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台灣竹枝詞--3


寫於西元 1697年的詩
台灣竹枝詞之三 編竹為垣取次增,衙齋清暇冷如冰; 風聲撼醒三更夢,帳底斜穿遠浦燈。

根據《台灣府志》記載:「(台灣)水牛自內地來,研蔗煮糖;黃牛近山多有,取而馴習之 ,用以耕田、駕車。」另有研究指出,台灣水牛是從中國南方引進,供應稻田耕作所需,也可用來拉車,而黃牛則是荷蘭人由印度引進,一開始是配給南台灣平埔族西拉雅蕭壟社(今台南佳里一帶)作為農耕之用,後來黃牛也被陸續來台的漢人所採用。然而,要將牛隻強大 的獸力變成供人們役使的好幫手,就必須經歷一段馴化的過程,先得軟化牛的野蠻獸性,再 來教牠聽候指令工作,直到建立起人與牛合作默契,牛才能服服貼貼幫人工作。清代六十七的《番社采風圖考》,描繪了早期平埔族馴服野牛的方法:「台郡內山深篠密菁中產野牛。 番會社眾,以長竿繫繩為圈,合圍束其頸。牛曳繩怒奔,則縱其所在,伺其力盡,繩勢稍緩 ,徐徐收繫於木;餓之,漸進草食。俟馴習,然後服而用之。」 所以當時在台南市金華街與西門街之間拉車的牛,有可能是台灣牛、印度牛、唐山牛,大體來說,水牛用來耕田,拉車的比較少,應該是如照片中的黃牛居多吧! 台灣竹枝詞之三 編竹為垣取次增,衙齋清暇冷如冰; 風聲撼醒三更夢,帳底斜穿遠浦燈。 郁永河註解:官署皆無垣牆,唯插竹為籬,比歲增易。無牆垣為蔽,遠浦燈光,直入寢室。 在台南府城,官衙宿舍,居然沒有圍牆,周圍只是用竹子編成籬笆,逐年增加補修,府衙的齋堂冷清如冰,風聲撼動,三更夢醒,遠看竹籬笆外,遠處燈光穿過海岸照入睡帳內。頗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風味。 311年前,官衙居然沒有圍牆,官員必須搭著牛車從金華街坐到西門路,今天從昔日的海岸線西門路,居然要走了十多公里才能到海岸線。滄海桑田,變化無常,也許兩百年後,也有後人要憑弔我們此時吧? 看看往日前人留下不少建築,讓今人緬懷。只是,恐怕這一代要交白卷了,我看不出有那些當代的建築會是歷史性的建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