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顧炎武與張岱---2009.3.1

P1010971

昆山市亭林公園的景色,左邊為馬鞍山。

P1010978

竹林新綠

P1010976

P1010959

屋簷上凌亂的枯松針葉待掃,不知主人何時歸來

P1010985

野鶴軒

歸有光《野鶴軒壁記

http://www.tonyhuang39.com/page/cc810.html

本文選自《震川生集》卷十五(歸有光著,),作者以文會友,心生感慨而作記,文中寫景寄意,清新脫俗,表現出歸有光樸素簡潔,善於敘事的筆風。

嘉靖戊戌(西元1853年)之春,余與諸友會文(指文酒之會;語出論語:君子以文會友)野鶴軒

(江蘇昆山)馬鞍山(在江蘇省昆山縣西北境),小而實奇。軒在山之麓(山腳),俗謂之東崖,亦謂劉龍洲墓,以(宋朝)劉過(劉過,字龍川,著有龍洲集,1154-1206)葬於此。墓在亂石中,從墓間仰視,蒼碧嶙峋(山石奇兀聳峭的樣子),不見有土,惟石壁旁有小徑,蜿蜒出其上,莫測所在。意其間有仙人居也(山高不過 150公尺,這樣子說,太誇張了,代表作者歸有光不爬山,昆山方圓百里,也不過只有這一座山!)

(最初),慈谿(今浙江慈谿縣)楊子器名父(楊子器,字名父,明朝成化年間進士,曾知崑山縣令),創此軒,令(命令)能好文、愛士、不為俗吏者,稱「名父」。今奉以為名父祠(這座軒就被稱為名父祠)。嗟夫名父,豈知四十餘年之後,吾黨(志同道合的人)之聚於此耶?

時會者六人,後至者二人。潘士英嘉定來,汲泉煮茗,翻為(反而變成)主人。余等時時(經常)散去,士英獨與其徒處。烈風暴雨,崖崩石落,小鬼夜號(像山鬼夜號般),可念也(令人關切,令人感念)。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P1010989

這麼一篇短文,平淡無奇,一般是不會讓我在意的。從昆山亭林公園歸來,發現劉過的墓還在,只是所謂「野鶴軒」已無蹤跡。文中提到汲泉煮茗,應該是從半山腰玉泉井取的水(南宋淳熙七年是西元 1180 年,劉過死於西元 1206年,所以此墓是八百多年的古墓)。

P1010953

第一次友人邀約去亭林公園,遭我拒絕,我沒有告訴他我心裡的想法:「蘇杭一帶,庭園、虎丘、西湖、周莊、同里,景點這麼多,為何要到昆山一個有亭子與森林的公園呢?」後來才發現我錯了,這個亭林公園是紀念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顧炎武」,學者尊稱為亭林先生,園中除了「馬鞍山、玉筆峰」,最重要的是「顧炎武紀念館」,「崑曲」得名來自發源地「崑山」(現在寫作「昆山」),所以園中也有「崑曲博物館」。

P1010911

亭林公園入口處的牌樓。

P1010912

亭林公園遊覽地圖

P1010915

顧炎武的雕像,與他的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P1010917

門口有清代書法大家何紹基手書的「亭林先生」,顧炎武自號「亭林」,

下圖是他用的圖章。

P1010945

門內左側為研究會。

P1010918

右側有另外一座雕像,兩邊刻著「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可以說是他晚年的寫照。

P1010921

P1010920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胡適晚年為人題字時,喜歡題的顧炎武〈五十初度〉詩:

「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

P1010922

過了庭院才是顧炎武紀念館。

P1010923

顧炎武 18 歲加入復社,33歲參加守衛蘇州,並且堅守21 天,城破清軍屠城,死者四萬,顧炎武兩位胞弟遇難,母親王氏也從此絕食而死。

P1010931

明亡後,曾遊歷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 地,考察山川形勢,訪問風俗,蒐集資料,陰結豪傑,墾荒於雁門之北,為恢復故國作準備, 康熙三年,清廷廣徵博學鴻儒,不就;康熙四年,開明史館,邀共修明史,亦不往。晚年定居華陰,拒絕南歸,康熙二十一年(1682)於山西曲沃失足墜馬,不久即逝世,年七十。

下圖是紀念館外綻放金黃色花朵的樹叢,不是瓊花,

P1010994

昆山聞名天下的瓊花,要等到4月11日。

P1030233

顧炎武六次拜謁朱元璋陵墓,四次憑弔崇禎帝,周歷各地完成《天下郡國利病書》、《日知錄》等書。

顧炎武主張「經世致用,引古籌今」,他反對「平時拱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所以反對謝上蔡、張橫渠、陸象山等的「心性之學」。

P1010946

P1010924

P1010935

顧炎武的著作,重要的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錄

》、《音學五書》等等。

P1010940

P1010942

P1010941

寫《陶庵夢憶》的張岱,生於 1597年,比顧炎武大了十六歲,張岱死於 1697年,在顧炎武去世之後,又多活了 15年。張岱在品茗、賞雪、詩酒風流時,顧炎武正被視為「歸奇顧怪」,刻苦勵學。張岱半夜在金山寺演戲,驚動寺僧時,顧炎武正參加「復社」,反對權貴吏治腐敗,提倡氣節以振奮人心。明亡以後,張岱披髮入山若野人,朝不保夕。顧炎武正轉戰於江陰、嘉定、蘇州、崑山,企圖力挽狂瀾。當張岱在寫《西湖夢尋》、《陶庵夢憶》時,顧炎武則走訪天下,草擬《天下郡國利病書》,期待能結合志士,恢復故國。

顧炎武的文章「廉恥」已經編入高中課本,其中「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一句,幾乎人人可以琅琅上口。而張岱留給我們的,是「西湖七月半」、「金山夜戲」等雋永的小品散文。生命不在長短,而在你怎麼定義你自己生命的意義,這兩個人真是活出完全不同的人生,那一種會是你的選擇呢?

P1010928

2009.3.7 訪千燈鎮,塔後已經加蓋了[大雄寶殿]。

P1020201

P1020046

顧炎武的出生地「千墩鎮」(現名為「千燈鎮」),有建於西元 503年的秦峰塔。

P1010962

山上的「歸莊」。

P1010987

宋朝時期的抱玉洞

P1010955

亭林先生神道表

全祖望(明末三大儒:黃宗羲、顧炎武、王船山,全祖望在某個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黃宗羲的門人)

http://www.tonyhuang39.com/page/cc636.html

神道表,主要用來記載死者事蹟,並刻在死者墓道前的石碑上。一般多屬歌功頌德的應酬之文。這篇《亭林先生神道表》卻是十分優秀的傳記文,鮮明地記述了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大師顧炎武的一生,表彰他崇高的民族氣節及不凡的治學精神。

顧氏世為江東四姓之一,五代時由吳郡(今江蘇蘇州)徐州南宋時遷海門,已而復歸於,遂為昆山縣花浦村人。其達者,始自明正德(明武宗年號)間,曰工科給事中(職官名;掌侍從規諫)廣東按察使司僉事(僉事,官職名,專司判斷官事的官),及刑科給事中。刑科(顧濟)生兵部侍郎章志,侍郎(顧章志)生左贊善(職官名。始置於唐,設左右贊善大夫,為東宮的屬官)紹芳及國子生(全國最高學府的學生)紹芾,贊善(顧紹芳)生官蔭生(職官有勛勞於國家,子孫享有授官資格者)同應同應之仲子曰,即先生也。紹芾同吉,早卒,聘王氏,未婚守節,以先生為之後。
(顧濟---顧章志---顧紹芳---顧同應---顧絳)
(顧濟---顧章志---顧紹芾---顧同吉---顧絳[過繼給叔父顧同吉為子])

先生字曰寧人,乙酉(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炎武,亦或自署曰蔣山傭,學者稱為亭林先生。少落落(瀟灑自然)有大志,不與人苟同,耿介絕俗。其雙瞳子中白而邊黑,見者異之。最與里中歸莊相善,共遊復社(明末江南地區士大夫知識份子所組成的政治集團,主張政治改革),相傳有「怪」之目。於書無所不窺,尤留心經世之學。其時四國(四方)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自崇禎己卯(崇禎十二年, 1639年)後,歷覽《二十一史》、《十三朝實錄》、《天下圖經》(有地圖的地理志)、前輩文編說部,以至公移(官方文書)邸抄(邸報,古代報章,傳抄詔令章奏以報於諸候)之類,有關於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旁推互證,務質之今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曰《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詳細記錄了各地疆域、形勝、水利、兵防、物產、賦稅等資料。)。然猶未敢自信,其後周流西北且二十年,遍行邊塞亭障,無不了了(明白、清楚)而始成。其別有一編曰《肇域志》(記述各地地理形勢和山川要塞,附有地圖),則考索《利病》之餘,合《圖經》而成者。予觀(南宋)(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間)諸老,以經世自命者,莫如薛艮齋(薛季宣,字士龍,號艮齋,南宋哲學家。治學講求事功,反對空談性命,為永嘉學派先聲),王道夫(王自中,字道甫,學者稱厚軒先生)、倪石林(倪朴,字文卿,學者稱石陵先生)繼之,葉水心(葉適,字正剛,學者稱水心先生,南宋哲學家。主張功利之學,反對朱熹的性理之學,是永嘉學派的集大成者。)尤精悍。然當南北分裂,聞而得之者多於見,若陳同甫(陳亮,字同甫,學者稱龍川先生,南宋思想家)則皆欺人無實之大言,故永嘉(南宋永嘉學派,呂祖謙所創)、永康(南宋永康學派,又名浙學,為永康人陳亮所創立)之學皆未甚粹,未有若先生之探原竟委,言言可以見之施行,又一稟於王道,而不少(稍)參以功利之說者也。

最精韻學,能據遺經以正六朝人之失,據人以正人之失,欲追復三代(夏商周)以來之音,分部正帙,而究其所以不同,以知古今音學之變。其自吳才老(吳棫,字才老,宋代學者。著有《韻補》五卷,分古韻為九部,並提出古韻通轉說,為後來研究古韻的先驅)而下,廓如也(空虛;指無人能及),則有曰《音學五書》。性喜金石之文(古代鐫刻於鐘鼎、碑碣上的文字),到處即搜訪,謂其在以前者,足與古經相參考,以後者,亦足與諸史相證明,蓋自(歐陽修著有《集古錄跋尾》,趙明誠著有《金石錄》,洪適著有《隸釋》、《隸續》,王黼著有《嘯堂集古錄》,都是研究金石之文的著作。)後,未有若先生之精者,則有曰《金石文字記》(六卷,錄漢以來碑刻凡三百餘種)。晚益篤志《六經》,謂古今安得別有所謂理學者,經學即理也。自有捨經學以言理學者,而邪說以起。不知捨經學則其所謂理學者,禪學也。故其本朱子(朱熹)之說,參之以慈溪黃東發《日抄》(黃震,字東發,慈溪人,南宋學者,著有《黃氏日鈔》九十五卷。) ,所以歸咎於上蔡(指謝良佐,上蔡人,學者稱上蔡先生)、橫渠(指張九成,錢塘人,宋代學者,著有《橫浦集》)、象山(指陸九淵,字子靜,自號存齋、象山翁,學者稱象山先生,南宋思想家)者甚峻。於同時諸公,雖以苦節推百泉(即孫奇逢,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學者稱夏峰先生,與李顒、黃宗羲齊名)、二曲(即李顒,字中孚,號二曲,學者稱二曲先生,清初理學家);以經世之學推梨洲(黃宗羲,世稱梨洲先生),而論學則皆不合,其書曰《下學指南》(一卷;主張通經致用)。或疑其言太過,是固非吾輩所敢遽定,然其謂經學即理學,則名言也。而《日知錄》三十卷(為顧炎武稽古所得,隨時劄記的經世致用的著作),尤為先生終身精詣之書,凡經史之粹言具在焉。蓋先生書尚多,予不悉詳,但詳其平生學業之所最重者。

初太安人(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號,此指顧炎武的之母)王氏之守節也,養先生於襁褓(背負幼兒的布條和小被)中。太安人最孝,嘗斷指以療君姑(丈夫的母親)之疾。崇禎九年(1636年),直指(朝廷使者)王一鶚請旌於朝,報可。乙酉(1636年)之夏,太安人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謂先生曰:「我雖婦人哉!然受國恩,果有大故,我則死之。」於是先生方應昆山楊永言之辟,與嘉定(今屬上海市)諸生吳其沆歸莊共起兵,奉故(鄖陽,在今湖北)王永祚,以從夏文忠公(夏允彝)。江東(指南明福王朱由崧政權)授公兵部司務。事既不克,永言行遁去,其沆死之,先生與幸得脫,而太安人遂不食卒。遺言後人莫事二姓。次年(指南明唐王政權)中使至,以職方郎(兵部屬官)召,欲與族父延安推官鹹正赴之,念太安人尚未葬,不果。次年,幾預(參與)吳勝兆之禍(明將,後降清,為吳淞提督,密謀反清,事敗被捕,死獄中),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雖世籍江南,顧其姿稟,頗不類吳會人,以是不為鄉里所喜,而先生亦甚厭裙屐(裙是下裳,屐是木鞋,六朝貴遊子弟的衣著)浮華之習。嘗言:「古之疑眾者(見疑於眾人),行偽而堅(行為虛偽而且固執)」,今之疑眾者,行偽而脆,了不足恃(毫不可恃)。」既抱故國之戚,焦原毒浪(比喻遭蹂躪),日無寧晷(時光)。庚寅(清順治七年,1650年),有怨家欲陷之,乃變衣冠作商賈,遊京口(今江蘇鎮江),又遊(嘉禾,今嘉興)中。次年,之舊都拜謁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墓)。癸已(清順治十年)再謁,是冬,又謁,而圖焉。次年,遂僑居神烈山(明孝陵所在之山,即南京紫金山)下,遍遊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京城地區)之勝。

顧氏有三世僕曰陸恩,見先生日出遊,家中落,叛投里豪。丁酉(清順治十四年,1657),先生四謁孝陵。歸,持之急,乃欲告先生通海(閩海),先生亟往禽之,數其罪,湛之水(投入水中)。僕婿復投里豪,以千金賄太守,求殺死先生,不繫訟曹,而即繫之奴之家,危甚。獄日急,有為先生求救於某公者(錢謙益),某公欲先生自稱門下而後許之,其人知先生必不可,而懼失某公之援,乃私自書一刺(名片)以與之。先生聞之,急索刺還,不得,列揭於通衢以自白。某公亦笑曰:「甯人之卞(躁急)也!」曲周(地名)舍人澤溥(路澤溥,曾任中書舍人)者,故相(指明朝時官員)文貞公振飛(路振飛)子也。僑居洞庭之東山,識兵備使者,乃為訴之,始得移訊松江(今上海),而事解。於是先生浩然有去志,五謁孝陵,始東行。墾田於章丘(今屬山東)長白山下以自給。戊戌(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遍遊北都諸畿甸(京城地區),直抵山海關外,以觀大東(指極東之地)。歸至昌平(今屬北京市),拜謁長陵(明成祖陵墓)以下,圖而記之。次年再謁。既而念江南山水有未盡者,復歸,六謁孝陵。東遊直至會稽(今浙江紹興)。次年,復北謁思陵(明思宗陵墓)。太原大同(位於今山西省中北部)以入關中(今陝西渭河流域西安一帶),直至榆林(今屬陝西)。是年,中史禍作(浙江人莊廷鑨刊刻明史,書中使用南明政權年號,流露了反清情緒,康熙二年,(1663)清政府下令將其族人、作序者、參校者、賣書者、買書者及地方官七十餘人全部誅殺。),先生之故人二子(吳炎、潘檉章)死之,先生又幸而脫。甲辰(清康熙三年,1664年),四謁思陵。事畢,墾田於雁門(今山西代縣北)之北,五台(五台山)之東。

初,先生之居東也,以其地濕,不欲久留,每言馬伏波(馬援,東漢人,封伏波將軍)田疇,皆從塞上立業,欲居北。嘗曰:「使吾澤中有牛羊千,則江南不足懷也。」然又苦其地寒,乃但經營創始,使門人輩司之,而身出遊。丁未(清康熙六年,1667年),之上。次年,自東入京師。(萊州,治所在今山東掖縣)黃氏,有奴告其主所作詩者,多株連,自以為得(得計),乃以陳濟生所輯《忠義錄》,指為先生所作,首之(告發之),書中有名者三百餘人。先生在京聞之,馳赴山東自請勘(審問),訟繫半年。富平李因篤自京師為告急於有力者,親至歷下(今山東濟南市)解之,獄始白。復入京師,五謁思陵。自是還往河北諸邊塞者幾十年。丁巳(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六謁思陵,始卜居華陰。初,先生遍觀四方,其心耿耿耿未下,謂(指關中一帶的人)慕經學,重處士,持清議,實他邦所少;而華陰綰轂(ㄨㄢˇ ㄍㄨˇ;統攝,猶如車輻之湊集在轂。比喻扼住要衝)之口,雖足不出戶,而能見天下之人,聞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險,不過十里之遙,若志在四方,則一出關門,亦有建瓴(ㄐ|ㄢˋ ㄌ|ㄥˊ;建瓴指築在屋頂上的瓦溝。比喻居高臨下的好形勢。)之便,乃定居焉。王徵君山史(王弘撰,號山史,明朝諸生)築齋延之。先生置五十畝田於下供晨夕,而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又餌沙苑(地名)蒺藜(ㄐ|ˊ ㄌ|ˊ;植物名。種子可入藥,具滋補作用。)而甘之曰:「啖此久,不肉不茗可也。」

凡先生之遊,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經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注疏。偶有遺忘,則於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方大學士孝感(地名,今屬湖北)熊公(熊剛履,清朝大臣)之自任史事也,以書招先生為助,答曰:「願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孝感懼而止。戊午(清康熙十七年, 1678年)大科,詔下,諸公爭欲致之,先生豫令諸門人這在京者辭曰:「刀繩具在,無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諸公又欲行薦之,貽(遺留)學士訒庵(葉方藹,字子吉,號訒庵,昆山人。),請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聽人一薦,薦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謂釣名者也。今夫婦人之失所天也,從一而終,之死靡慝(ㄊㄜˋ;改變。指至死不改變),其心豈欲見知於人?若曰盍亦令人強委禽(古代婚禮用雁作為訂婚的聘禮,故稱下聘為委禽)焉,而力拒之以明節,則吾未之聞矣。」

下諸生請講學,謝之曰:「近日二曲(李中孚)亦徒以講學故得名,遂招逼迫,幾致凶死,雖曰威武不屈,然而名之為累,則已甚矣!又況東林覆轍(東林黨,明萬曆年間由江南士大夫組成的政治集團。因議論朝政,主張改革,遭到政治迫害),有進於此者乎?」有求文者,告之曰:「文不關於經術政理之大,不足為也。韓文公起八代衰,若但作《原道》、《諫佛骨表》、《平淮西碑》、《張中丞傳後》諸篇,而一切諛墓之文不作,豈不誠山斗(泰山北斗,喻因德高望重)乎?今猶未也。」其論為學,則曰:「諸君,(北宋思想家張載所創的理學學派。因張載長期在關中地區講學,而稱關學)之餘也。橫渠(張載,橫渠人)、藍田(呂大臨,藍田人)之教,以禮為先,孔子嘗言『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而劉康公(疑為宋朝劉康夫)亦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然則君子為學,捨禮何由?近來講學之師,專以聚徒立幟為心,而其教不肅,方將賦《茅鴟》(古逸詩篇名,內容諷刺不敬)之不暇,何問其餘!」尋以乙未(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出關,觀伊洛(伊水及洛水),歷嵩少(嵩山及少室山,皆在河南省),曰:「五嶽遊其四矣。」會年饑,不欲久留,渡河至北,復還下。

先生即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而所至每小試之。墾田度地,累致千金,故隨寓即饒足。尚書兄弟,甥也(徐乾學、徐元文,顧炎武外甥);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貴,為東南人士宗,四方從之者如雲。累書迎先生南歸,願以別業居之,且為買田以養,皆不至。或叩之,答曰:「昔歲孤生,飄搖風雨,今茲親串(血親與姻親的通稱),崛起雲霄。思歸尼父之轅(想讓孔子的車駕回來,尼父、指孔子),恐近伯鸞之灶(東漢梁鴻,字伯鸞,少孤獨炊,鄰人先炊,讓他就熱灶煮食,他婉言謝絕);且天仍夢夢(昏亂不明),世尚滔滔(形容混亂),猶吾大夫(語出《論語公冶長》。春秋時代,齊國崔杼殺了國君齊莊公,陳文子避難來到別的國家,所看到的執政者都和崔杼一樣,於是說「猶吾大夫崔子也」),未見君子,徘徊渭川,以畢餘年足矣。」

庚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其安人(夫人)卒於昆山,寄詩挽之而已。次年,卒於華陰,無子,尚書為立從孫洪慎以承其祀。年六十九。門人奉喪歸葬昆山千墩

高弟(高足弟子)吳江潘耒收其遺書,序而行之,又別輯《亭林詩文集》十卷,而《日知錄》最盛傳。歷年漸遠,讀先生之書者雖多,而能言其大節者已罕。且有不知而妄為立傳者,以先生為長洲人,可哂(ㄕㄣˇ;可笑)也。尚書之冢(ㄓㄨㄥˇ;長)涵持中,數千里貽書,以表見屬。予沉吟久之。及讀王不庵之言曰:「寧人身負沉痛,思大揭其親之志於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其幽隱莫發,數十年靡訴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後起少年,推以多聞博學,其辱已甚;安得不掉首故鄉,甘於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其銘曰:「先生兀兀(用心勤苦),佐王之學。雲雷經綸(指抱持著高大的經世賢才),以屯(屯;ㄓㄨㄣ;六十四卦之一,有艱難,艱險的意思)被縛。渺然高風,寥天一鶴。重泉(黃泉)拜母,庶無愧作。」

Tony私藏的古文觀止

P1010927

在顧炎武故鄉千燈鎮旁,也正是「良渚文化」的出土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