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民雄打貓,高雄打狗

P1100031

在〈月光光,秀才郎〉一篇,曾提到連雅堂《雅言》的記載,為道聽塗說,茶餘飯後之閒談,這裡試舉一例:

連雅堂《雅言》48 則:

延平郡王入臺後,以生番散處巖谷,獵人如獸;乃自唐山購來兩虎,放之山中,欲與生番爭逐。兩虎分行,牝者至諸羅之北,番以為貓也,噪而擊之,因名其地為「打貓」;牡者至鳳山海隅,為番撲死誤為狗,而號其山為「打狗山」。此雖荒唐之言,以今思之,足見當時景象。蓋當鄭氏肇造,拓地未廣,政令所及不過天興、萬年,其餘則番地也。故番人之以虎為貓,比之「指鹿為馬」者尤為有理。」

以這樣的「史識」來寫《臺灣通史》,是讓我和馬九哥一樣,「心裡有一點毛毛的」。

在部落格《民雄方誌》中有正確的記載,不過,平埔族語 Taneaw 的原來意思已經無法考察了。

http://www.mihjh.cyc.edu.tw/place2.htm (作者:楊萌芽)

民雄昔稱「打貓」,係舊時洪雅平埔族之打貓社,為當時洪雅族之中樞,打貓之地名,據日據時期從事台灣山地語研究的權威,日人安倍明義著「台灣地名研究」書中稱:打貓為平埔番社之所在地,打貓係取其台語近音譯字」。又據「台灣勝蹟採訪冊」對本鄉之地名亦稱「打貓」一詞原屬番語,但當地居民牽強附會,謂鄭國姓運來老虎二隻,一隻潛來此地,一隻跑至高雄,以為貓狗而殺之,故高雄原名打狗,此地稱為打貓,純屬無稽之談,姑妄聽之則已。事實上,本鄉「打貓」地名之起源,實係洪雅平埔族語Taneaw之台語近音譯字。

      本鄉在明鄭時代,已為鄭氏開屯招佃所墾,鄭成功率兵復台,施屯田制,設營駐兵,就所駐之地,自耕自給,寓兵于農,是為「營盤」 。雙援莊即為當時之。「營盤地」。證諸中樂村巿場後,原屠宰場附近,昔稱營盤後,又福興村南邊許厝莊仔附近昔稱營盤崎,可見本鄉當時確設有營盤,係屯田招佃墾殖之地。

       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議和,簽訂中日和約,割台灣及澎湖與日本。日據時期本鄉隸屬嘉義縣嘉義支廳打貓辦務署,光緒二十七年,嘉義縣改為嘉義廳,將打貓辦務署改為打貓支廳。民國九年,日吏對本鄉-打貓之地名認為不雅,將原平埔族讀音DAPYO,改稱日語近音之民雄(TAMIO),將本鄉改為民雄庄。「民雄」,遂沿用迄今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