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台灣夢華錄

image

「台灣夢華錄」是設想台灣覆亡以後,如何向後人描述這海外孤島的自私、貪婪、短視、愚蠢。在這島上曾經有向上的力量如證嚴法師,藝術創作力如林懷民,孤冷自勵如林義雄,勇敢築夢如魏德聖,曾有「富貴不能淫」如陳武雄、彭明敏,「威武不能屈」如呂赫若、鄭南榕,但是,這一切終將過去了,後人將以德國「威瑪共和 Weimar」的尺度來憑弔這個時期。或者像你一樣,甚至沒聽說過「威瑪共和 Weimar」和她的影響?

如果台灣覆亡了,你最想向你的子孫敘述那一個場景?

發現我在《東京夢華錄》裡沒有讀到北宋汴京的奢靡豪華,卻只是和孟元老夜夜抱頭痛哭一場。

以下引自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f_id=99u155l10e103G52y105r72a112m121PXYqARz23YbH

台灣三民書局《新譯東京夢華錄》,嚴文儒注譯

導 讀
《東京夢華錄》十卷,宋孟元老撰。
孟元老,生平事跡不見他書記載。現在僅能據其自撰的《東京夢華錄》序,了解其生平大概。
孟元老在序中說,自幼隨父親宦遊南北。宋徽宗崇寧癸未(一一○三),來到京師,居住在城西的金梁橋西夾道之南。在京城中,孟元老逐漸長大成人。成年後,孟元老是否做過官,他在序中語焉不詳,後人頗多猜測。如清代藏書家常茂徠以為孟元老可能就是為宋徽宗督造艮嶽的孟揆。理由是:《夢華錄》遍錄東京之名勝佳景,而於艮嶽卻一字不提。艮嶽是徽宗宣和時東京汴都的一大名勝,徽宗為造艮嶽,專門徵發花石綱,窮奢極欲,勞民傷財,直接導致方臘起義。內憂剛平息,外患接踵而來,北宋滅亡,生靈塗炭,繁華之東京遂成華胥一夢。雖說孟揆只是艮嶽的督造官,但也難逃罪責。故而在寫此書時既不敢提及艮嶽,也隱瞞了自己的真名。常茂徠的猜測並無確實的根據。但從本書的內容來看,作者十分熟悉東京的宮廷生活,其身分職務可想而知。儘管作者在書末的按語中說:「凡大禮與禁中節次,但嘗見習按,又不知果為如何。」一般以為這只是通常的謙約之詞,也可能是作者藉以隱蔽身分之言。或許孟元老曾任小京官,故熟悉皇宮內府的情況。筆者即取此說。當然,也有研究者據此作出不同的判斷,認為若無事實依據,僅以猜測難下定論。
北宋末年,金軍大舉南下,開封數次被圍。靖康癸未(一一二六),徽宗、欽宗被金軍虜去北方,史稱「靖康之難」。第二年,孟元老離開東京開封南下,避地江左,遂終老此生。孟元老卒於宋高宗紹興十七年(一一四七)以後,終年在六十歲上下,具體時間已不可考。
靖康之難,中原人士大多隨朝廷南下,避地兩浙,故國故鄉之思時刻縈繞心頭。宋人周煇《清波別志》說「紹興初,故老閑坐必談京師風物」。孟元老避地江南的數十年間,寂寞失落中也時常暗想當年東京繁華,心中無限惆悵。孟元老在與年輕人談及東京當時繁華,年輕人「往往妄生不然」。為了不使談論東京風俗者失於事實,讓後人開卷能睹東京當時之盛況,故而孟元老在悵然中提筆追憶東京當年繁華,編次成集,於南宋紹興十七年撰成《東京夢華錄》。
《東京夢華錄》所記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年間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情況,大致包括這幾方面的內容:京城的外城、內城及河道橋梁、皇宮內外官署衙門的分布及位置、城內的街巷坊市、店鋪酒樓,朝廷朝會、郊祭大典,東京的民風習俗、時令節日,當時的飲食起居、歌舞百戲等等,幾乎無所不包。與同時代的畫家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一樣,為我們描繪了這一歷史時期居住在東京的上至王公貴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的一部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獻。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濟文化的一部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獻。
孟元老生前,《東京夢華錄》沒有刊刻行世。直至宋孝宗淳熙丁未(1187)始有初刻本,惜今不傳。其後元、明、清三代均有刊刻。今存世的有元刻本、明弘治重刊本、日本靜嘉堂文庫影印黃丕烈舊藏元刊明印本及《祕冊匯函》、《津逮祕書》、《學津討源》等叢書本。四庫館臣亦將此書收入《四庫全書》。近數十年來,隨著宋代社會經濟文化研究的深入,此書愈加受到研究者的重視,故而屢有出版。如1956年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82年中國商業出版社先後出版了《東京夢華錄》的標點本等。《東京夢華錄》的注釋翻譯本近年來也出版了數種,如195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鄧之誠先生的《東京夢華錄注》、1998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姜漢椿先生的《東京夢華錄全譯》等。
此次新譯《東京夢華錄》,是以日本靜嘉堂文庫影印黃丕烈舊藏元刊明印本為底本,校以秀水金氏影印汲古閣景元鈔本、《祕冊匯函》本、《學津討源》本等,改正了一些訛誤。正文中的小字夾注,是作者孟元老的自注,現仍按原樣保留。在注釋語譯時,吸取了近年來《東京夢華錄》研究、宋代都市研究及古代語言文字、名物制度、民俗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周寶珠先生的著作《宋代東京研究》(一九九二年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孔憲易先生〈讀「東京夢華錄注」小議〉(載中華書局《學林漫錄》四集)、程毅中先生〈「東京夢華錄注」拾遺〉(載中華書局《學林漫錄》八集)等,並參考了鄧之誠先生的《東京夢華錄注》、姜漢椿先生的《東京夢華錄全譯》等著作,在此一併表示謝意。
《東京夢華錄》作為北宋東京的全景圖,內容豐富而廣泛。筆者在注譯時以「研析」的方式對書中的重要章節從歷史、文化等方面作了評說,以方便讀者理解。當然,沒有撰寫「研析」的部分章節並非不重要,只是筆者認為該說的話已經在其他章節的「研析」中作了評說,沒有必要再贅言而已。
孟元老在撰寫《東京夢華錄》時,為達到「上下通曉」的目的,有意「語言鄙俚,不以文飾」,「字必從俗寫,物必從俗稱」,所記的風俗飲食均為正史典籍所不載,使後人有無從查考之憾。加之傳本之脫訛、譯注者的學識所限,在注釋與語譯中難免有不盡如人意處。如有方家,不吝賜正。

以下引自部落格《穆梅的中國》http://www.wretch.cc/blog/elian0812/10761728

〈2007.9.2 讀《東京夢華錄》序〉

即將要在自己的世界中,建造屬於自己夢想的都城了。為了讓這個我夢想中的都城,好上加好,在之前就買了一些關於城市、建築的書籍。而我自己也終於在這九月份的到來,下定決心,要好好拜讀它們,為它們製作一列一列,詳盡得足供我的世界都城參考的筆記。

遠流出版社出版的《圖解東京夢華錄》,這本好幾年前買的書,終於讓我翻開了第一頁。

遠流出版社在這本書中加了些許圖片,文字敘述依然是原著作孟元老的文本,只是在各段落後面,加上了黃驗先生的詳盡註解,相信可以因此深入地閱讀。

本書分為十卷,為了詳盡註解,每一卷的文字又分為若干小段。因此,我計畫讓自己一天閱讀一段,閱讀得精細、深入一些,避免囫圇吞棗。為了使自己印象深刻,隨手筆記也是不可免的。希望現在可以靠著這篇筆記序,勉勵自己,持之以恆,為了自己夢想中的都城加把勁。

另外,孟元老的序文,對這本書也有提綱挈領之用,讀通後可以增加對本書的了解,使閱讀更順暢。

作者孟元老之所以將本書取名為《夢華錄》,是因為古代有人夢遊華胥之國的故事。傳說黃帝晝寢,夢遊到華胥氏之國,非常嚮往那種無君長、無慾望的理想之國。孟元老將北宋時的汴京,比作華胥之國。如今,因為金人入侵,這個華胥之國果真只能在夢中回想,在現實中惆悵了。

所以,作者將這本記錄東都汴京的風俗民情的書,稱作《夢華錄》。希望故都的風俗民情,可以不被歲月之流所抹去,讓後代晚輩仍可一睹東京都的風采。

在序中,作者也大略地述說了他回想中的東京風貌。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鼓舞,斑白之老,不識干戈。」:孩童沉浸在擊鼓、跳舞等逸樂中,大概是為了加入那些戲班子的事前訓練,可見汴京那時的娛樂活動需求之盛﹔而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從來不知道戰爭是什麼,太平日子享受慣了。

「時節相次,各有觀賞。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游苑。」:每個時節,都有各種活動可以觀賞。有提燈籠的元宵節、賞月的中秋節﹔下雪、開花時節,也各有引人入勝的活動內容﹔到了七夕,有祈求巧智的民俗,到了重陽,也有登高的活動﹔而那座教習水戰之用的「金明池」,與游賞之用的池苑,應該也是漂亮迷人的所在。

「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窗,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在大街上舉目所見都是豪華的建築,華麗的雕繪馬車,還有各色名馬,相爭於皇室貴族所專用的天街御路上。

「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接管調絃於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東京都的娛樂真是不容小覷,總是可以聽到新製作出來的歌曲流蕩在柳路花街上,還有紛紛嚷嚷的音樂聲,響於各家茶坊酒肆中,好不熱鬧。

「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因為四面八方的人們都集中在東京都,所以各方美味也都因此匯集在汴京各處的廚房中烹煮飄香。

「瞻天表則元夕教池,拜郊孟享。頻觀公主下降,皇子納妃。」:在這本書中也記載了,民眾可以在元夕時分到教池一睹天子的面貌,到了祭拜時節,也可以看見皇室的華貴座車前往寺廟祭拜。另外,也可以看見公主出嫁、皇子納妃等盛大典禮。

「觀伎籍則府曹衙罷,內省宴回。」:為了看伎藝表演,官府的人竟然願意請假偷個空閒,前去欣賞。

「看變化則舉子唱名,武人換授。」:皇帝召見新登第的新科進士,稱作唱名﹔武人換授,則是指武官官職的任命與調整。

這樣一個九百年前的城市,如今就活在這本書裡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