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漢譯與巴利經典對照閱讀--12, (2008.5.5)

11f9db87430g215 

中阿含194經,跋陀和利經》「世尊告曰:『跋陀和利,若有比丘,設非俱解脫有慧解脫,設非慧解脫有身證者,設非身證有見到者,設非見到有信解脫,設非信解脫有法行者,設非法行有信行者。我語彼曰:[汝來入泥。]跋陀和利,於意云何?我教彼比丘,彼比丘寧當可住而移避耶?』尊者跋陀和利答曰:『不也。』世尊告曰:『跋陀和利,於意云何?汝於爾時得信行、法行、信解脫、見到、身證、慧解脫、俱解脫耶?』」(CBETA, T01, no. 26, p. 747, b1-10)
《雜阿含652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於此五根若利、若滿足,得阿羅漢。若軟、若劣,得阿那含。若軟、若劣,得斯陀含。若軟、若劣,得須陀洹。滿足者成滿足事,不滿足者成不滿足事,於此五根不空無果。若於此五根一切無者,我說彼為外道凡夫之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653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比丘於彼五根增上明利滿足者,得阿羅漢俱分解脫。若軟、若劣者,得身證。於彼若軟、若劣,得見到。於彼若軟、若劣,得信解脫。於彼若軟、若劣,得一種。於彼若軟、若劣,得斯陀含。於彼若軟、若劣,得家家。於彼若軟、若劣,得七有。於彼若軟、若劣,得法行。於彼若軟、若劣,得信行。是名比丘根波羅蜜因緣、知果波羅蜜。果波羅蜜因緣、知人波羅蜜。如是滿足者作滿足事,減少者作減少事。彼諸根則不空無果,若無此諸根者,我說彼為作凡夫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83, a24-b17)

《中阿含195經,阿濕具經》:「若有比丘非俱解脫、非慧解脫,又非身證、復非見到,亦非信解脫,而有法行。
云何比丘而有法行?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眾,隨所聞法,便以慧增上觀、增上忍,如是比丘而有法行,此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為有何果,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或此比丘求於諸根,習善知識,行隨順住止,於二果中必得一也。或於現法得究竟智,若有餘者得阿那含。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若有比丘非俱解脫,非慧解脫,又非身證,復非見到,非信解脫,亦非法行,而有信行。
云何比丘而有信行?若有比丘一向決定信佛、法、眾,隨所聞法,以慧觀忍,不如法行;如是比丘而有信行。此比丘我為說行無放逸,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為有何果?令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耶?或此比丘求於諸根,習善知識,行隨順住止,於二果中必得一也。或於現法得究竟智,若有餘者得阿那含。謂我見此比丘行無放逸,有如是果。是故我為此比丘說行無放逸,此諸比丘,我說行無放逸。」(CBETA, T01, no. 26, p. 752, a3-26)


《中阿含》敘述兩者的差別在「如法行」與「不如法行」,《中部尼柯耶》則敘述差別在「法行者」以慧思惟、「信行者」則基於深信,兩經不同。

《增壹阿含27.10經》「彼云何名為持信人?或有一人受人教誡,有篤信心,意不疑難。有信於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亦信如來語,亦信梵志語,恒信他語,不任己智,是謂名為持信人。
彼云何名為奉法人?於是,有人分別於法,不信他人,觀察於法。有耶?無耶?實耶?虛耶?彼便作是念:『此是如來語,此是梵志語。』以是知如來諸法者,便奉持之。諸有外道語者,而遠離之。是謂名為奉法人。
彼云何為身證人?於是,有人身自作證,亦不信他人,亦不信如來語,諸尊所說言教亦復不信,但任己性而遊。是謂名為身證人。
彼云何名為見到人?於是,有人斷三結,成須陀洹不退轉法,彼有此見:便有惠施、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後世,有父、有母,有阿羅漢等受教者,身信作證而自遊化,是謂名為見到人。」 (CBETA, T02, no. 125, p. 646, c1-18)

在《法句經》疏(tika),關於97偈的故事為:
有一村子的三十名比丘前往祇樹給孤獨園禮敬佛陀。世尊知道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的機緣已經成熟,就請尊者舍利弗來,並且在他們面前問舍利弗:〔舍利弗,你相信觀身能證涅槃嗎?〕舍利弗回答:〔世尊!關於觀身而證得涅槃,我並不只因為信仰佛陀而相信這種說法,只有未親身證得涅槃的人才會接受別人的這種說法。〕很多比丘不明白舍利弗話中的涵意,而心裡想著:〔舍利弗至今尚未放棄錯誤的見解,直到此刻,他仍未信仰佛陀。〕佛陀就解釋說:〔諸比丘,舍利弗的意思十分清楚:【他承認觀身可以證得涅槃。他接受的原因是由於他個人的親身體證,而不只是因為佛陀或其他人如是說的關係。】事實上,舍利弗相信佛陀,舍利弗也相信善惡業報。]
其實,這段敘說來自
《相應部尼柯耶48.44經》,舍利弗回答說:「我對此並非來自對世尊的深信,我是已知、已見、以慧自證,斷疑度惑,無有猶豫。」
《中阿含209經》「於是異學鞞摩那修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更無餘尊,不復由他,斷疑度惑,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CBETA, T01, no. 26, p. 787, c24-27)
經文中提到世尊說法後,聽法者常有『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於他』的敘述,在此簡單介紹與『不由於他』相關的經文。
《雜阿含30經》「時長者子輸屢那見法、得法,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得無所畏。」(CBETA, T02, no. 99, p. 6, b26-27)
《雜阿含107經》「爾時那拘羅長者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心得無畏」(CBETA, T02, no. 99, p. 33, b20-22)
在法句經註釋有這樣的故事:「般涅槃的四個月前,佛就公開宣佈自己入滅的日期,眾多尚未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聽了之後非常傷心,不知道該怎麼辦,只是緊緊追隨 在佛身邊。阿塔達塔比丘卻不去見佛陀,反而下定決心要在佛涅槃前證得阿羅漢果,他就努力精進禪修。其他比丘不明白他的心意,卻帶他去見佛陀:『世尊,阿塔 達塔比丘不像我們那麼敬愛尊重你,他以自我為中心,自行其是。』阿塔達塔恭敬地解釋,他對佛陀最崇高的頂禮就是在佛陀入滅前證得阿羅漢果。佛陀聽了,讚嘆阿塔達塔比丘,並且告訴其他比丘:『敬愛尊重佛陀的人應該像阿塔達塔一樣。你們來見我,並不表示對我的敬愛尊重,只有信受奉行我教誨的法,才是真正尊崇我。』

《瑜伽師地論》卷19:『若以色量我,以音聲尋我;欲貪所執持,彼不能知我。』
《金剛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相應部,SN 22.87 跋迦梨》『跋迦梨!一個人見法時,他就見到我﹔而當一個人見到我時,他就見到法。』
A man who is not blindly trusting, who knows the Nirvana, who has broken the connections, who has cut off the opportunities and who has given up all wishes - he is a greatest person indeed. (97)
一個不盲信,了知涅槃,捨斷輪迴之繫縛,
切斷可能導致後有的機會,
放棄所有對未來的期盼的人,
他確實是最尊貴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