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蘭陽博物館

P1130983

我雖然住在彰化,看到龜山島,居然也有見到故鄉的悸動。

P1130962

烏石港,十年前曾經在此搭船往返龜山島。

P1130963

遠看驚艷,蘭陽博物館像是龜山島的身影。

P1130964

尾端翹起的旗幟,像是優閒出遊的鯨魚。

P1130971

建築師姚仁喜展示一場光和影的魔術。

P1130973

遠眺窗外即是龜山島。

P1130979

獨具巧思,崔巍雄偉。

P1130988

展出許多台灣鄉土角色,那些台語蘊藏著豐富的語素。

P1130989

但是,展出的內容太單薄,不夠深厚。

P1130992

既然號稱是宜蘭所有博物館的總館,就應該顯示其他博物館的資料,與兩者之間的聯繫。

P1130997

瑕不掩瑜,這還是一所令人喜悅、驚喜的博物館。

這應該是一棟傳世的建築吧!

=========================

以下引自蘭陽博物館官網:

http://www.lym.gov.tw/ch/About/architecture.asp

建築景觀-從土地長出的單面山
一、獨特的單面山造型

由姚仁喜先生領導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博物館建築量體是以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單面山為設計依據,單面山是指一翼陡峭,另一翼緩斜的山形,是本區域獨有的地理特質。博物館採單面山的幾何造型,屋頂與地面夾角20度,尖端牆面與地面成70度,由土地中成長茁壯,並和地景融合。

二、以四季音符襯托律動立面

自高空俯瞰蘭陽大地,有著大小不同、顏色深淺與質感不一的田野方塊,這些方塊也隨天色與四季變化而有不同的色調與風情。因此,建築師選取韋瓦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的主旋律,在建築實量體的外牆,將協奏曲中「春」、「夏」、「秋」、「冬」四篇樂章的音符,以多重質感的石材轉化為音符,依序排列至建築主體的四個實體外牆上,呈現蘭陽大地的四季農田地景,好似動態的音樂歌頌。

三、單面山的節理

外牆的排列組合分割,更是仿效建築造型單面山的岩石節理,與屋頂20度平行層層分割分佈石材及鑄鋁版而下,遠看因蘭陽氣候變換的雨與晴,使石材吸水後與鑄鋁版形成深淺色澤不一、寬度不同、反射不同的視覺感受,試圖反映單面山因長期海蝕所顯現的特殊紋理,呈現豐富的質感與光影。

四、與環境共生

顧及烏石礁遺址溼地生態的完整,本著「與環境共生」、「與自然融合」的核心精神,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物集中配置於基地西北側之區域,保留最大面積的溼地生態公園,維持既有生態。

園區景觀-烏石港舊址公園

蘭陽博物館的範疇不只囿於建築主體,基地本身就是博物館。對照今日的溼地水域,遙想舊時博物館基地「石港春帆」的盛況,現地即引發目睹歷史與自然環境變遷的思古幽情。

一、人文歷史

「石港春帆」區域位於舊烏石港口,擁有可觀看溼地水域的最長軸線,是解說烏石港歷史、並感受石港春帆昔日風華的絕佳場域。烏石礁公園擁有珍貴且豐富的文化歷史資產,蘭博基地所在的烏石礁遺址,為清代的烏石港,因港域內有3大塊黑色礁石而得名。當時為宜蘭貨物進出之咽喉,萬商雲集,其繁華景象-「石港春帆」為蘭陽八景之一。但因自19世紀末以來洪水帶來的土石泥沙陸續淤積河道,再加上日治時期宜蘭鐵路已經通車,使烏石港失去功能而沉寂,連帶使頭城的商業受到衝擊。民國89年(2000)行政院核定在烏石漁港區興建蘭陽博物館,並指定烏石港舊址為文化景觀且規劃為公園。其連結各項海洋文化設施、頭城舊市區的歷史空間及東北角風景區,形成一旅遊廊道,並扮演人文旅遊的窗口,展現宜蘭自然與人文的多樣性,再現蘭陽繽紛的生命。

二、自然紋理

呈現基地之溼地生態、低海拔原生樹種,以及森林景觀等多樣的自然生態環境。而「烏石望龜」與「龜山朝日」區域,位於龜山島之軸線上,為眺望龜山島的最佳位置。至於博物館前方廣場懸掛的三角旗幟,其設計美學呼應建築「單面山」造型,塑造出「北關海潮」的意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