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賞心樂事誰家院〉

P1040687

以下引自《豆瓣網》〈阿尔伯蒂的日记〈賞心樂事誰家院〉〉

http://www.douban.com/note/198660070/

語言學家傑考伯森(Roman Jakobson)認為交流的過程起碼存在六大要素,即:

(1)表達者(sender)

(2) 接受者(receiver)

(3)表達的背景(context)

(4)表達的内容(content)

(5)表達的媒介(media)

(6) 表達的結構(code)

所謂表達成功——也就是說表達者的意圖(intention)被接受者了解——是需要一定的先決條件。比如,二者都享有共同的生活文化背景,共同的語言背景,以及對交流的共同關注。在交流的過程中,這六大要素不可能完全是線形的、絕對封閉的,一成不變的。媒介的變化,語境的變化,表達者與接受者心緒的變化,都會影響交流的進行,不斷地產生「誤讀(mis-reading)」,「引申(denotation)」,或是「讀空(missing)」。如果我們站在表達者的角度,我們要捍衛的可能是作者在交流過程中的權威性,要求接受者盡量向作者本來的語境靠攏;如果我們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可能就會強調讀者當下的感受,以及這種感受所帶來的社會效應。前者,正是闡示學的立場,一種對作品的同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