不時在叫我;
懷念彼時故鄉的形影,月光不時照落的山河;
彼邊山、彼條溪水,永遠抱著咱的夢;
今夜又是來夢著伊喔,親像在等我 喲~~

叫著我,叫著我,黃昏的故鄉不時在叫我;
叫著悲哀、也有帶目屎,盼我轉去的聲叫無停;
白雲啊,你若要去,請你帶著阮心;
送去乎我的阿母喔,不通來忘記喲~~

1. 無厝的渡鳥:無家的海鷗,日文稱海鷗為渡鳥
2. 念家鄉:思念家鄉
3. 親像:好像
4. 目屎:眼淚
5. 轉去:回去、回家
6. 送去乎我的阿母:送去給我的母親
7. 不通:不可
8. 不通來忘記: 不可以忘記

2008年7月5日 星期六

2008 年學習能力測驗與指考:國文科---2



不管是學測或指考,國文科考試的目的不外是閱讀能力與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在於了解考生是否能從閱讀中吸取知識,或者理解對方的論點。表達能力在於能否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與論點。

試題中,比重過多的古文試題是違反上述兩個原則的,即使是考「現代詩」,這樣的試題也比考古文改善不了多少。

林黎《小宇宙》第65首

陽光的奶油塗在酥鬆的

心情上;星期天早晨

烤得剛剛好的吐司麵包。

(這是個複選題,以下A, B, C, D, E 的敘述,那一項是適當的?)

A, 本詩旨在表達詩人眷戀星期天,也喜歡吐司麵包

B, 「酥鬆」是藉烤過的麵包形容詩人輕鬆愉悅的心情

C, 「陽光」予人天氣晴朗、心情開朗、奶油亮黃等多種想像

D, 「烤」一方面描寫陽光燦爛,一方面則透露詩人內心的焦躁

E, 「吐司」相對於其他帶餡麵包,口味較單純,可襯托「星期天早晨」清靜閒逸的感覺

2008年7月4日 星期五

2008 年學習能力測驗與指考:國文科---1


2008.7.2 第二次指考剛考完,我很好奇,想知道我的國文程度到底好到什麼程度,試了幾題,大驚失色,以我這樣喜愛「現代詩」的文藝青年居然沒有把握答案是那一個,蒼天...蒼天!ㄚ們!

以下引自 2008.7.3 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2008/new/jul/4/today-o7.htm

台灣本土教育真悲哀

■ 鄭正煜

今年基測、學測、指考的國文考題,文言文數量沒有擴大,卻都更加艱深,表示國文教師的教學要更加深化文言文。扁政八年,國民黨中國教育勢力無法在量上擴張版圖,就藉質的深化反制。可見教育、文化之戰,還是中國黨高明。

例如,高一上上台灣史、高一下上中國史,出版社就可以同樣兩冊課本,台灣史二○六頁、中國史二五六頁,一差就是五十頁;而且有的老師還偷渡,高一上台灣史提早上完,挪幾個禮拜先上中國史。

歷史還好,國文完全是中國文學殖民教育。以前有一位高中校長,即將獲得中國文學博士學位,我問他最喜歡那一本台灣文學作品,完全答不出來。問他知道那幾位台灣文學作家,除了鍾理和、葉石濤幾個人以外,其他也答不出來。

另有一位在原住民部落的國小服務六年的主任,我問她最喜歡的原住民文學、歷史、文化的作品是什麼?答不出來。問她在原住民部落國小六年,對當地原住民最大的感動是什麼?也答不出來。

這樣的中國教育,民進黨如果還能選贏、台灣如果能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併吞,乃是上天刻意的垂憐與眷顧!(作者為台灣南社社長)

葉維廉的詩:《夕陽與白鷺》

尺直的地平線

把口口割分為二

下面是粗筆快墨的茫茫

上面是無邊若夢的醉紅

點點飛揚的閃光

忽上忽下、口口似的

正沉默地 口口著夕陽

啊,久違了

比翼群飛的白鷺!

這是指考國文科第三題:(閱讀下文,選出口口內最適合填入的選項)葉維廉的詩:《夕陽與白鷺》 尺直的地平線 把口口割分為二 下面是粗筆快墨的茫茫 上面是無邊若夢的醉紅 點點飛揚的閃光 忽上忽下、口口似的 正沉默地 口口著夕陽 啊,久違了 比翼群飛的白鷺! (三組口口依照次序是:)
1.
天空,水花,噴灑
2. 天空,精靈,歡送
3. 景色,火花,烘托
4. 景色,音符,演奏

台灣竹枝詞--5


台灣竹枝詞之五

蔗田萬頃萋萋,一望籠蔥路欲迷;

綑載都來糖廍裡,只留蔗葉饗群犀。

郁永河註解:取蔗漿煎糖處曰糖。蔗稍飼牛,牛嗜食之

郁永河的詩是說,一大片的綠油油的蔗田(萬頃是誇張的說法,沃城麥芽聽聽就算了),到了蔗田中,稠密的蔗稈不易認出路來;這些甘蔗收割好,都綑綁載來,剩下的甘蔗葉就用來飼養群牛(為了押韻,所以把群牛稱為群犀,不要過度認真,以為真的有犀牛)。

現在台灣還有地名叫作「舊廍」,這是清朝以來煮甘蔗作糖的地方。這首詩提供了一些歷史資料,清朝時台灣就種植很多甘蔗田,不是日本人來才開始種植,記得不久以前版主還是小孩的時候,牛車入城都還帶著蔗葉,用來餵食拉車的牛,現在要在城裡看見牛車可就難了!
版主小時候四歲、五歲時,先點蚊香(不是像寺院或廟裡燒香的環狀香,不是鱷魚牌蚊香,而是像針灸時,用艾草條灸穴道的艾條),拿著拂塵趕走蚊子,最後才放下蚊帳,打死殘餘在蚊帳中的少數幾隻蚊子,才準備入睡。

《增壹阿含49.1經》「云何比丘不隨時起煙?於是,比丘所諷誦法,不隨時向人說,如是比丘不隨時放煙。」(CBETA, T02, no. 125, p. 794, b8-10)

菩提比丘解釋說,今日的錫蘭佛教寺院仍然如此,黃昏時,拿著特殊的草稈點燃冒煙,屋前屋後緩慢走一圈,用以驅除蚊蟲,準備就寢。

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回顧人民的期望


我特別要指出,我並不完全同意原作者「小屋主」的見解,特別是關於「陳水扁」的批評,以一位在國民黨55年統治之下,第一次達成政權交替的總統而言,深綠的批評它改得不夠徹底,特別是「前朝舊臣」與「邪惡媒體」的大刀闊斧的變革做得不夠;淺藍與深藍的選民卻批評他是好鬥成性。這當中可以看出,在這乍藍轉綠的時期,大部分的軍公教人員仍然無法完全心中無藍綠之際,實際上不是表面上那麼容易。我也不是說陳水扁完美無缺,蠻多事務,陳前總統也是頗令親痛仇快的。只不過,要如水鏡先生能夠公評當代人物,本來就不是易事。在馬英九總統當政的四十天,巧拙能鈍,誰能辦事、誰在耍嘴皮,就更是事實勝於雄辯了。

這是2008.4.7 在地圖日記上,「小屋主」的文章,可以反映「中間選民」的看法與期盼,這是國民黨與民進黨都值得關心的意見。
我特別要指出,我並不完全同意原作者「小屋主」的見解,特別是關於「陳水扁」的批評,以一位在國民黨55年統治之下,第一次達成政權交替的總統而言,深綠的批評它改得不夠徹底,特別是「前朝舊臣」與「邪惡媒體」的大刀闊斧的變革做得不夠;淺藍與深藍的選民卻批評他是好鬥成性。這當中可以看出,在這乍藍轉綠的時期,大部分的軍公教人員仍然無法完全心中無藍綠之際,實際上不是表面上那麼容易。我也不是說陳水扁完美無缺,蠻多事務,陳前總統也是頗令親痛仇快的。只不過,要如水鏡先生能夠公評當代人物,本來就不是易事。在馬英九總統當政的四十天,巧拙能鈍,誰能辦事、誰在耍嘴皮,就更是事實勝於雄辯了。

以下引自
http://map.answerbox.net/landmark.php?id=208532&frominsertcomment=1&reward=61&specialaward=0
昨天因公事需要,到了台北車站左進。沿途經過北平東路一帶,赫然發現:這兒不正是民進黨中央黨部的所在地嗎?
從來不是民主進步黨黨員,但對這個政黨,也總是有著深刻的期許與等待。
歷經八年,民進黨一再品嚐挫折與失敗,我想像著此刻的黨部諸公,正以最謙卑、最坦誠的態度,面對多數人民殘酷的否決。
那麼,究竟這個黨失敗在什麼地方?高高在上的中央黨部,又是否做出適切的自我反省?
很可惜,到目前為止,我看不到太多的理想。
民進黨一定要檢討。檢討不外乎兩個層面:自己為何失敗、對手為何成功。
在我看來,這是一件事。關鍵在於台灣人民的整體水準提升了,民進黨長期賴以維生的「草根性」,已逐漸喪失主流市場價值(雖則仍對部分人士有強烈的吸引力)。
許多人說,民進黨之所以能獲得執政的機會,陳水扁功不可沒,但不要忘記:陳水扁本質是「善鬥的」,他在擔任台北市長時,就以和市議會不和、衝突不斷著稱,「鬥爭」是他的特性。
而當時的台灣還在國民黨長期統治下,雖然李登輝的改革開放程度超越蔣經國,但國民黨整體腐化依然,人民正期待一個長於突破的衝突者,解開這超越半世紀的枷鎖,因此陳水扁儘管市長連任失利,卻反能更上一層樓,擔任總統大職。
但陳水扁執政後依然不改鬥爭本色,不斷以製造衝突來取得自我的發展空間,卻因此引發強烈的社會不安與族群分裂,這套模式玩弄久了,人民開始感覺厭倦,陳水扁高亢的音調開始令人覺得刺耳,「無限上綱」的論述、對個人及家庭的刨根究底,開始令人感到恐懼,於是陳水扁的「收視率」愈來愈低,但他本人、這個黨,卻毫無自覺。
台灣人民為了擺脫國民黨的陳腐體系,需要衝撞、需要攻擊,陳水扁應運而生;但民進黨執政後卻依然衝撞、依舊攻擊,這就讓人民看不到一個執政者該有的豁然大度、泱泱風範。再者,向以「草根性」著稱的民進黨,黨內一群言語低俗的份子,如「三寶」蔡啟芳、林重謨等,在教育不發達、層次稍低的社群中,或許真有他們的賣點;然若置諸於中產階級,卻顯得無知愚昧。台灣在這幾年教育改革下,廣設高中大學,人民教育程度漸次上揚,對於這些下里巴人,自是愈來愈難以忍受。於是終於在今年年初的立委選舉當中,將這些人全數掃地出局。
相對於陳水扁及民進黨的「攻擊」與「草根」,馬英九與國民黨就顯得「保守」與「菁英」。台灣不安已久,正需要類似馬英九這般溫和、言語檢點、就事論事的人物。姑不論其做法或政策是否正確,但至少可以讓動盪已久的台灣人民,感受到一股清新的空氣,似乎在他的風格之下,可以稍獲喘息。
民進黨,如果要檢討,就該檢視台灣這些年的成長與改變,反思本身的落後與無知,改變一貫堅持的「衝撞」與「草根」,走向純就政策層面的探討與高格調的論政。如此才能吸引層次逐漸提昇的台灣選民,也才能獲得過半數的認同。如果繼續堅持現有的路線,未來的路將愈走愈偏,最終將演化成「極端主義」,再也難以獲得光譜中央最大多數民眾的支持。
希望往後,我能以驕傲的心情,走過北平東路。

台灣竹枝詞--4


台灣竹枝詞之四

耳畔時聞軋軋聲,牛車乘月夜中行;

夢迴幾度疑吹角,更有床頭蝘蜒鳴。


在公關界有一個故事,說龜山鄉的老ㄅㄟ ㄅㄟ去抗議林口長庚醫院明明在龜山鄉,為何取名作「林口」?醫院的公關首先以貴賓之禮招待這些老鄉民,吹冷氣、喝飲料、坐最好的沙發椅,然後請帶頭的一位老鄉民,在紙上寫下「林口」兩字,寫好了之後,再請他寫「龜山」兩個字,老伯伯不會寫「龜」字,只好默默地走出來。故事當然是搞笑啦。

在荷蘭人記錄的地圖上,北部一直標著 Kulun,此一平埔族,本社是在現在的十三行博物館到林口海邊,清朝紀錄稱為「龜崙社」,其實和「烏龜」或「山崙」都沒有關係,只是此一平埔族的社名,翻譯的音。嘉義古名「諸羅山」也是一樣,跟「諸山羅列」沒什麼關係,純粹是平埔族的社名的譯音。

台灣竹枝詞之四

耳畔時聞軋軋聲,牛車乘月夜中行;

夢迴幾度疑吹角,更有床頭蝘蜒鳴。

郁永河註解:牛車挽運百物,月夜車聲不絕。蝘蜒音「偃忝」,即「守宮」也。台灣守宮善鳴,聲似黃雀。

郁永河在台南府城睡覺時,聽到壁虎的叫聲,居然把他寫入詩中,「壁虎守宮」兄,未免太有榮幸了。不過認為壁虎叫聲像黃雀那麼響,會不會太誇張了?

台灣竹枝詞--3


寫於西元 1697年的詩
台灣竹枝詞之三 編竹為垣取次增,衙齋清暇冷如冰; 風聲撼醒三更夢,帳底斜穿遠浦燈。

根據《台灣府志》記載:「(台灣)水牛自內地來,研蔗煮糖;黃牛近山多有,取而馴習之 ,用以耕田、駕車。」另有研究指出,台灣水牛是從中國南方引進,供應稻田耕作所需,也可用來拉車,而黃牛則是荷蘭人由印度引進,一開始是配給南台灣平埔族西拉雅蕭壟社(今台南佳里一帶)作為農耕之用,後來黃牛也被陸續來台的漢人所採用。然而,要將牛隻強大 的獸力變成供人們役使的好幫手,就必須經歷一段馴化的過程,先得軟化牛的野蠻獸性,再 來教牠聽候指令工作,直到建立起人與牛合作默契,牛才能服服貼貼幫人工作。清代六十七的《番社采風圖考》,描繪了早期平埔族馴服野牛的方法:「台郡內山深篠密菁中產野牛。 番會社眾,以長竿繫繩為圈,合圍束其頸。牛曳繩怒奔,則縱其所在,伺其力盡,繩勢稍緩 ,徐徐收繫於木;餓之,漸進草食。俟馴習,然後服而用之。」 所以當時在台南市金華街與西門街之間拉車的牛,有可能是台灣牛、印度牛、唐山牛,大體來說,水牛用來耕田,拉車的比較少,應該是如照片中的黃牛居多吧! 台灣竹枝詞之三 編竹為垣取次增,衙齋清暇冷如冰; 風聲撼醒三更夢,帳底斜穿遠浦燈。 郁永河註解:官署皆無垣牆,唯插竹為籬,比歲增易。無牆垣為蔽,遠浦燈光,直入寢室。 在台南府城,官衙宿舍,居然沒有圍牆,周圍只是用竹子編成籬笆,逐年增加補修,府衙的齋堂冷清如冰,風聲撼動,三更夢醒,遠看竹籬笆外,遠處燈光穿過海岸照入睡帳內。頗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風味。 311年前,官衙居然沒有圍牆,官員必須搭著牛車從金華街坐到西門路,今天從昔日的海岸線西門路,居然要走了十多公里才能到海岸線。滄海桑田,變化無常,也許兩百年後,也有後人要憑弔我們此時吧? 看看往日前人留下不少建築,讓今人緬懷。只是,恐怕這一代要交白卷了,我看不出有那些當代的建築會是歷史性的建築。

台灣竹枝詞--2



寫於西元 1697年的詩
台灣竹枝詞之二
雪浪排空小艇橫,紅毛城勢獨崢嶸; 渡頭更上牛車坐,日暮還過赤崁城。


答錯的人那麼多,代表來參加投票的人有誠實的美德,連去書局翻一下答案再來投票都不肯(簡單直捷地說,就是宅),事實上,那名武官的判斷不算錯,只是氣象知識不好,他從海路出發,遇到颱風,全船毀滅,他可是奇蹟似地生還,與郁永河會合,又繼續北上。所以答案應該是二,與郁永河經陸路北上。這也顯示答錯的人對人類猙獰的本性缺乏正確的認知:書是郁永河寫的,當然結果是他對囉!這些人在江湖上行走務須謹記:「逢人但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 台灣竹枝詞之二 雪浪排空小艇橫,紅毛城勢獨崢嶸; 渡頭更上牛車坐,日暮還過赤崁城。 郁永河註解:渡船皆小艇也,紅毛城即今安平城,渡船往來絡繹,皆在安平、赤崁二城之間。沙堅水淺,雖小艇不能達岸,必藉牛車挽之,赤崁城在郡治海岸,與安平城對峙。 從紅毛城(安平古堡)搭小船也不能到赤崁城旁,必須搭小艇(類似古早以前新店碧潭或台中公園那種小船),到了岸邊(金華街吧),又改坐牛車才能到達今天民族路與西門街交界的路口。版主剛到台南市時,還記得在中正路底,改搭運河的小船去到億載金城,如今,台南市的運河也成為歷史。 從維基百科(Wikipedia)可以查到「新港文書」,也就是閩南人所說的「番仔契」,是用羅馬字拼音的方式記錄以「平埔族的新港語」所立的買賣租賃契約。不管是稱「新港」或「赤崁」都是荷蘭人記錄的 Saccam,此一平埔族,本社是在現在的永康市,在安平的是他的支社,在荷蘭人占領台灣時,有人改信基督教,也學會用羅馬字母。目前已經沒有人會說或讀寫「新港語」。 附帶說明,台灣史上,『番仔契』與『番大租』是兩件不同的事。

台灣竹枝詞--1


台灣竹枝詞之一 鐵板沙連到七鯤,鯤鯓激浪海天昏; 任教巨舶難侵犯,天險生成鹿耳門。

清朝占領中國後,新成立的帝國,在東南方的角落,發生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事:福建府發生了火災,把庫存幾萬斤的硫磺給燒光了。清朝皇帝下令福建巡撫必須用個人的薪水補買回硫磺(為何這麼大的福建府需要硫磺?那是火繩鎗發射的一樣火藥成分)。有師爺建議在福建管轄之下,有一個地方盛產硫磺,但是地僻人險,瘴癘鬼魅之地,不容易達成任務。福建巡撫為了保命和保住官位,還是派人來開採硫磺。這個奉命開採硫磺的人叫郁永河,職務是師爺,在台南登陸,在陽明山的北投與小油坑開採硫磺。郁永河堅持從陸路到北投,另一位武官認為陸路會經過太多番社,險象環生,飲食住宿都成問題,從海路直接到淡水,迅速安全,於是他搭福建水師的官船北上。 台灣竹枝詞之一 鐵板沙連到七鯤,鯤鯓激浪海天昏; 任教巨舶難侵犯,天險生成鹿耳門。 台南市外,西門路到安平,在1697年為「台江外海」。台南市海岸線貼近赤崁樓,其實就在西門路到赤崁樓圍牆外之間。一鯤身為安平古堡,二鯤身為億載金城,三鯤身約為秋茂園,四鯤身為龍岡國小附近,五鯤身為喜樹,六鯤身為灣里,七鯤身為二仁溪出海口北岸,安平古堡對岸,即是北汕尾。鹿耳門是當時鄭成功登陸的地方,可惜四百年來,沒有人在意此地,所以有土城(台南市)聖母廟與顯宮里天后宮之爭,雙方都認為自己所在的地方才是鹿耳門,於是,我偶爾會到鄭成功登陸紀念公園瞧瞧,又長了很高的野草,好像土城的人不在乎,顯宮里的人不在乎,台南市的人不在乎,有一天,可能台灣這個名稱只有在讀歷史時,才會用到,登陸的地點確實在那個地點,更不會有人在乎了。 郁永河註解:安平城旁,自一鯤身至七鯤身皆沙岡也。鐵板沙性重,得水則堅如石,舟泊沙上,風浪掀擲,舟底立碎矣。牛車千百,日行水中,曾無軌跡,其堅可知。

2008年7月2日 星期三

拍賣老台灣(東門町記事)---陳明仁


拍賣老台灣(東門町記事)---陳明仁

Koh 來,這對枕頭
請出價,小等
睏過數十年 e 恩愛
goan 兄弟姊妹 long 來出世
Lin beh 出 joa che
來,聽詳細
這對舊枕頭
 睏過大東亞戰爭
 睏過二二八事件
孤枕難眠 e 目屎
緊張驚惶 e 歲月
睏過台灣 e 歡喜 kap 心酸
Lin beh 出 joa che

goan m 是生理人
goan 作夥走 cchoe 一種
心情
會 tang 聯接古早 kap 現代
親像這個時鐘
一直行,一直行
用熱情 e 發條
行過台灣 e 歷史
goan
作夥走 cchoe 一種心情
會 tang 聯接你 kap 我
親像這面梳妝鏡
褪色 e 鏡花 猶原照著 ka-ti e 孤單

小等,慢且出價
時鐘 teh 行
鐘內 e
紅顏褪色
青春需要 siann-mih 價數
chiah
會 tang 買--tang- 來
歷史 ai 付 siann-mih 代價
chiah 會 tang 換作笑容

Thau 風落雨 e 暗暝
東門町 kang 款夜色
Lan 透過互相 e 寂寞
拍賣
一種心情
  台灣古老 e 感情
好,請出價
這種感情一斤 j
oa che

1. Koh 來,再來。
2. 小等,稍等一下
3. 睏過,睡過
4. 數十年 e 恩愛,的
5. goan 兄弟姊妹,阮,我的
6. long 來,都來
7. 出世,出生
8. Lin beh ,你們要
9. 出 joa che,出多少價錢(拍賣時問觀眾願意出多少價錢)
10. 目屎,眼淚
11. 歡喜 kap 心酸,和
12. m 是生理人,不是生意人
13. 作夥,一起
14. 走 cchoe ,尋找
15.
會 tang ,可以
16. 親像,就像
17. 一直行,一直走
18.
猶原,仍然
19. ka-ti 自己
20.
小等,稍等一下
21. 慢且,且慢
22. 時鐘 teh 行,時鐘在走
23.
siann-mih 價數,什麼價錢
24. chiah
會 tang,才可以
25. 買--tang- 來,買回來
26. 歷史 ai 付 ,歷史要付
27. siann-mih 代價,什麼代價
28. chiah 會 tang ,才能夠
29.
Thau 風落雨,颳風下雨
30. 暗暝,晚上
31. kang 款,同樣
32. Lan 咱們
33. 一斤 joa che,一斤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