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印順導師對阿含經的看法(回應) --2

ap_20070523114903437
溫金柯居士此文發表於【《法光雜誌》第7期(一九九O年四月十日)】,當時印順導師不但耳聰目明,而且諸弟子都能代為執筆記下其口述,如果當時沒有回應,十七年後,也不需要有回應,以下所寫就算是個人感想吧!
細讀溫居士此文,絕大部分為精選印順導師的著作,他本人並未下評論去臧否所引的字句。但是以行文的語氣去揣摩溫居士的文意(我可能誤猜溫居士的意向),他是大致贊同這樣的論點的。我想提的兩個要點是:
1. 「《雜阿含經》是佛教界早期結集的聖典,代表釋尊在世時的佛法實態。」「在流傳世間的原始聖典中,這是教法的根源;後來的部派分化,甚至大乘『中觀』與『瑜伽』的深義,都可以從本經而發現其淵源。這應該是每一位修學佛法者所應該閱讀探究的聖典。」
2. 「所以(大小乘)佛教聖典,不應該有真偽的問題,而只是了義不了義,方便與真實的問題。說得更分明些,那就是隨(世間)好樂,隨時宜,隨對治,隨勝義的問題。」所以最後說:「佛法在流傳中,一直不斷的集成聖典,一切都是適應眾生的佛法。」換句話說,「『佛說』,不能解說為『佛口親說』,這麼說就這麼記錄,而是根源於『佛說』,其實代表了當時佛弟子的公意。」
印順導師在《永光集》自談其宗旨:「《印度之佛教》自序提出了:『能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天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七頁)!七十八年寫的《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第六節),就依此而作解說。」( Y 43p195 )《華雨集第四冊》:「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指「初期大乘」)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 Y 28p33 )
雖然如此,有法師提到『印順導師當年面對〔日本的佛教學術研究潮流〕、〔離「巴利文佛教聖典」無可信之佛說的原始佛教思潮〕、〔西藏密教的背經違律、怪力亂神〕十分憂心,所以才藉阿含來證〔大乘〕的起自阿含、源自阿含而更究竟圓融,如果認為導師肯定阿含而專弘阿含,這是對導師思想體系得徹底誤解。』,親承印順導師教導的另一位法師也在導師面前向本人澄清:『導師是立足於大乘,而致力於宏揚「龍樹學」的。』(事先並未得到兩位法師的許可,在此無法指名是那兩位法師)。
因此,說導師『重視阿含』『溯源阿含』是事實,可是讀者也無需誇張導師對《阿含》的定位。(溫居士此文也未誇張此點)。導師所言「《雜阿含經》是佛教界早期結集的聖典,代表釋尊在世時的佛法實態」,可能遣辭用句不夠周延,事實上,經由數百年口誦傳承之後才訴諸文字紀錄的《雜阿含經》,不可能沒有部派的影響,從跨文本的對照閱讀來看,彼此之間的差異不算不大。
現在台灣《雜阿含經讀書會》頗多,也不乏居士四阿含中獨尊《雜阿含》,(也連帶著重視《相應部尼柯耶》甚於其他四部《尼柯耶》),不能說沒有受到印順導師第一點的說法所影響。
本人只想在此作一個小小的呼籲,如同菩提比丘所言:『除非有特別原因,一般而言,如果時間與環境允許,是應該讀多部經典,但是,依在家學佛本身的限制,硬是要讀遍三藏,或廣讀經藏,有時也是不切實際的,這中間須有適當的取捨。五部尼柯耶:中部、長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尼柯耶各有其宗旨,先讀相應部尼柯耶,是有其考量,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只讀相應部尼柯耶,一般而言,是較重複、較沒有次第的整理,初學者只讀此部尼柯耶,較難有佛法全面的概要認識。我個人建議先從中部尼柯耶讀起,有幾部經對建立正見、修行的次第、在家生活的準則等等均有提綱挈領的講解。』在四阿含中獨尊《雜阿含經》不僅沒有必要,也會導致讀者忽視《中阿含經》抉擇法義與修行指導的重要經典,也會忽略《小部尼柯耶》中如《法句經》《經集》等保有早期佛教法教的經典(請參考 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mid=261 )。
有關第二點:
「(大小乘)佛教聖典,不應該有真偽的問題,而只是了義不了義,方便與真實的問題。」以及「大乘經典為佛說抑或非佛說」的議題,恐怕不能簡單地下結論說:【『佛說』,不能解說為『佛口親說』,這麼說就這麼記錄,而是根源於『佛說』,其實代表了當時佛弟子的公意。】,這牽涉到文獻學的議題,也牽涉到一個佛教中較根本的問題『所謂的世尊涅槃後第一次結夏安居所作的「第一結集(五百阿羅漢所作的結集)」,那些是史實?那些是美麗的傳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