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台灣古地名保留的原住民語

PICT0012

掃葉人 於2011/10/22 16:19

請告訴我們鹿野的古名「擺仔擺 pai-a-pai」的意思是什麼。是卑南話嗎? 

naoIsing  回覆 於2011/10/24 00:38

喔~ 那並不是鹿野的古名喔!

鹿野這個地名好像是日本人取的,因為百年多前有很多的野鹿!
「擺仔擺社」是我們部落的名字(現在是巴拉雅拜)。

舊稱為「擺那擺」或是「擺仔擺社」,意思為「雙手交換東西的動作」。因為昔日為各地各族人交換物品的場所!

pai-a-pai--->palayapay(現在的唸法)

===========================

陽光肉包 回應 於2010/02/09 15:16

你好,我在作地名的報告。

關於大甲,我知道以前就稱是TAKAS道卡斯,

但是我想知道,在平埔族語言中 TAKAS的意思是什麼?海邊?港口?......

感謝

掃葉人 回覆 於2010/02/09 18:13

Tao 是人。

達悟 Tao/Tau 是人。

布農 Bunun 是人。

泰雅族 Atayal 是人。

賽德克 Seediq 是人。

只是南島語言的演化,

有些自稱 Tau,

有些自稱 Atayal,

有些自稱 Tsou鄒,

有人問原住民你們是誰啊?

原住民就回答說:我們是人啊。

於是這個「人」的讀音,就變成他們的族名。

===================

曼巴小妮 回應 於2009/12/18 11:32

呵呵...偶聽懂嚕,

幸好小時候蠻愛看楊麗花歌仔戲ㄉ...,

記ㄉ有演過...雷麻瓦太駐...安ㄋㄟ丟某??

掃葉人 回覆 於2009/12/18 11:54

西締!

撥些時間來學<台羅拼音>,學習幫台語注音。

========================

曼巴小妮 回應 於2009/12/18 08:33

被公早...

苗栗以前不是叫((貓貍))嗎??(以前在苗栗教書ㄉ印象)

關於(貓)台語發音ㄉ部分有點迷糊...因為跟一般ㄉ唸法好像有出入ㄝ,

不是ㄇ嗎??怎變成ㄅ咧??看某咧!!^^

掃葉人 回覆 於2009/12/18 10:28

其實,峇里島,貓裡(苗栗)與十三行博物館所在地的八里,三個音都是南島語言的Pali,
此處的 p 是輕唇音,不是重唇音。相當於英文 p 的讀音,是標為 ph.

輕唇音讀如台語的米,重唇音讀如台語的比。

貓與狸讀如 pa 5, 去跟老一輩的人問<果子狸>與歌仔戲<貍貓換太子>怎麼讀就知道了。

喔,不小心顯露出我是<老一輩>的身分...請幫我保守年齡的秘密。

==================================

在台語(閩南語)研究專書中(如陳冠學的《台語的古老與古典》)提到百越民族的語言,可能在台語中留下痕跡,找尋的方法是找出台語和古漢語發音不同的例子,再往上追溯其起源。本文著墨的是殘餘在台語裡的平埔族語,在筆者的世代裡還有機會標識出這種可能性,再往後三十年,恐怕就要如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所說的:『假如現在不趕快作實地訪查並作成紀錄,以後要研究時,也只能在番社的廢墟中暗彈眼淚罷了。台灣的平埔番,不久將步上澳洲塔斯馬尼亞人衰亡的後塵,是無庸置疑的事實。』伊能嘉矩說這句話是在 1896.9.28, 他這句話其實對全世界的原住民都適用,伊能嘉矩在1895年時,會說平埔族話的耆老,在每個平埔社中都不超過三個,即使在這兩三人中,他會說的話也不出從一數到十,以及簡單的眼睛、鼻子、手腳等,有一個社的耆老甚至僅僅記得「一」的平埔話,其他都忘了。如果沒有當初伊能嘉矩的冒死採訪,我們可能對平埔族一無所知。

雖然,現在的台灣居民可能高達百分之八十,血液裡有平埔族的血統,可是很不幸地,讓伊能嘉矩說中了,即使我們想要「在番社的廢墟中按掩臉痛哭」,恐怕連「番社的廢墟」也渺無蹤跡了。

台灣自稱為來自漳州、泉州、同安、龍溪、泉州等地的人,其實有相當數量是冒稱本籍以求從劣勢的平埔族群中,出人頭地。即使是來自大陸內地,由於「有唐山公、無唐山媽(ㄇㄚˋ,祖母)」,從小也勢必混用了一些平埔語,因此台語裡頭留有平埔族語的殘餘,是相當合理的假設,問題只是如何辨識和確認而已。以下我試著從地名、水果名以及其他兒童用語或特殊器物的名稱來辨識平埔音。

一、 地名:地名是比較可能留下來的,應該儘快訪談,作成讀音與嘴型發音的紀錄。日本人安倍明義的《台灣地名研究》應該是相當完備,只不過此書過於簡潔,缺乏較深入的敘述。

1. 台中地名:「大雅」,讀為「挾」東西的「挾」第二音,和「文雅」的雅讀音不同。大雅古地名寫為「巨雅」。

2. 又如「沙鹿」讀為「沙六」,六讀為第八音,與鹿的讀音不同,古地圖為「沙轆社」,。

3. 西元 1650 年代台灣的平埔族大社是「麻豆社」,一般認為是「Mata 或 Matta 眼睛」,可是閱讀荷蘭人的地圖標為 Moatao, 前面 moa 應該讀作(麻muâ),後面的 tao 還是「人 tao」。這個字有可能是「人住的地 tao」而不是「眼睛 mata」「麻豆」。

4. 另外一個重要的地名:台北縣的八里鄉與苗栗縣,其實很多清朝與日本的記載,說淡水河旁的八里社原來是苗栗地方的平埔族,十分飆悍,荷蘭人派軍艦前往掃蕩,幾乎把全族殺光,剩餘的人逃到八里成為八里社(有一種說法為鄭經的大將陳絳殺光約在今苗栗縣的平埔族原住民)。「苗栗」古地圖寫為「貓裡」,「貓」台語讀為「pa5」(ㄅㄚ 5),前面的「ㄅ」為輕唇音,讀如「米(ㄅ)]而非「比(ㄅ),重唇音」,「貓裡」的裡讀如「理」(衣服的「內裡」的裡),所以「苗栗」、「貓裡」的平埔族音是「貓里 pali」,對「漢巴佛典」對讀的本部落格之友,pali 或 paali 應該不陌生,而且在巴利語,p 也是「輕唇音」。八里社平埔族遷移之後仍然稱呼新的居住地為舊社名。

5. 台北縣瑞芳鎮有地名侯硐,也是十分平溪鐵路的一站,以前以為這是「猴洞」的改寫,讀楊南郡寫的《伊能嘉矩平埔族調查旅行》一書,才知道「侯硐」就是「hoton 猴子」,1811 年台灣知府楊廷理有一首〈上三貂嶺〉的詩:『古徑無人猿嘯樹,層巔有路海觀瀾』,葛瑪蘭廳通判姚瑩的草嶺古道紀行說:『下臨深澗,不見水流,唯聞聲淙淙,終日如雷,古樹怪鳥,土人所不能名,猿鹿之所遊也』。2007年10月,重遊侯硐、平溪,當然不見台灣獼猴,也見不到平埔族尋常以弓箭捕食的鹿群了。(羅東古地名「老董」,據說也是蛤瑪蘭族稱「猴子」。)

6. 高雄原名是「打狗」,日本人嫌其不雅,將它的音改為與日本地名接近的「Takao 高雄」,其實,「打狗」正是原住民平埔族南部的社名「Taokas 道卡斯社」的漢譯。(楊南郡先生認為『打狗』是 tako的譯音,此語在平埔族語為「刺竹林」)。屏東的平埔族人原來是住在Tako 社人,明朝俞大猷擊敗海盜林道乾,林道乾敗走高雄鼓山,殺戮Tako社人,於是 Tako社眾遷居現今的屏東市附近,仍稱為 Tako 社,省略 t 的音,成為 ako 阿猴,日治時代改稱屏東。

7. 鳳山:伊能嘉矩認為「鳳山」的地名來自原住在高雄仁武的「放索社 pansoa」,(p 讀為 ㄅ),清朝取地名時,改成今名。

8. 埔里:來自埔里社(Po-Li),東埔,來自東埔社。這些看來四平八穩的「漢人地名」,居然也是原住民地名。所以,新竹縣的北埔也有可能原住民頂替漢姓?

9. 佳里:台南縣的佳里,舊稱佳里興,古地名原是蕭壠,來自當地的蕭壠社(Siyauron),伊能嘉矩調查時,得到的源流是:「他們又稱為『歐王』(佳里附近有地名『漚汪』)」荷蘭統治時期被漢人驅趕而搬移。所以蕭壠所住的居民在荷蘭時期已經不再是蕭壠社人。日治時代初期,有一平埔族人在樹上以刀砍下日本軍官首級,導致日軍進入蕭壠大屠殺,幾乎殺盡男女老幼。新到蕭壠的漢人或漢化的平埔族人,嫌「蕭壠」音似「消人」,不吉利,才改名為「佳里興」。

10. 「龜山鄉」:此處指的是桃園縣林口長庚醫院,據說,龜山鄉民到長庚醫院圍紅布條抗議,醫院公關人員出來溝通,抗議的是長庚醫院明明位於龜山鄉,卻自稱是「林口」,據說公關人員請老伯伯寫「林口」,再請他寫龜山。結果老伯伯是個農人,寫得出「林口」,寫不出「龜」字來,只好作罷。但是,龜山可是和任何一座像烏龜的山無關,龜山原名叫龜崙,舊地圖是標為龜崙社(Kulun)。

11. 「彰化」:舊名「磺溪」,因為此地是溫泉勝地,台灣文學之父賴和是彰化市人,他經常去泡八卦山溫泉咧!彰化古名「半線」,我是唯一認為「半線」為平埔族名的人,依據記載,此地平埔族為「Babuza巴布薩」,如果「半線」的音是準確的話,那麼 ba 之後應該有一個半鼻音 nn漏記,za 之後也有一個半鼻音 nn漏記。

在今天嶺東商專左側舊名楓樹林附近,發現張國夫人牌位,其神位牌背面記有下列文字:「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十二日初五時葬於彰化縣大肚山貓霧拺社後西勢山頂。」

依據黃叔敬《番俗六考》中,有:「貓霧拺諸社鑿山為壁」之語,可證明貓霧拺社人並不居住於平原上,而是依山腰而住的平埔族聚落。有可能荷蘭地圖紀錄的 Babausack 被寫成『貓霧拺』,最後被美化為『半線』。

另外,高雄仁武的「放索社 pansoa」其實讀音正是半線,可能只是巧合吧?

12. 「斗六」:舊名「斗六門」,來自平埔族 Tarak社。位於斗六的棒球場稱為「朱丹灣」棒球場,雲林人甚至斗六人都有些不滿,認為應該稱「斗六國際棒球場」才夠氣派,其實「朱丹灣」古名叫「牛擔灣」,「牛擔」就是台語稱「牛軛」的叫法,恐怕整個「gudanwan」也是來自平埔族語的地名。

13. 「斗南」:舊名「他里霧」,古地名來自當地的Tarivu社。

14. 「霧峰」:舊名「阿罩霧」,古地名來自當地的Atamvu社。

15. 「嘉義」:舊名「諸羅山」,有書記述「此地諸山羅列故稱諸羅山」,可以說是「癡人妄想」,依據記載,此地平埔族為「Tsurosoan 諸羅山」社。

16. 「民雄」:舊名「打貓」,來自平埔族 Tanyao社。

17. 「滿州」:在墾丁附近有一「滿州鄉」,跟清朝和滿洲人都沒關係,滿州的平埔族名為「Manssi 蚊蟀」,附近的港口溪原來叫「Manssi 蚊蟀」溪。

18. 「鹿野」:台東縣的「鹿野」,總是讓我聯想起佛陀初次說法度五比丘的鹿野苑,原名為「Pai-a-pai 擺仔擺」,早期的名字已被遺忘。

19. 「大隘」:新竹縣上坪村有所謂「大隘聯莊」,為北賽夏族頭目趙明誠於1897年附近所訂立的,不過賽夏族稱矮靈為「Passu-ta-ai」,「大隘」可能是 ta-ai 「矮靈」的音譯。

20. 「柳營」:此則與平埔族語無關,台南縣新營市附近有一地名為「柳營」,當地都知道本名為「查某營」,其實本名是「查畝營」。明鄭治理台灣時,為了按田課稅 (以前是用一張犁耕作的面積,而稱為三張犁六張犁,丈量之後稱為一甲地兩甲地),鄭成功這個負責丈量田地的軍隊叫「查畝營」,駐紮在今柳營附近,所以才叫此名。

21. 「哆咯嘓」:此地為「白河」。漢人稱原住民喉音多而難理解,誇張地形容他們的聲音為「哆咯嘓」,不知何故,成為白河地區的古地名,郁永河《稗海記遊》有紀錄此地,為往來南北必經之地。平埔族名為「Tarakkok」,記載於伊能嘉矩《台灣蕃正志》。 新竹縣新埔鎮舊名為「叭哩嘓」,此據說是平埔族竹塹社的居地。

22. 「大目降」:為台南縣新化鄉古地名,也是南部橫貫公路的點起。

23. 玉井,古書有時稱為「蕃薯寮」,荷蘭時期及清代稱此為「大武壟」,係鄒族四社熟番(噍吧哖社、芒仔芒社、宵里社及今楠西鄉的茄拔社)原住民所居住。1920年日本人才以「噍吧哖」的日語Tamai近音「玉井」來改名。

24. 「目加溜灣」或「目加瑠灣」:此地為「善化」。有時又稱為「灣裡社」。平埔族名為「Bacloan」。鄭成功時期,明末遺臣沈文光曾到此教蕃度過晚年。

25. 「花蓮」:有「里奧特愛魯」、「哆囉滿Turumoan」、「崇爻」、「澳奇萊」、「奇萊」、「洄瀾」。

26. 「烏牛欄」:在「霧峰」「大里」「草屯」之間,有一地名叫「烏牛欄」,來自當地的 Aoran社。

27. 「新社」台中縣:古名「水底寮」。

28. 「台東」:古名為「寶桑 Poson」。古地圖都記為「卑南覓 pinamboe」。依照讀音來看意思是「卑南尾」。

29. 「大甲」,來自「道卡斯社 Takas」原名。

30. 「新竹」舊名「竹塹」,來自當地平埔族名「Tekam」。

31. 「大溪」、「大漢溪」:古名「大嵙崁」、「大嵙崁溪」,此處泰雅族為 “Tgogan”社。

32. 「萬華」:古名「艋舺」,更早的文書寫成「蟒甲」,只是用漢字描述“banka”,這個字為南島民族的共同語,意思是「獨木舟」,因為原住民在「清領時期」的初年(1697年,台北城還是一個地震形成的偃塞湖),原住民划著獨木舟來此以物易物,與漢人貿易,「日治時期」初年嫌「蟒甲」、「艋舺」不雅,將台語改為日文音的漢字「萬華」。

33. 台南市安平區為荷蘭人登陸台灣的第一個地點,在荷蘭 1667 的古地圖紀錄的是 Tai-owan,後來的漢語紀錄為「大員」,「大員社 Tai-owan」是「Saccam社」的分支,後來「Saccam社」在荷蘭人的影響之下,用羅馬拼音來訂契約買賣租賃文書,荷蘭人敗退、明鄭滅亡、到了清朝嘉慶年間都還有漢文與荷蘭拼音的契約,這就是現在台北市「國立台灣博物館」展出的「新港文書」,「新港」是 Saccam 的一個譯音,另外一個譯音比較有名氣,只是大家不認得,就是「赤崁樓」的「赤崁」。荷蘭古地圖後來用 Tai-owan 稱呼整個現今台南縣市的區域,後來又用來稱呼除了台南府城之外的南台灣,最後台灣成為全島的統稱。

Tai-owan 可能是 tao-wan, tao是人,wan是部落、地方。

=========================

4 則留言:

奧斯卡 提到...

你好:

最近偶讀到一篇關於西港燒王船的文章

王船有各艙的名稱
其中有一艙叫「東貓莉(ba5 li5)」、「西貓莉(筣 籬)」
一說是放置休閒生活起居用品之所
一說是船上飼養家畜動物之所 該艙位於中艙之底層兩側

因看到貴版討論貓的古音為pa5
想請問版主是否知道
為何船艙要稱為「貓莉」呢?
貓莉(ba5 li5)的意思是什麼呢?
抑或是只是外來語的發音?

因我對台語一竅不通
想請貴版的各位大大們提供訊息

謝謝

奧斯卡

台語與佛典 提到...

對燒王船的習俗我完全沒接觸,所以沒辦法做任何解答。

只是「ba5-li5」在南島語言有幾個意義,一是風,二是平原,三是神聖的。

各語言或者有第一義,或者有第二義,第三義是印度教或佛教的語言。

Unknown 提到...

板主您好,

拜讀本篇"台灣古地名保留的原住民語",受益良多。其中:

『「苗栗」古地圖寫為「貓裡」,「貓」台語讀為「pa5」(ㄅㄚ 5),前面的「ㄅ」為輕唇音,讀如「米(ㄅ)]而非「比(ㄅ),重唇音」,「貓裡」的裡讀如「理」(衣服的「內裡」的裡),所以「苗栗」、「貓裡」的平埔族音是「貓里 pali」,對「漢巴佛典」對讀的本部落格之友,pali 或 paali 應該不陌生,而且在巴利語,p 也是「輕唇音」。八里社平埔族遷移之後仍然稱呼新的居住地為舊社名。』

這段我有些疑問:「貓」的台語古字,我們自小都是唸「bâ」(濁音),因此您標註的「pa5」是否為筆誤?而「米」的台語也應為「bí」(濁音),「比」的台語應為「pí」(不送氣清唇音),而我理解的南島語族的 p 多為不送氣唇音的「p」,非濁音的「b」?

再請您幫忙解答,謝謝。

台語與佛典 提到...

Dear Benson Fang,

這裡牽涉到「標音系統」的問題,我用的是「台羅」標音。在「台羅」b 是輕唇音,p 是重脣音, ph 則是送氣,對於「南島語言」的標音,我不是行家,所以只知道標為 pali,實際發音並不清楚。
在印度「巴利 pali」則略知一二,「巴利 pali」有 b, bh, p, ph 四音。

台語「貓」應讀為「ba5」沒錯,這是我疏忽了。
台語「米」應為「bi2」,「比」的台語應為「pi2」。這一篇最早是我在位學「台羅」之前寫的,有些標音不準確的地方,謝謝指正,我會在近期將此篇作廢,重新謄寫一遍。

至於南島語族的標音,這是我「強不知以為知」,裡頭頗多猜測,我會將其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