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如何讀佛經 (3)

ap_20080129092927926

以下引自:

[編譯]良稹 中譯版權所有 © 2006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尊者們談讀經>
http://www.dhammatalks.org/dhamma/Sutta/MonksOnSutta2.htm#bodhi%20how

菩提尊者: 經典的詮解
[簡介]
菩提尊者 (Ven.Bodhi, 1944- )美籍,1966年於布魯克林學院獲哲學學士,1972年於克萊芒特學院獲哲學博士。於1972年在斯裏蘭卡出家. 1988年擔任斯裏蘭卡佛教出版社總編,著有一系列精煉、富有洞見的文章,與坦尼沙羅尊者並列爲當代兩位巴利英譯名家。以下摘自他的《佛陀之言——巴利經文彙編》一書(In the Buddha's Words,智慧出版社)。


        且不說把握尼柯耶集結者的視點,我們的詮解受自身先見的影響,較之受前者的影響,或許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依著個人的偏向與習性,或許選擇把佛陀視爲一位腐朽的婆羅門教的自由派倫理改革家、一位偉大的世俗人道主義者、一位激進的經驗主義者、一位存在主義心理學家、一位橫掃一切的不可知論者或舉凡順應我們喜好的其它思想意識原型。經文裏對我們回眸的佛陀,太大程度上是我們自身的映現,鮮少代表一位覺悟者的形象。
        在詮解一套古老的宗教文獻時,我們也許不可能徹底避免把自我與自身價值觀注入我們正在詮解的對象之中。然而,雖不能達到完全透明,我們卻可以給經文字句以應有的尊重,由此限制譯注過程中個人偏見的影響。當我們對尼柯耶如此致以敬意時,當我們對經文本身有關佛陀住世之相的背景敘述予以充分重視時,我們會看見,經文描述的佛陀使命,其影響範圍不亞於整個宇宙。在一個無上下時間界限、衆生受無明的蒙蔽與老病死的束縛在其中流轉不息的宇宙背景之下,佛陀作爲人類的啓明者,帶來了智慧之光。


菩提尊者: 如何讀經(摘自《探索的心智》2006年春季刊 采訪菩提比丘)

問: 請談談現代西方佛教居士學習經典的價值。
答: ……我們走上佛陀之道的首要任務,畢竟是獲得八聖道第一道支的正見,它是我們整個靈性道路的指南。正見最初來自「聞」,它包括跟隨有資格的導師閱讀佛經,學習佛法; 其次,正見來自「思」,推理思維教導本身及與我們個人生活的關係。只有當我們的「見」清晰敏銳時,我們對佛陀的信根才確立起來,在正見與正信的基礎上,禪定「修」習才能夠朝特定的目標進步。
        真正的智慧來自於探索何為善,何為不善:何事趨向我們自己的真正福利與喜樂,並且促進他人的安寧,何事引生對己對人的傷害與苦痛。這一切,來自對經文的仔細研習,它只是經典中極少的一部分。我們對所學,必須檢驗、思考,藉內在觀照加以吸收,接著藉直觀洞見加以證悟。

問: 如何把讀經融入個人的修持?
答: 首先他必須了解從何處入門。對於初學經典者,我建議三界智尊者的一本精華小冊子《佛陀語錄》(Buddha's Words)。另一個入門途徑為「通往內覺」網站的
綱要性經文選編,我也推薦站長的《與經為友》一文。作為下一步,也許甚至對初學者,我會把謙虛放在一邊,直接推薦《佛陀之言》一書,畢竟,該書大多是佛陀之言,非我之言(In the Buddha's Words, 菩提比丘編譯)。接下來,對於想繼續閱讀經集者,我推薦《中部尼柯耶》……
        如何讀經: 我建議初讀時,只把每部經通讀一遍,初步熟悉。接著,讀第二遍時作筆記。對經文內容範圍熟悉之後,列出若干似乎占主導地位並且反複出現的主題,作為將來閱讀的提綱。一邊讀經,一邊從中摘取筆記,納入提綱之下,有必要時隨時添加新的主題; 不要忘記記錄出處。過了一段時間——一年或幾年後,你會逐漸對佛法獲得一個「總體」觀,了解所有的教導如何拼接爲一個自恰的整體,好似完成一幅拼圖遊戲。
        我還想強調,這些經文來自於歷史上最早的佛教文獻,因此構成了整個佛教傳統的共同遺産。學習這些經典,不僅是上座部佛教弟子或者以上座部爲基礎的內觀修行者的工作; 對於一切宗派的佛教徒,如果想了解佛教的主根,學習這些經文也是他們的一項工作,甚至可說是責任。

問: 在經典的運用上,有什麼陷阱或者說潛在危險?
答: 在經典的運用上,有一個潛在危險已爲佛陀在《蛇喻經》(中部22)中指明。他提到那些人學了佛法教義,非但不把教導用於修行,反用來批評他人,證優一己之辯才。佛陀把這比喻為抓住蛇尾: 那條蛇會回頭咬住他的手臂,造成死亡或致命之痛。我見過無數西方人落入這個陷阱,我自己有時也包括在內。盡管一個人起始有良好的動機,他帶著教條觀念,抓緊某個教導,用自己的知識駁斥他人,結果與其他以不同方式解釋經典者陷入了一場「詮解戰」。另一個危險是,把分析思維扔出窗外,對經典全盤盲目接受。畢竟,有不少經文經不起現代科學知識的檢驗。我們不能一邊批評基督教創世論者,一邊自己成爲與之類似的佛教徒。


坦尼沙羅尊者: 當你親證之時——巴利經文的真實性


坦尼沙羅尊者: 中部尼柯耶(MN)閱讀提綱 Majjhima Syllabus


1. 論法: 把法義討論置於正語的背景之下
                   21, 58, 63, 95
2. 論佛: 講述他追求覺醒的四部經; 講述作為果報,他成為何等人的兩部經
                   4, 19, 26, 36, 49, 72
3. 論信: 信與智的關係; 聞佛陀說法而信歸者的例子; 茉莉王后被指責事事信佛; 僧伽為信之源; MN60續論MN95提出之問題
                   27, 56, 60, 70, 82, 86, 87, 108
4. 修行道概觀: 七種淨化; 次第之道; 十道分; 道之為「正」 
                   24, 39, 117, 125, 126 (107)
5. 業: 如何自觀其業,從中修學; 善與不善業的果報
61*, 41, 45, 57, 135, 136
6. 正精進: 精進行道的必要; 所需之精進的種類(此處與前一章略有重疊,MN101與MN45可互換)
                   2, 5, 66, 78, 101
7. 出離: 感官欲樂的過患; 出離在滋長修道情緒中的作用(即: 在家之悲哀與出離之悲哀的不同); 覺醒者不參與感官欲樂
                   13, 14, 54, 75, 105, 137
8. 禪修之一: 禪修初階的問題; 念住
62, 10, 20, 118, 119
9. 禪修之二: 禪那與其在趨向洞見與解脫中的作用
                   52, 106, 111, 121, 140
10. 四聖諦: 舍利弗爲主角的四部經; 講述五蘊的一部經
                   9, 28, 43, 109, 141
11. 不執持之一: 無常與無我的教誡
147, 1, 44, 146, 148
12. 不執持之二: 講述放開的更多教誡
                   18, 74, 131, 138, 143, 152
(* 教誡羅喉羅的三部經加重標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