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楊逵與新化楊逵文學紀念館

P1080576

賴和於1943年日本終戰投降前去世。在他身後台灣文壇首數楊逵、葉石濤、吳濁流、鍾理和四大老,四位都歷經二二八事件,楊逵(1906-1985)、葉石濤因而被捕入獄,葉石濤、吳濁流隱身教育界,勉強稱得上衣食無憂,楊逵日子過得最清苦。葉石濤在台灣文學史、台灣文學批評史地位卓著,吳濁流於國民黨風聲鶴唳的艱苦時期,不惜資財創辦《台灣文藝》影響新一代台灣文學頗鉅,本身小說如《亞細亞的孤兒》、《台灣連翹》、《無花果》等等,也著作豐碩。

P1100490

相對來說,楊逵的著作似乎單薄一些,可是,此三位作家,只有楊逵是一路從農民運動抗爭出身,可以說是煉就一身銅皮鐵骨,這些窮苦經歷,冒著家破人亡的危險自身經歷過來,與一般作者側寫的筆觸自然不同。

P1080577

1927年楊逵22歲,從日本返台,參加「台灣農民組合」的抗爭活動,被日本政府的台灣總督府列為惡性重大的「匪寇」。

P1080621

P1080622

《台灣匪誌》記載的「林杞埔事件」。(林杞埔現名南投縣竹山鎮)

P1080620

1927年認識了葉陶。1929年與葉陶結婚。

P1080600

1935年,舉家遷往彰化,租屋於賴和醫院對面,吳瀛洲花園後頭,面臨中正路,本版主小時候常在楊逵與葉陶的租屋處出入。楊逵成立「台灣新文學社」,葉陶協助楊逵創辦《台灣新文學》雜誌。版主猜想,楊逵、葉陶一直十分貧苦,雜誌社幕後應該是賴和與陳虛谷出資。

1937年日本警察入田春彥協助償還債務,楊逵夫婦經營首陽農場,葉陶負責賣花。

楊逵一生主要有兩位貴人,一是引導楊逵在在文學園地耕耘的賴和。一是協助還債的日本警察入田春彥,後來楊逵一家賴以安身立命,安頓生活的「首陽花園」(後來換地成為「東海花園」),也是此一款項的餘款購買的。。

P1080613

P1080616

這張照片可能是陳澄波死於二二八事件前的照片。

P1080617

P1080629

日本戰敗後,楊逵此篇文章可以代表台灣人民對國民黨政府的期待。

P1080630

1949年楊逵發表「和平宣言」,夫妻再度被捕入獄。

P1080588

楊逵說:「這是他一生領到的酬勞最高的稿費,寫了五百個字,可以免費白吃白住十二年。」

P1080602

他又說:「我公然反對日本政府,組織農民示威抗議,被捕十多次,總共才關不到兩個月。我針對陳誠的發言,寫了五百字的建議,文中還引用國父遺教,要求全台灣增產建設。沒組織民眾,也沒示威抗議,一次就關足了十二年。」

呵呵呵,楊先生,你真愛說笑話!

P1080636

「農民組合」的照片,可以看到「新竹支部」的旗子。

P1080635 

P1080633

日治時代台灣人可以用三個人來代表:

一是引日本軍進台北城,享受日本人授予特權販賣鴉片的辜顯榮。

一是希望由議會政治,爭取台灣人民想受日本公民待遇的霧峰林家後代林獻堂。

一是主張用革命手段爭取台灣獨立的蔣渭水。

結果很明顯,蔣渭水成為十元銅幣的肖像。

P1080637

以下引自部落格《Oh My God》

http://www.ohmygod.org.tw/goodtohaveyou/good017.htm

壓不扁的玫瑰──楊逵

整理/廖怡君

「……我蹲下去一看,看到了被水泥塊壓在底下的一棵玫瑰花。被壓得密密的,竟從小小的縫間抽出一些芽,還長出一個拇指大的花苞。我覺得這很有意思,便同他協力把那水泥塊推開了。下面出現了一株被壓得扁扁的玫瑰花……它給我一個『春光關不住』的啟示…… 象徵著在日本軍閥鐵蹄下的台灣人民的心。」

這是台灣作家楊逵作品〈春光關不住〉的中段,也是為眾人所熟知的〈壓不扁的玫瑰花〉。而楊逵一生也成為「在日本軍閥鐵蹄下的台灣人民的心」的象徵。

楊逵與妻子葉陶

楊逵本名楊貴, 1905年生於台南州的大目降街(現在新化),念書時,發生焦吧年的台人抗日事件,印象深刻。十八歲考入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今台南一中),二十歲東渡日本求學,二十三歲束裝返台,旋即投入台灣文化協會的民族運動,後被推為文化協會的議長,在結婚當日淩晨與新娘葉陶雙雙被捕入獄。三十歲以〈送報伕〉入選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是台灣人首次進軍日本文壇;以後即大量從事文學創作。

楊逵四十三歲時,二二八事件爆發,被捕入獄,關四個月;四十五歲因發表〈和平宣言〉,觸怒台灣當局,被送往綠島,服刑十二年,其間仍不曾間斷寫作,〈春光關不住〉即當時在獄中的創作。出獄後,經營東海花園,七十歲時,〈春光關不住〉被改題為〈壓不扁的玫瑰花〉,收錄在國中國文教科書裡,是台灣文學作家作品被編入國中教科書的第一人。

楊逵走上文學之路,是因年少目睹焦吧年抗暴的悲壯事件,後來日人更把此事件指為「匪亂」,因此,楊逵決心以小說的形式來糾正被編造的歷史。台灣人民的辛酸血淚生活,而對殖民殘酷統治形態抗議,自然就成為楊逵最關心的主題。

在〈送報伕〉裡,關於日人對台人土地掠奪的殘忍過程有生動的描述;日本統治者告訴農民:「……你們應該把這當作光榮的事情,大家好好地感謝糖業公司才是道理。然而,有些人正『陰謀』反對土地收買……反對國策便是『非國民』,是絕不寬恕。」從此,農民交出土地,而流為無產者。

楊逵的寫作一向堅持其一貫的理念,就是站在受壓迫、被欺壓者的一方,並以實際的行動參與被壓迫者的解放當中,即使坐牢亦在所不惜。他自日返台後即投入「無償收回土地」、反對土地被掠奪、並以此經驗作為其文學發展的鞭策力量,是一個將理念與實踐行動完全結合的人。而為正義、為平等而選擇與窮人站在一起,「不妥協、不屈服」是楊逵一貫的精神,而楊逵也為此一精神,在日據時代就曾有十次被捕坐牢的經驗。

資料來源:《台灣作家全集──楊逵集》、《楊逵的文學生涯》

版主按語:2010年10月16日許達然教授作東宴請晚餐,席上我請問許教授,以親自從事「農民組合」反抗運動,如果在共產中國是會被當成革命烈士的,目前楊逵的地位某種程度來說,是被貶抑了。但是以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楊逵的「送報伕」、「鵝媽媽出嫁」各篇,似乎太單薄了,撐不起前輩作家的名號來。許教授說,不對,楊逵全輯有洋洋灑灑十二大本,以作家而言,他是當之無愧的。

葉陶:模範母親與土匪婆

P1080580

照片中間站立者為葉陶。葉陶(1905-1970)的父親是日治時代的保正,算是家境富裕。

P1080598

1920-1925年擔任國小教師。同事簡吉關心農民處境,放棄教職成立「鳳山農民組合」領導農民與日本政府抗爭。葉陶深受影響,經常加入啟迪農民的演講行列,或實際參與農民組織活動。

P1080599

1927年在「鳳山農民組合」認識楊逵,

P1080607

1927年12月4日辭去教職,全心投入農民運動,為全台灣「台灣農民組合」婦女部長,號稱台中州三鬥士之一。1929年2月12日回新化與楊逵結婚的前一天,為「文化協會」的活動在台南演講,與楊逵雙雙被捕入獄,出獄後回新化完成婚禮。

P1080600

1925-1928年台灣的農民抗爭運動有楊逵與葉陶的身影。

P1080612

1935年,舉家遷往彰化,租屋於賴和醫院對面,吳瀛洲花園後頭,面臨中正路,本版主小時候常在楊逵與葉陶的租屋處出入。楊逵成立「台灣新文學社」,葉陶協助楊逵創辦《台灣新文學》雜誌。版主猜想,楊逵、葉陶一直十分貧苦,雜誌社幕後應該是賴和與陳虛谷出資。

P1080595

1937年日本警察入田春彥協助償還債務,楊逵夫婦經營首陽農場,葉陶負責賣花。

P1080596

1947年二二八事件,夫妻逃亡,後來被捕入獄四個月。1949年楊逵發表「和平宣言」。夫妻再度被捕入獄。

1961年當選台中市模範母親。

1970年8月1日去世。

586 

照片:左 楊逵, 右 葉陶

引自部落格《Oh My God》

http://www.ohmygod.org.tw/goodtohaveyou/good018.htm

允文允武的「鱸鰻查某」──葉陶

整理/廖怡君

編按:上一篇文章介紹了台灣文學家楊逵,文中提到了楊逵的老婆── 葉陶。葉陶,可說是當時數一數二的新女性,她爽朗的性格與前衛的思想,讓她被稱做 「鱸鰻查某」。「鱸鰻查某」可不是說霸氣不講理唷!而是指不同於傳統社會女性窩在家中、溫柔順從的形象,她勇於活出自我,走出家庭並關懷社會。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葉陶的故事。

葉陶, 1905年2月7日(舊曆)出生於高雄市旗後。父親葉賜白手起家,因經商致富,被推舉為保正。葉母黃美為人豪爽,喜遊山玩水,足跡偏佈全島及上海、杭州等地,葉陶頗有乃母之風。因家境富裕,葉陶自幼即接受公學校及中國古典經文教育。公學校畢業後在台南教員養成所受訓後,年僅15歲的葉陶即返回母校和平公學校任教。年輕的女教師葉陶,熱情洋溢,聲音洪亮,頗受學生歡迎並為她取了個頗能傳神的綽號「鳥雞母」。

不久她被調到高雄第三公學校(現在高雄的三民國校),與日後台灣農民運動的領導人簡吉成為同事,種下了她日後參加農民運動的機緣。 1927年,年輕的女教師葉陶走下公學校講壇,走到農村、走向群眾。她曾擔任農民組合婦女部部長,承擔起啟蒙廣大農村婦女的教育工作。年輕時曾反抗纏足,將裹腳布丟入旗津海域的葉陶,踏著一雙放大的天足,挽著一個簡單的髮髻奔馳在農村間、演講會場中。她堅決、豪爽的態度,真有巾幗不讓須眉的神采。

葉陶與其夫婿楊逵

她的婚姻在當時也是非常前衛的,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的 1928年,她與同為農組同志的楊逵同居於彰化。第二年在準備返回老家舉行婚禮時,雙雙被捕,以手鐐腳銬扣在一起送往監獄,直到出獄後才補行婚禮。

然而率性、前衛的言行生活並不能完全見容於當時的農業社會,尤其是他倆又是在保守的農村從事啟蒙運動的工作者。最後他們被自己的戰友以「墮落的幹部」的理由,從農民組合中除名。葉陶遂失去了社會運動的蓬勃戰場,農民組合也痛失了一位難得的女鬥士。 

婚後由於家境陷入窘境,葉陶不僅縫製衣服,還在外擺攤販賣,以維持家計。 1935年台中大地震時,她雖然育有四個兒女,擔負起生活的重擔,仍不忘關懷社會,她再次走向街頭為受難的災民賬災。

二二八事件中,她以五萬元被懸賞通緝。在監獄中她一面等候槍決的消息,一面哼唱台灣民謠。不料出獄後,她志同道合的伴侶楊逵發表和平解決內戰的〈和平宣言〉,竟遭當局逮捕入獄,漫漫的 12個年頭,她挑負起慈母兼嚴父的重擔。1961年楊逵從綠島回來,他們一起在台中東海花園渡過了難得的晚年。但背負過於沉重人生重擔的葉陶,終未能陪伴她的老伴楊逵走完人生最後的道路,體弱的她在1970年與世長辭,享年僅65歲。 

資料來源: http://www.fic.org.tw/books/eb/41010.htm

圖片來源: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folk/taiwan/gallery/diary/1018b.gif

以下引自

http://benz.nchu.edu.tw/~media/chiu/authors/yehtao.htm

葉陶,高雄旗津人,一九0五年生,一九七0年辭世,享年六十五歲。日治時期曾參與「台灣農民組合」、「台灣文化協會」等團體,名列重要幹部,為社會文化運動健將,與知名文學家楊逵為夫妻檔運動同志。

葉陶幼時曾入書房,受漢學教育,其後入公學校接受新式教育。

在高雄第三公學校任教時,葉陶結識同事簡吉,在其感染之下,加入成立於一九二六年的農運團體「台灣農民組合」,成為當時極少數的女性社會運動者之一。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發生,葉陶與楊逵也被懸賞追捕。執行死刑前夕,因一紙「非軍人改由司法審判」的行政命令,及時解除死刑判決,後改判徒刑。

出獄後,葉陶與楊逵蒔花營生。一九四九年四月六日,楊逵又因〈和平宣言〉一文,被逮捕入獄十二年。葉陶也在當天、以及同年九月,兩度被捕入獄。一九五0年代,警調單位仍常不定期搜索葉陶居處,由於政治氣氛詭譎,葉陶不願造成五個小孩的心理恐懼,遠離政治批判,轉而參與婦女會相關活動。

葉陶以社會運動為理想實踐的主體手段,在文學書寫方面,除了日文極短篇〈愛的結晶〉之外,只有中文詩作〈我的教練真嚴厲〉,以及一些日文雜文。做為一個出生於二0世紀初的台灣女性而言,葉陶的生命史,體現了台灣歷史變遷中的某些面貌,而她的社會參與,也體現了一個傳統女性的自我解放歷程。

新化一日遊

P1090110

在 8 號高速公路的盡頭,丁字路口右轉,沿著路標就可以見到「街役場」與「楊逵文學紀念館」。

P1090109

台灣在清朝時期與日治時代的早期,原住民的地域稱為「社」,如「大武壟社」、「東螺社」。蕃漢混居的地方稱為堡,如「巴芝蘭堡」、「打貓東堡」,都市稱為街,如「寶斗街」、「彰化街」。唯獨台南市稱「府城」。所以「街役場」,就是「新化市公所」。

P1090113

目前已經成為別緻的餐廳,

P1080669

可以用餐、喝飲料。

P1090117

在這兩者之間,還有一座歐威紀念館。

P1080605

歐威最著名的影片應該算是「秋決」。

P1080641

新化人重視教育,據說台南市不少醫生是出自新化,是個人文薈萃的地方,只是鐵路不經過,跟鹿港一樣,因邊緣化而沒落了。

呵呵呵,可惜的是,讓新化與其他鄉鎮不同的地方,居然是兩位大學沒畢業的人,可見,新化的國小老師需要更看重那些考試成績不好的小朋友!

P1080654

轉個彎,可以體會一下新化老街昔日的風華。

P1090023 

P1090026

如果還有一些時間,就應該到附近左鎮鄉,看台灣化石出土最多的地方。

P1090039

菜寮溪挖掘出來的諾曼象牙齒化石。

P1090046

大型恐龍化石(三觭龍)。

P1090056

還有豐富的平埔族史料介紹。P1090096

P1090072 

吳濁流與吳濁流藝文館

P1100435

P1100466

吳濁流出生於新竹縣新埔鎮,曾在照門國小與馬武督任教,和新竹縣淵源不可以說是不深,相對於楊逵與台南縣新化市,楊逵除了在新化出生和讀小學以外,大半事蹟都在台南縣外。將新化的楊逵文學紀念館與新竹縣一比,顯然,新竹縣的文化水準低了很多。新竹縣政府除了將新竹縣文化中心旁的道路取名作「吳濁流路」以外,其他可以說是乏善可陳。看來,新竹縣沒有像新化市重視楊逵那樣地重視吳濁流。 

P1100485

P1100486

P1100483

P1100463

吳濁流在新埔讀完小學,考入台北師範學校,開始了教師生涯。 

P1100472

P1100471

吳濁流曾短暫在大陸任職。

P1100456

P1100459

P1100465

1964年吳濁流創辦《台灣文藝》,並且設立「吳濁流文學作品獎」,是台灣早期的文藝獎項之一。

P1100460

P1100453

我們在星期六下午趕到苗栗縣四湖鄉吳濁流文藝館,已經是下班時間了。負責的女是十分客氣,要我們慢慢參觀。遲到的原因是當地本來就是偏僻的鄉下,加上沿路的標示不清,時間就浪費在找路,還差一點放棄。

P1100515

P1100505

以下引自《這是扁頭仔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renan-huang/article?mid=3530&prev=3533&next=3482&l=f&fid=8

《人文步道》系列一 文壇巨擘 走到哪都像孤兒 家祠題忍辱負重

新竹縣新埔鎮巨埔里的穿龍頸步道曾在吳濁流小說中出現過,卵石鋪成傾斜的山徑,像永無止境地延伸著。(記者王錦義攝)
☆吳濁流故居:
新竹縣新埔鎮巨埔里五鄰大茅埔十號
國道一號從竹北交流道下來後,尋指標往新埔鎮方向行駛,約六公里抵達新埔市區,再循一一五縣道路指標往龍潭方向,行駛約三公里即可到達吳濁流故居「至德堂」。
來到新埔鎮,循一一五縣道接竹二十鄉道,往大茅埔方向約四點五公里,可以看到一塊日治時代石碑,遠處有一棟三合院古宅,就是吳家宗祠「至德堂」,也是吳濁流故居。
吳濁流姪孫吳載堯今年六十八歲,每當有遊客來探訪吳濁流故居,他總是幫忙解說。回憶五十年前放假回老家,在公車上聽到有人吟詩,回頭一看,原來是田叔公(吳濁流)望著車窗外,吟唱「過新埔橋」的詩。他說,細細品味,似乎可聞到故鄉芬芳,與人情的可愛。
吳載堯說,小時候常看到田叔公在田間散步,吟誦詩章,長大後走在田間,總會想起田叔公身影,覺得當時的田叔公,除了作詩明志,在田間散步也有一種滿足的感覺。
至德堂正廳兩側廂房,是吳濁流曾住過的地方,目前只擺設些舊物,廳堂右側廂房內有兩個大舊書櫃,吳載堯說,這是田叔公晚年訂製,準備在這裡成立台灣文藝資料館,但心願未了就不幸辭世。
他是老師,也是新聞記者,更是關心台灣人地位的本土文學家-吳濁流。(記者王錦義翻攝)
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吳濁流(右一)任關西公學校首席訓導時與學生們合照。(記者王錦義翻攝)
本土文學家吳濁流小說代表作《亞細亞的孤兒》,道出台灣人四百年來,隨著外來政權興替,如孤兒般隨波逐流,任憑強權擺佈。
民國五十九年,吳濁流在新埔老家後方山丘興建祖先芳信公祖塔,完工時落款「忍辱負重」,引起家族反對,認為一般祖塔都是寫「光前裕後」等語,吳濁流怒斥說,「你們知道什麼!」這四個字一直留到現在。
若看過吳濁流的作品,就會瞭解為何當時他那麼堅持,也與所提到的台灣人被日本人看做二等國民,到中國又被視為漢奸,走到哪裡都像孤兒一樣相呼應。
吳濁流曾在照門分校(今照門國小)、五湖公學校(今五湖國小)、四湖公學校(今西湖國小)、關西公學校(今關西國小)、馬武督分教場(今錦山國小)當教員,之所以調動頻繁,主要是他看不慣日本的鴨霸,批評教育制度所致。
後來因不滿日本官員凌辱本土教員憤而辭職,之後吳濁流到中國,以為可以脫離日本人禁錮,沒想到看到滿街乞丐、流鶯,大失所望,在他的自傳《無花果》說,雖然是自己的祖國,但風情、人文習慣完全不同,感覺像置身異域。
當時正值中日戰爭,台灣人在中國常被視為日本人派來的間諜,但在日本人眼中,又覺得台灣人懷有祖國情節,吳濁流在《台灣連翹》就提到,台灣人被雙方視為「異己份子」,只好把身分隱藏起來。
吳濁流一九四四年開始起稿長篇小說《胡太明》,亦即《亞細亞的孤兒》日文原名。當時正值二戰最激烈時期,吳濁流擔心稿中批評日本人會讓家人招來厄運,在台北寫好一、兩張稿子,就藏在竹炭簍中,利用返鄉機會,藏入老家廚房牆壁裂縫中,可說冒生命危險,揮灑其心酸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