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在北埔閱讀早期台灣民宅--20091222

P1010049

北埔為早期從竹東(古名「樹杞林」)繼續往內山開墾的墾區,

由於1835 年,閩南人林德修、周邦正與客家人姜秀鑾

合組「墾號」「金廣福」往內山農墾,

使得北埔開發得比「橫山」早。

此處為賽夏族的傳統領域,在向天湖附近的為「南賽夏」,

從鵝公髻山直到峨眉鄉(古名「月眉」)、獅頭山、五指山、

寶山鄉(古名「草山」)為「北賽夏」的領域,

峨眉鄉寶山鄉、北埔鄉、五峰鄉曾經有一「大隘聯莊」的稱號,

北賽夏族頭目趙明誠曾經率領「大隘聯莊」對日軍作戰。

版主猜測「大隘」可能與「矮靈 Pas-ta Ai」有關( ai 為「人」)。

北埔是北部區域在兩百公尺的散步距離可以看到各種民間建築的地方。

以下介紹台灣民間早期建築。

P1060984

上圖顯示的是「土結厝」,正確的寫法應該是「土墼厝」,

台語讀音是「土(thoo 5) 葛(kat 4) 厝(tshu 3)」。

《一切經音義》卷47:「《蒼頡篇》云:『墼,壘也。』顧野王云:『今刻土方,如甓而不燒為墼也,所以用築為城壘。』《說文》:『從土,擊省聲也,甓。』」(CBETA, T54, no. 2128, p. 623, c2-3)

意思是「把合適的泥土夯實曬乾」為「墼」,如果送入爐火燒結就是「磚」。

P1060987

部分的民宅已經改為磚房。

P1060994

屋頂有時用稻草,有時用簡易的薄瓦,照片中的塑膠波浪板當然是後來改裝的,

屋瓦可能還是舊瓦。

P1060993

有些土墼還故意摻入米糠與稻草。

稍為有錢的人則用「骿仔壁」。

P1060982 

「骿仔壁」為將竹子四剖,將竹片交叉編織,再用蛋白、石灰、粗糠和成泥團,

黏著在竹子編成的骨架上,抹平乾燥後,再漆成白壁。

P1060992

因為台灣潮濕多雨,所以大部分會在底下蓋一道磚牆或鵝卵石牆。

P1060978

在新竹縣北埔老街,我還見到在彰化沒見過的稻草牆。

我猜測是用「土墼」砌牆,外面再鋪上一層稻草,就成為「稻草屋」。

P1060989

稻草被覆的細節:

P1060991

這些民間建築,可能再也保存不了幾年了…

P1060988

再豪華一點的民宅就是磚房了。

可是像「天水堂」這種富貴人家,

P1060968

除了磚房、護龍以外,

P1060969

還採用「金包銀」的工法。

P1060998

也就是在鵝卵石(銀)的表面,

P1060975

貼上金碧輝煌的紅磚。

P1060974

就有了富貴堂皇的形象。

P1060973

右面牆邊堆積了修補屋頂的瓦片備用品。

P1060985 

瓦片另有一種 「魚鱗瓦」的傳統建築工法。

P1060986

也就是每一塊薄瓦片正中央有一個小洞,放置時插上一根小竹籤,

加上蛋白與石灰的混合泥來固定與防水。

這片本來擺在屋頂的瓦片在房子翻修之後本來要當作垃圾拋棄,

被「水井工作坊」古武南搶救下來,改作牆面裝飾品,

也比在屋頂上容易觀賞。

P1060976

「水井工作坊」還有電影「 1895 年」主人翁姜紹祖後代姜瑞鵬的居室和日常用品,

值得參觀。

P1060970

到了日治時代,普遍公家宿舍的形式是這樣的。

P1060972

下圖這間房子曾經在瓊瑤電影「庭院深深」充當場景。

P1070002

這些再不保存就會化為腐朽。

P1070001

用瓦片作裝飾

P1060997

曾家舉人的住宅。

P106099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