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古漢語和台語的特點

246

此篇將繼續刪訂,

張貼在此,只是作為我的備忘,

這是未定稿

====================

現代漢語(北京話、普通話)與古漢語(古代韻書、詞書與四部中「經、史、子」類的古書所代表的漢語)有相當大的差別,以下列出現代漢語的特色,再列出古漢語與普通話之間的差異,最後再談台語(文讀、語讀分別比較)是否保存古漢語的特點。

1. 一字一音節:是否有兩字一音節?或一字兩音節的現象?

2. 除鼻音之外,無字尾輔音(子音)。

(無bus, dust, hug 之類的 –s, –st, -g)

3. 是否沒有母音仍然可以發聲?

4. 如將「ㄐ、ㄑ、ㄓ、ㄔ、ㄕ、ㄖ、ㄗ、ㄘ、ㄙ」當作單子音(單輔音),則無雙輔音現象。(無 strong, break, train, please, rhythms, psychology 之類的 –str, –br, –tr, -pl, –rh, -ps)。

5. 因為連音(如同梵語的 sandhi)而改變前後字音的讀音或用字。

2:字尾輔音現象:

漢語是單音節字,結構是字首輔音、母音、字尾輔音。

如「轉」字,中國制訂的漢語拼音為zhuan,zh為字首輔音、ua為母音(此處是雙母音)、n為字尾輔音。

台語的字尾輔音有-m,如「音」、「含」、「掩」,現代漢語(普通話或北京話)已經沒有-m的讀法。在中國韻書紀錄的「入聲字」,是被定義為短促而有字尾輔音的字,如-p「攝、急」、-k「國、激」,-t「力、識」,-h「肉、閣」。

3. 是否沒有母音仍然可以發聲?

台語還有純子音的字,如「hng7 遠」、「kng1 光」、「ng2 蔭、阮」。

4:雙輔音現象:

近代語言學家認為漢語、藏語出自同一源頭,而稱之為「漢藏語系」,對於西藏語言的「雙輔音」現象,認為古漢語也保存此一特性,冷板凳向我指出,其實韓語、越南語也還保留「張」姓的「雙輔音」讀法。

以下引自《豆瓣網》部落格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930747/

施向東:梵漢對音與古漢語的語流音變問題 

http://yifertw.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9097.html

漢語中音節增加往往也與複輔音現象有關。上古漢語帶有複輔音的單音節,在語流中由於增加元音或帶元音的音綴而變為雙音節,複輔音消失後,雙音節詞保留下來,與原来的單音節詞成為同源的同義詞。比如《漢書˙成帝紀》「闌阑入尚方掖門」,《注》:「無符籍妄入宮曰闌」;又《汲黯傳》「闌出財物如邊關乎」,《注》:「無符傳出入為闌」。《史記˙匈奴列傳》「漢使馬邑下人聶翁壹奸蘭出物與匈奴交」,《集解》:「奸音干,干蘭,犯禁私出物也」;《漢書˙匈奴傳》「間闌出物與匈奴交」,《集注》引孟康曰:「私出塞交易」。「奸蘭/間闌」與「闌」顯然是同源的同義詞。「闌」從「柬」聲,上古有 kr 或 kl 的複輔音,兩個輔音之間增加了原音節的韻母,從而成為「疊韻」的雙音節連綿詞。此類詞語甚多,如:雚/芄蘭,斑/斑爛,瓜/瓜蓏,乖/乖剌,駁/駁荦,卓/卓荦,暴/暴樂,等等。

漢語中的增音現象與梵漢對音中的增音現象如此一致,說明增音是漢語中歷來存在的語言現象,它是被自覺或不自覺底運用到梵漢對音中的一種手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