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命運的臉 fateface 的日記」:〈學術論文的寫作策略〉

P3130036

以下引自《豆瓣網》〈fateface的日記〉

http://www.douban.com/note/76459346/

〈學術論文的寫作策略〉 2010-06-17 10:13:23

我一直覺得我的研究和寫作習慣很差,所以讀了這本 Boice 談如何寫作的書。

Boice 是專門解決寫作障礙問題的心理學家,amazon上面他的書評價很高。我讀了以後覺得很專業,很不錯。做了簡要筆記,跟大家分享。

How Writers Journey to Comfort and Fluency: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By Robert Boice

規則1:搜集資料、閱讀二手文獻,等待進入主題

規則2:在感覺完全準備好之前就開始寫

規則3:耐心,不要想著馬上寫完,放鬆,不要連續寫,會累

規則4:養成有規律的寫作習慣,對寫作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規則5:在既定的寫作時間結束時,就停下來。有助於培養耐心,保持平衡的生活。

規則6:寫作前的準備工作(prewriting)與寫作本身同樣重要,要花費一樣多的時間,甚至更多。

規則7:修改,修改,不斷修改;經常複習筆記,構思。

規則8:寫作前的準備工作有助於靈感的迸發。

規則9:寫作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但不是唯一最重要的事。

規則10:每天安排較短的寫作時間,其他時候保持正常生活。

規則11:把寫作時間分開,不要安排很長的一段專門寫作的時間。為每段寫作時間安排合理而且具體的寫作目標。

規則12:每天都幹一點正在進行的寫作計劃,至少在腦子裡思考一遍相關的內容,保持寫作內容的新鮮度。

規則13:安排一個舒適、不受打擾的環境,習慣於在其中寫作。

規則14:短期內用外部回報來鼓勵每日的寫作常規,長期目標是將其內化為習慣和樂趣。

規則15:寫作困難有時往往是心理上的自我否定造成的。

規則16:Without knowledge, no creation; without stability, no flexibility; without discipline, no freedom.—Frank Barron

規則17:克服非理性情緒,代之以理性的自我暗示,克服抑鬱,進入更加具有建設性的心態。(Albert Ellis’s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規則18:While we cannot control dislikes and personalities, including our own, we can control our reactions to irrationalities by more carefully choosing our interactions.

規則19: 好作家能控制情緒。

規則20:保持相對平靜的良好心情,這是最佳寫作狀態。

規則21:保持 bds(brief, daily sessions)的最佳方式:心情舒適、減少干擾,充分準備、保持節奏、RET(Rational-Emotive Therapy)

規則22:孤獨會造成寫作困難。

規則23:不要害怕把未成形的草稿給人看。

規則24:The worse the writer, the greater the attachment to the writing. (其實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應該這麼解釋,越是糟糕的作者,越是深深地執著於寫這件事本身,缺乏寫作前的準備工作,也没有足夠的社會交往,與人溝通討論。)

規則28:The best way to handle criticism is to anticipate it, to acknowledge it, and to learn from it.

規則31:Resilience(回復的彈性), like comfort and fluency in writing, depends mostly on two tendencies, moderation and balance, or builds on pacing and exterorization(拔出事件之外,來審視,不要整個人浸在裡頭).

記筆記的技巧(第二章)54-57

1. 向資深學者請教,制定一個合理長度的書單。

2. 採取「邊讀邊寫」策略,有效率的讀者,只讀對自己寫作有幫助的內容。

3. 做筆記是為了寫作,筆記最好是可以隨身攜帶,並且隨時可以做評注。手寫的筆記要及時輸入、列印出來。

4. 記筆記時要帶著寫作意圖跟自己對話,將不同的筆記內容相互聯繫起來,並做出自己的評論。

5. 限制閱讀和做筆記的時間。一本書只做一頁筆記(出版信息、有用資料、主要觀點),多加自己的閱讀理解。

6. 所有筆記都有統一格式(類别、出處、時間),方便整理和存檔。

7. 給筆記歸類。

8. 做筆記同時,不斷思考寫作的結構和觀點,從分論點到整體故事線索。

9. 嘗試各種做筆記方式,比如讀完書以後的隨感。

10. 做筆記和寫作交替進行,在記憶猶新的時候就開始寫。

補充說明,一手材料和二手文獻的閱讀順序問題,這是中西學術教育的最大區别。

西方研究强調問題意識,就是你在進入研究時一定要意識到你是參加一個party,已經有很多人已經來了,已經開始討論了,你得進入他們的討論,而不是一個人自說自話。所以二手材料和一手材料得同時看,甚至二手材料還得先看,作為進入一手材料的線索。

而很多中國學者做研究就喜歡單打獨鬥幹,以為發掘出新材料就是做貢獻了,結果材料後面没有討論跟上去,做出來的研究,根本没人理。悲哀啊。

=================================

2010-06-17 11:59:25 fateface (伏帝魔)

pre-writing 部分是僅指選定課題以後,在閱讀相關文獻時候記錄筆記嗎?或者還有其他的。。。
--------------------------
pre-writing 還包括寫提綱,構思,從材料中歸納出「故事線索」或者「論點」。
我自己的體會是,我在讀書做筆記和寫作之間缺少一個過渡,就是一個思考醞釀、把看的東西消化吸收成自己的東西的過程,我理解的 pre-writing 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雖然有人覺得這本書講得都是些老生常談,我覺得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一定要耐心。寫作是一件持之以恒的時期,尤其對於學術寫作而言。我們讀書的時候都有趕論文的經歷,這樣應付期末論文是可以的,但是對長遠的發展而言非常不利。

------------------------------------------------------

2010-06-18 00:47:05 竹溪翠影 (安心微笑,堅韌成長)

mark~其實寫作的話最好的是找到自己的方法,但是在這之前學習借鑑他人的經驗又是必需的

--------------------------------------------------------

2010-06-18 11:09:05 蘇魯支 (Michi)

規則1:搜集資料、閱讀二手文獻,等待進入主題
不從一手資料開始,會被導師罵死的

==============

2010-06-18 11:14:20 fateface (伏帝魔)

規則1:搜集資料、閱讀二手文獻,等待進入主題
不從一手資料開始,會被導師罵死的

-----------------------
這點我一定要強調!
這是中西學術教育的最大區別。
西方研究強調問題意識,就是你在進入研究時一定要意識到你是參加一個 party,已經有很多人已經來了,已經開始討論了,你得進入他們的討論,而不是一個人自說自話。所以二手材料和一手材料得同時看,甚至二手材料還得先看,作為進入一手材料的線索。
而中國學者做研究就喜歡單打獨鬥,以為發掘出新材料就是做貢獻了,結果材料後面沒有討論跟上去,做出來的研究,根本没人理。悲哀啊。

----------------------

2010-06-18 11:21:32 蘇魯支 (Michi)

不是說不看二手,只是不從二手開始。從二手資料進入真正有意義的討論,在中國的可能性還是值得討論的問題。至少現實是創造力的缺乏,沒覺得他們的「討論」有什麼引人深思的東西,不過是原著的三手闡釋罷了。

2010-06-18 11:25:22 蘇魯支 (Michi)

這本書的作者所提供的方法再好,也是針對於西方世界的獨立思考的個人存在的前提之下的。就資料順序這個問題本身其實不重要,只是說我們的學術能力或者素質能不能保證獨立而非騰挪地實行二手資料的合理利用。

======================

2012-02-02 21:28:36 歸依法

有時候,問題不在「可能很多人都害怕把未成形的草稿給人看」,而是在誰有那個閒工夫去讀「別人未成形的草稿」,所以「胡適和陳垣」,以及後期的「胡適和楊聯陞」,找到願意互看彼此草稿,而且肯不留情面地批判的「論敵」同志,也不容易。

--------------------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 提到... 2012年2月2日下午9:37

規則2:在感覺完全準備好之前就開始寫

這一則也是我個人的經驗。還有,如果有一章節或段落卡住,寫不下去了,不要就此打住,而是整章跳過去,繼續往下寫。
有時候,等後面寫好了,前面也跟著寫起來流暢多了。
特別是,剛開始寫的時候,別太在意「摘要」、「前言」和「結論」,隨便寫幾字,或者跳掉不寫,等其他部分塵埃落定再回來寫。
我的經驗是,一篇文章的「摘要」、「前言」和「結論」,總是要改寫個五六次的。

=========

藏經閣外的掃葉人 提到... 2012年2月3日上午11:37

記筆記的技巧(第二章)54-57 (我很少寫筆記,我把寫部落格與文章當作「筆記」)

1. 向資深學者請教,制定一個合理長度的書單。

通常沒有人願意給你「參考書單」,所以只好去「偷」。去那兒偷?從別的作者的書和論文的「參考書目」去偷。在佛學書籍與佛教論文裡,中國學者是最糟的資料來源,他們在「參考書目」裡列得非常貧乏,而且貧乏到「不負責任」的地步。

我們可以從以下之類的書籍拿到大批的參考資料:

Anālayo, Bhikkhu, (20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ajjhima-nikāya, Vol. 1 & 2, 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New Taipei City, Taiwan.

Salomon, Richard, (2000), A Gāndhārī Version of the Rhinoceros Sūtra, British Library Kharoṣṭhī Fragments 5B,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eattle, USA and London, UK.

2. 採取「邊讀邊寫」策略,有效率的讀者,只讀對自己寫作有幫助的內容。

通常,不要等把大部分的資料讀過才寫,「邊讀邊寫」是最節省精力的策略,不過,要堅持寫一段落之後,必須補讀資料,再回來增刪補改。

=====================================================

2012年2月4日上午9:30

「論文書寫的過程是從別人的觀點到自己的觀點。」

在《南蕭亭記》〈博士論文五年回顧〉的貼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b3beb70102eizv.html

,讀到這一句話,大有同感。

首先,大量從別人的書籍、論文學習、試圖理解別人的觀點和大量吸收知識。然後,對別人的觀點有疑惑、有反對意見,或者用盡力氣卻不了解對方的思想、結論或建議,漸漸地,有一些假設、一些想法成形,還帶求證、驗證、切磋,通常是不自覺地發現自己有了不同的主張,不一樣的評價,看法不同,問題點不同,解決的方案與執行步驟不相同,於是一篇論文的構想出現了。

動手去寫、去做時,偶爾會出現自己誤解、行不通,或者案子大到自己目前作不了,半途而廢的情況不少。只是,我還頗為幸運,前幾篇的題目擬出以後,都還有成果出現。

南萧亭记

http://blog.sina.com.cn/next99

3 則留言:

台語與佛典 提到...

規則2:在感覺完全準備好之前就開始寫

這一則也是我個人的經驗。還有,如果有一章節或段落卡住,寫不下去了,不要就此打住,而是整章跳過去,繼續往下寫。

有時候,等後面寫好了,前面也跟著寫起來流暢多了。

特別是,剛開始寫的時候,別太在意「摘要」、「前言」和「結論」,隨便寫幾字,或者跳掉不寫,等其他部分塵埃落定再回來寫。

我的經驗是,一篇文章的「摘要」、「前言」和「結論」,總是要改寫個五六次的。

台語與佛典 提到...

記筆記的技巧(第二章)54-57 (我很少寫筆記,我把寫部落格與文章當作「筆記」)

1. 向資深學者請教,制定一個合理長度的書單。


通常沒有人願意給你「參考書單」,所以只好去「偷」。去那兒偷?從別的作者的書和論文的「參考書目」去偷。在佛學書籍與佛教論文裡,中國學者是最糟的資料來源,他們在「參考書目」裡列得非常貧乏,而且貧乏到「不負責任」的地步。


我們可以從以下之類的書籍拿到大批的參考資料:


Anālayo, Bhikkhu, (20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ajjhima-nikāya, Vol. 1 & 2, 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New Taipei City, Taiwan.


Salomon, Richard, (2000), A Gāndhārī Version of the Rhinoceros Sūtra, British Library Kharoṣṭhī Fragments 5B,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eattle, USA and London, UK.

2. 採取「邊讀邊寫」策略,有效率的讀者,只讀對自己寫作有幫助的內容。

通常,不要等把大部分的資料讀過才寫,「邊讀邊寫」是最節省精力的策略,不過,要堅持寫一段落之後,必須補讀資料,再回來增刪補改。

台語與佛典 提到...

「論文書寫的過程是從別人的觀點到自己的觀點。」

在《南蕭亭記》〈博士論文五年回顧〉的貼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b3beb70102eizv.html

,讀到這一句話,大有同感。

首先,大量從別人的書籍、論文學習、試圖理解別人的觀點和大量吸收知識。然後,對別人的觀點有疑惑、有反對意見,或者用盡力氣卻不了解對方的思想、結論或建議,漸漸地,有一些假設、一些想法成形,還帶求證、驗證、切磋,通常是不自覺地發現自己有了不同的主張,不一樣的評價,看法不同,問題點不同,解決的方案與執行步驟不相同,於是一篇論文的構想出現了。

動手去寫、去做時,偶爾會出現自己誤解、行不通,或者案子大到自己目前作不了,半途而廢的情況不少。只是,我還頗為幸運,前幾篇的題目擬出以後,都還有成果出現。

南萧亭记
http://blog.sina.com.cn/next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