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討論《增一阿含》---法友飛鴻 13

P1130965

法友寄來了兩篇文章(2011.7.22),一篇是 Paul Harrison 1997 年寫的關於 T150a 《七處三觀經》與安世高的論文,另外一篇是剛出爐的無著比丘關於MN 117《大四十經》,並且追尋初期阿毘達磨思想的風貌。以下附上關於《增一阿含》與安世高相關議題的討論。

Harrison, Paul, (1997), ‘The Ekottarukāgama Translations of An Shigao’, Indica Et Tibetica 30, (Studies in Honour of Heinz Bechert,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5th Birthday), pp 261-284, Ed. by Petra Kieffer-Pulz and Jens-Uwe Hartmann, Swisttal-Odendorf, .

Anālayo, Bhikkhu, (2010h), "The Mahācattārīsaka-sutta in the Light of its Parallels – Tracing the Beginnings of Abhidharmic Thought", Journal of the Centre for Buddhist Studies, Sri Lanka, 2010, vol. 8 pp. 59-93.

======================

親愛的 Yifer,

在討論 T 101單卷本《雜阿含經》時,你說T101 的第27經難以理解。那時我提到 Paul Harrison 保羅哈理遜有一篇文章探討此一問題,而且,如果你需要的話,願意寄一份影印本給你參考。

我查了一下這篇論文,發現我的記憶不算完全正確。哈理遜 Harrison 的論文實際上是探討 T 150A 七處三觀經的第一經,一般認為T 150A 七處三觀經與T101 的第27經完全相同。哈理遜 Harrison 的論文實際展示的是T 150A 七處三觀經的第一經no. 1 為從T101 的第27經而來,T 150A 將 T 101 的第27經分為三大段落,此三段落的次序與T 101 的第27經不同。你應該會對比較此兩版本的異同感興趣。第一個段落在T 101, 499a25 與 T 150A, 875c13 的「思」字。 此處的「一經同出」的「單譯經重出」現象,其實和你的「T 101單卷本《雜阿含經》」研究主題不完全相關,所以,我對此文的評論可能也沒什麼幫助。

也許,我可以指出《雜阿含42經》是T 101單卷本《雜阿含經》第27經(《七處三觀經》之第一經)的對應經典,而《相應部22.57經》SN 22.57 是兩者的共同對應經典。依照《雜阿含42經》對讀,應該有助於理解T 101 的此段經文。如同我們所預期的,哈理遜 Harrison 認為 T 150A 也是安世高所譯,他用此來解釋為何此兩者的譯文完全相同。 此論文為:

Harrison, Paul 1997. "The Ekottarikaagama translations of An Shigao." In Bauddhavidyasudhakarah: Studies in honour of Heinz Bechert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5th birthday (Indica et Tibetica 30, ed. P Kieffer-Pulz and J-U Hartmann), Swisttal-Odendorf, pp. 261-284.

Best wishes,

法友 2011.7.8

==============================

法友:

如同我們一起討論時所指出的,實際上,T 150A 七處三觀經與T101 的第27經並非完全相同。

有許多跡象顯示現存的《增一阿含經》並非「原始」版本,而是經「編訂」過的版本。有些著作引用的《增一阿含經》經文,在現存《增一阿含經》已經找不到。而整部《增一阿含經》的用語並不一致,有幾部經的譯文顯得更「古老」一些。

我的猜想是,現存的《增一阿含經》是一種「合集」。很有可能,有人將「曇摩難提」本與「僧伽提婆」本混編成為一本,在加上一些「非全面性」地將術語譯詞調整成一致,這是我們見到的今貌。

關於T 150A 七處三觀經與T101 的第27經,如同我論文所指出的, T101 可能是一部「晚期」的「合集」,有可能兩者來自其共同根源,而非一部抄襲另一部。也就是說,它們可以當作一部譯書的不同版本來互相校訂。

以上所述,僅是我個人的「大膽假設」,要將其寫成論文仍有待許多文獻的查證工作,只能待以時日囉…

致上我真摯的敬意,

掃樹葉的   2011.7.8

==============================

親愛的 Yifer,

我已經在7月13日將論文寄出去了,你應該在近日會收到。你對《增一阿含經》的看法相當有趣。我記得你寫過一篇《增一阿含經》攝頌的論文,對不對?

Best wishes,

法友   2011.7.16

=====================

法友:

謝謝!收到信時我會立刻回報。

請通知我是否你要紙本copy還是以電子檔寄出。

在討論《經律異相》(CBETA, T53, no. 2121, p. 1, a)的文中,我提到《經律異相》有二十四處引用《增一阿含經》,其中有兩處不見於今本,有十處與今本不符,只有十二處與今本相同。

在探討《增一阿含經》攝頌的論文,我提到歷代經錄所紀錄的《增一阿含經》卷數為 24, 32, 33, 34, 40, 41, 42, 46, 50, 51 & 60 等十一種。

有經錄同時記錄了「曇摩難提」翻譯的《增一阿含經》與「僧伽提婆」翻譯的《增一阿含經》,也暗示了經錄的編者實際同時見到這兩本,卻未指出這兩本「譯文相同」。

依據道安法師〈《增一阿含經》序〉,「曇摩難提」譯本前二十六卷有完整的攝頌,後十五卷攝頌已經忘記了。

《出三藏記集》卷9:「為四十一卷。分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無遺忘。下部十五卷。失其錄偈也。」(CBETA, T55, no. 2145, p. 64, b11-13)

事實上,我們在 30, 31, 32, 33, 39, 42, 43, 44, 46 等品仍然發現攝頌,這些顯然是屬於後十五卷的,而在前二十六卷仍然有九首攝頌遺失了。「本來有的攝頌可能因戰亂遺失了,原先沒有的攝頌卻不可能無中生有而出現」,或許有人會說:「所謂『無中生有』的部分是僧伽提婆或其他譯人補譯的。」既然依據文本補譯,為何沒將缺少的攝頌完全補齊呢?這也是問題。

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如同道安法師序所隱喻的),「曇摩難提」背誦的《增一阿含經》並不完整。

如同我建議的,
《增壹阿含經》可能出自合集,只是需要一點時間與功夫來把這一點說得有條有理。

致上我真摯的敬意,

掃樹葉的   2011.7.1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