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耆那教經典 (Utt. 23) :瞿曇(Gautama)

P1100992

<<注意>>:以下貼文為耆那教經典Uttaradhyayana第23經(Utt. 23),

請確定你想閱讀,才繼續往下看。

此經提到耆那教的兩位勝者(Jina),名為瞿曇(Gautama) 與脅(Parshva;耆那教第23位勝者),也許佛教的論師(或者是禪宗二十八祖之一)脅尊者,只是名稱上的巧合。

瞿曇(Gautama) 似乎是釋迦族(Sakkya)的姓氏,耆那教的勝者名為瞿曇(Gautama),是否有特別的意涵,值得注意。

經中敘述的「尊者筏馱摩那(Vardhamana;耆那教教主大雄,耆那教第24位勝者,近代學者認為他才是耆那教的創始者)」住於舍衛城,他就是佛經中常提到的:「尼犍若提子Nigaṇṭha-Nāthaputta」(《雜阿含916經》卷32:「尼犍若提子」(CBETA, T02, no. 99, p. 231, c10))

《雜阿含563經》卷21:「無畏離車語尊者阿難:『我師尼犍子滅熾然法,清淨超出,為諸弟子說如是道:<宿命之業,行苦行故,悉能吐之。身業不作,斷截橋梁,於未來世無復諸漏,諸業永盡;業永盡故,眾苦永盡;苦永盡故,究竟苦邊。>』」(CBETA, T02, no. 99, p. 147, c6-11)

依據學者考證,釋迦牟尼與筏馱摩那(尼犍若提子)為同年代,而後者略長5~8歲。兩人都曾住於舍衛城,佛經中留有不少紀錄為教化耆那教徒,但是雙方的文獻都未提到兩者有過對話。

耆那教有十二安伽(Angas),但是於西元前一世紀左右已經忘失其中之一,而目前只剩十一「安伽」。相對於佛教的十二分教(dvādasa-aṅga),”aṅga” 的意思為「肢體、分支」,所以古譯才會譯成「十二教」(巴利文獻為「九分教」,無 6, 7, 12 三項,「九分教」雖然沒列「譬喻」,卻在《小部尼柯耶》集有《譬喻經》),兩者不只「法數」上巧合,佛教的「十二分教」也未留存下來,目前可以見到的遺跡,例如 (1. 正經sutta修多羅,2. 歌詠Geyya祇夜,3. 記說veyyākarana受記,4. 偈他gāthā 伽陀,5. 自說udāna優陀那,6. nidāna 因緣,(本事,本起),7. 譬喻avadāna阿波陀那,8. 如是語itivuttaka伊帝目多伽,9. 本生jātaka本生,10. 毘富羅vedalla方廣,11. 未曾有abbhutadhamma: 未曾有法,12. 優波提舍upadesa論議)

1. 正經sutta修多羅: 漢譯《阿含經》,巴利《尼柯耶》

2. 歌詠Geyya祇夜

3. 記說veyyākarana受記

4. 偈他gāthā 伽陀:巴利《長老偈》、《長老尼偈》

5. 自說udāna優陀那:漢譯《法句經》,巴利《法句經》、《優陀那》

6. nidāna 因緣,(本事,本起):漢譯《本事經》

7. 譬喻avadāna阿波陀那:漢譯《百喻經》、《佛本行集經》,巴利《譬喻經》

8. 如是語itivuttaka伊帝目多伽:巴利《如是語》

9. 本生jātaka本生:漢譯無經,只剩《本生故事》,巴利《本生》

10. 毘富羅vedalla方廣:漢譯《中阿含經》,巴利《中部尼柯耶》有「毘富羅大經、小經」

11. 未曾有abbhutadhamma: 未曾有法:漢譯《中阿含經》有〈未曾有法品〉,巴利《中部尼柯耶》有對應經典。

12. 優波提舍upadesa論議

其中「祇夜」的原義已經忘失,此一分類被併入「修多羅」,印順法師與其他學者認為「修多羅、祇夜、記說」為《雜阿含經》的基本架構。「祇夜」相當於《雜阿含經》的〈八眾誦〉或《相應部尼柯耶》的〈有偈品〉。

以下引自部落格《銀盌盛雪》

http://mormolyca.blogspot.com/2011/09/uttaradhyayana-23.html

======引文分隔線======

耆那教經典Uttaradhyayana第23經(以下縮寫為Utt. 23):迦尸(Kesi)與瞿曇(Goyama)

有一位勝者(Jina),名叫脅(pāsi;耆那教第23位勝者),是位阿羅漢(arahā),受人們所景仰,全然的覺悟(saṃbuddha)與全知,法的先知與勝者。(1)

有位世界之光的名弟子,年輕的沙門(samaṇa)──迦尸(kesī),完整的精通科學與正業。(2)

他擁有聞智(Sruta)與自覺智(Avadhi)的光芒,受信徒所擁戴,一個村落一個村落的遊行,他來到了舍衛城(sāvatthi)。(3)

城中有個園子稱作鎮頭迦(tinduya / Sk.: tinduka),他住於此園清靜處。(4)

此時有位法的先知、勝者,就是舉世聞名的尊者筏馱摩那(vaddhamāṇa;耆那教教主大雄)。(5)

有位世界之光的名弟子,尊者瞿曇(goyama),完整的精通科學與正業。(6)

他通曉十二安伽(Angas)與覺悟,受信徒所擁戴,一個村落一個村落的遊行,他來到了舍衛城。(7)

城中有個園子稱作koṭhaga,他住於此園清靜處。(8)

年輕的沙門迦尸與著名的瞿曇皆住於此,守護與自律。(9)

雙方的弟子們皆自治、苦行(tava),升起心念(cintā samuppanna),修持種種救護(guṇavantāṇa)並如此思索:(10)

「我們的法是正確的呢?還是對方的法才是正確的?我們的教導與教義是正確的呢,還是對方的才是正確的?(11)

「偉大聖賢脅尊者只教導四法(cāujjāma dhamma),但是尊者筏馱摩那卻說五學(paṃcasikkha);(12)

「有教法禁止僧人穿衣,卻也有教法准許僧人穿上衣與下衣?雙方追求的目標相同,那是什麼造成這些分歧?」(13)

瞭解彼此弟子們如此的想法,迦尸與瞿曇皆決定與對方碰面。(14)

瞿曇,知道哪些對於舊教團是正確的、哪些是合適的,來到了鎮頭迦園,伴隨著信徒與第子們。(15)

當年輕的僧人迦尸見到瞿曇的到來,他接待瞿曇並給予合宜的照料。(16)

他立即使用四種稻草與乾草為瞿曇鋪了個座位。(17)

年輕的沙門迦尸與著名的瞿曇併坐,發出的榮光猶如日月。(18)

出於好奇,周圍聚集了許多異教徒與數千在家眾。(19)

天人(deva)、檀那婆(dāṇava)、乾達婆(gandhavva)、夜叉(jakkha)、羅剎(rakkhasa)、緊那羅(kinnara)等等聚集在此,也來了許多看不到的鬼眾。(20)

迦尸對瞿曇說:「聖人,我想問您一些問題。」聽了迦尸的話,瞿曇如此回應:『先生,儘管問吧。』(21)

因受到瞿曇的准許,迦尸便問瞿曇:(22)

「偉大聖賢脅尊者只教導四法,但是尊者筏馱摩那卻說五學,(23)

「雙方追求的目標相同,那是什麼造成這些分歧?智者您難道都不擔憂這兩個有衝突的教法嗎?」(24)

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智慧會讓人知道法的真意與確切的真理。(25)

『前一位聖人的追隨者簡單但是理解慢,後一位聖人的追求者猶疑與理解慢,對於這兩類人,因而有兩種教法。(26)

『前者只是較難理解戒律,後者只是較難觀察戒律,但彼此之間其實是容易觀察與理解的。』(27)(按譯:脅尊者雖然只說四法,但弟子們對於教法不會有所遲疑,因此也就不會有違犯筏馱摩那所制定的第五個學處的問題產生;筏馱摩那會多增修第五個學處乃因其時之人或許多輕忽道德的緣故。)

「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28)

「尊者筏馱摩那的教法禁止穿衣,但是偉大聖賢脅尊者卻准許弟子穿上衣與下衣。(29)

「雙方追求的目標相同,那是什麼造成這些分歧?智者您難道都不擔憂這兩個有衝突的教法嗎?」(30)

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取決於他們無上的智慧,對於不同需求者而修訂教法。(31)

『對於修習者來說,眾多的表象只是為了讓人知曉這些外在事物對於宗教的修習是無用的。(32)

『(渡津者的)建議是正確的知識(nāṇa)、信仰(daṃsaṇa)與行為(caritta),這些是通往最終解脫的正因,而非外相。』(33)

「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34)

「瞿曇,您立於數以千計攻擊您的敵人之中,您是如何征服他們的呢?」(35)

『征服一個,就征服五個;征服五個,就征服十個;以如此的戰勝法,我征服了所有的敵人(sattū / śatru)。』(36)

迦尸問瞿曇:「您稱誰為敵人?」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37)

『自己(egappā)就是那個頑強的敵人,伴隨著其他四者(kasāyā;嗔、慢、誑、貪),再加上五根(indiyā;眼耳鼻舌身)。這些敵人,喔偉大的聖賢,我持續的征服他們。』(38)

「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39)

「我們見到這個世界的許多眾生們被束縛羈絆,而您是如何擺脫這些束縛而獲得自由,喔,聖賢?」(40)

『剷除所有的束縛,以正確的方法摧毀它們,我因此擺脫這些束縛與獲得自由,喔聖賢。』(41)

迦尸問瞿曇:「您稱什麼為束縛(pāsa)?」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42)

『貪(rāga)、嗔(dosa)等等皆是沉重的束縛,其中染著是最危險的一個;持續的摧毀它們,我依斷業(jahakkamma)而住(vihara)。』(43)

「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44)

「喔,瞿曇,在內心的最深處長了一株植物,它會結出具毒的果實,您是如何的拔除它呢?」(45)

『我已經全然的剪除那棵植物,並且將其連根拔起,我因此擺脫具毒的果實。』(46)

迦尸問瞿曇:「您稱那植物(layā)為何?」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47)

『對於存在的渴愛(bhavataṇhā)是那會結出具毒果實的可怕植物,持續的拔除它,我因此過著愉悅的生活。』(48)

「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49)

「瞿曇,有一令人懼怕的烈焰熾燃一切有形眾生,您是如何的熄滅它?」(50)

『自河裡取水,那殊勝的水,來自天上的大雲,我總是將它澆灌在我身上,因此這烈焰燒不了我。』(51)

迦尸問瞿曇:「您稱那烈焰(aggī)為何?」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52)

『嗔、慢、誑、貪是那烈焰;聞法、持戒與苦行(suya-sīla-tava)是水;以正知之水澆灌,嗔、慢、誑、貪等烈焰將被熄滅且不再燒傷我。』(53)

「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54)

「瞿曇,您乘坐的那匹難以駕馭的、可怕的野馬,您是如何調伏它,讓它不會狂奔?」(55)

『我以知識的馬勒控制它的路線,使它不會偏離路線而行在正道之上。』(56)

迦尸問瞿曇:「您稱那匹馬(asso)為何?」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57)

『心(maṇo)就是那匹難以駕馭的、可怕的野馬,我以學處(dhammasikkhā)來調伏,使它成為一匹訓練有素的犍陡神駒(kanthaga)。』(58)

「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59)

「這個世界充滿許多領人迷途的岔路,瞿曇您是如何避免踏上這些歧途而迷失方向呢?」(60)

『哪些人行於正道、哪些人步上歧途,他們全都被我所知曉;我因此不會迷失方向,喔聖賢。』(61)

迦尸問瞿曇:「您稱那道路(magga)為何?」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62)

『外道與異教徒都踏上了歧途;正道是勝者們所教導的,是最殊勝的一條道路。』(63)

「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64)

「對於那些受大洪流所苦的眾生們來說,他們是否有個庇護所、避難處、堅固的地基可以依靠?喔瞿曇,您知道這樣的一個小島嗎?」(65)

『在大水的正中央有個巨大的島嶼,它不受大洪流所侵犯。』(66)

迦尸問瞿曇:「您稱那島嶼(dīva)為何?」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67)

『老與死(jarā-mara)是那沖走眾生的洪流;法(dhamma)就是那島嶼、堅固的地基、避難處、最殊勝的庇護所。』(68)

「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69)

「大洋之上漂著一葉扁舟,坐在船上的瞿曇您是如何的渡過大洋而至彼岸?」(70)

『有裂縫的扁舟將無法到達彼岸;無裂縫的扁舟將到達彼岸。』(71)

迦尸問瞿曇:「您稱那扁舟(nāvā)為何?」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72)

『身體(sarīra)就是那扁舟,生命(jīva)就是那水手,生死流轉(saṃsāra)就是偉大聖賢們所渡過的大洋。』(73)

「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74)

「在那令人懼怕恐怖的黑暗之中住著許多的眾生,誰將為全世界的眾生帶來光明?」(75)

『無瑕的光將升起與照亮世界;他將為全世界的眾生帶來明亮。』(76)

迦尸問瞿曇:「您稱那光(bhāṇū)為何?」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77)

『到達生死盡頭者(khīṇasaṃsāro)將升起,那全知的勝者、那光耀者,他將為全世界的眾生帶來光明。』(78)

「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但我還有其他疑惑需要您的解答。(79)

「喔,聖賢,您是否知道一安全、快樂與寂靜之處,能令身心受苦的眾生所安養?」(80)

『確實有此安全之處所,但是難以到達,在那裡無老病死之苦。』(81)

迦尸問瞿曇:「您稱那處所(ṭhāṇa)為何?」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82)

『那個地方就叫做涅槃(nivvāṇa),是無痛苦與完美的地方,是聖賢們所到達的安全、快樂與寂靜之處。』(83)

『那是一個永恆的處所,但是難以到達。那些到達彼處的聖賢們將無所憂愁,他們已經到達生死之流的盡頭。』(84)

「太好了,瞿曇,您確實擁有智慧摧毀我的疑惑;我禮敬您,您不受疑惑所困擾,您是所有修多羅之洋(savvasuttamahoyahī)。」(85)

在所以疑惑得到解答之後,無盡聖潔的迦尸向瞿曇行頭面禮足。(86)

在此令人愉悅的鎮頭迦園中,他接受第一位渡津者所宣說、最後一位渡津者所教導的五法(paṃcamahavvayadhamma)。(87)

迦尸與瞿曇的會面將知識與正業帶給人們,最重要的修習之道也被確立下來。(88)

所有的群眾們歡喜的接受如此正法,他們讚嘆迦尸與瞿曇:「願尊者們向我們示現恩惠!」(89)

我是如此宣說的。

=================================

Blogger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 提到...

迦尸問瞿曇:「您稱什麼為束縛(pāsa)?」聽了迦尸的提問,瞿曇如此回應:(42)
與《雜阿含599經》卷22:[7]「外纏結非纏,內纏纏眾生,今問於瞿曇,誰於纏離纏?」(CBETA, T02, no. 99, p. 160, b17-18)
[7]外纏…眾生Antojaṭā bahijaṭā, jaṭāya jaṭitā. pajā.。
與《雜阿含1186, 1187經》等都有令人震驚的相似程度。
「對於那些受大洪流所苦的眾生們來說,他們是否有個庇護所、避難處、堅固的地基可以依靠?喔瞿曇,您知道這樣的一個小島嗎?」(65)

巴利小部尼柯耶《經集,彼岸道品》
1034
眾流到處流動,如何制止眾流?
請告訴我如何制止眾流?如何才能阻止眾流?

1035
世間所有眾流,念處可以制止眾流;
我來告訴你如何制止眾流,依慧可以阻止眾流。

也有層度不等的相似度。特別是念處,也是稱為ṭhāṇa (satipaṭṭhāṇa)。
迦尸問瞿曇:「您稱那處所(ṭhāṇa)為何?」(82)
有些字句也有「以何為依、以何為洲」的影子

2011年10月8日下午6:50刪除

Blogger mormolyca 提到...

第42; 43偈的問答跟《雜》1186, 1187經真的非常雷同, 感謝學長的補充!!
另也補上SN. 7.6的段落:

瞿曇我問汝,誰當解此結?(Taṃ taṃ gotama pucchāmi, ko imaṃ vijaṭaye jaṭan.)……離於貪嗔無明者,漏盡之阿羅漢,此結已解開。(Yesaṃ rāgo ca doso ca, avijjā ca virājitā; Khīṇāsavā arahanto, tesaṃ vijaṭitā jaṭā.)

而中間「住戒有慧人(Sīle patiṭṭhāya naro sapañño)」一偈,也正是覺音《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開經第一偈。

2011年10月10日下午9:19

Blogger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 提到...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08/04/599-1.html

2011年10月11日上午1:40刪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