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一切經音義》與台語---法友飛鴻 47

k149

我認為「老罔老,還會哺土豆」的寫法應該是十分恰當。

「土豆」會比「塗豆」好,只要將「thoo5」作為土「thoo2」的另一個讀音即可,古漢字「一字」有「兩三個讀音」的情況很普遍。不需要讓小朋友再記一個「塗豆」,古代無「土豆」所以談不上「正確」與否,客家人稱此為「番豆」,日本人稱為「南京豆」。只是在中國「土豆」是指馬鈴薯。(中國「米粉」是指「米磨成的粉」,台語是稱為「米麩」。)

古代沒有錄音機,所以很難推斷「這個字要怎麼讀」與「這個音要寫成那個字」,比較起來,後者又比前者難一點。

「哺」字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但是我們台語說的「哺舌 poo7 tsih 說謊、誣告」、「哺甘蔗 poo7 kam1 tsiah」,是否寫成這個「哺」字,有待探討。其中一個方法是用「形聲字」的方法。(「柿」和「芾」雖然「部首」以外的筆畫十分相似,但是他們各自的源流不同,也是這兩字在「台語」、「普通話」的讀音都不在相同的韻部的原因。簡單來說,這兩字只是長得像,不是形自同一源頭的形聲字)。

唐朝有一本字典,名叫《一切經音義》,這是用來解釋佛經用字的讀音與意義。

《雜阿含經》卷15:「晨朝時受百槍苦,日中、晡時亦復如是」(CBETA, T02, no. 99, p. 107, c14-15)

《一切經音義》卷13:「晡時(補謀反。申時也)。」(CBETA, T54, no. 2128, p. 387, b15)

「晡時」解釋為「申時」,依照「日落申」的講法,是指下午,今天台語稱作「下晡 e7-poo1」,「晡 poo1」、「哺 poo7」應該沒錯。

再來我們要練習台語七音,以 [ too ] 為例。

too 1  都,都市
too 2  肚,魚肚
too 3  妒,怨妒
too 4  督,總督
too 5  圖,畫圖
too 6  賭,賭氣
too 7  度,中元普渡
too 8  毒,毒藥

1, 2, 3, 4 為陰平、陰上、陰去、陰入,
5, 6, 7, 8 為陽平、陽上、陽去、陽入,

4, 8 兩音是「入聲字」。

2, 6 兩音(陰上、陽上)台語已無差別,所以稱為「台語七音」,(據說,潮州音和台灣某一地方的人仍然有陰上、陽上的差別)。

為什麼要這樣編音?
因為隋朝的書《切韻》,唐朝的書《唐韻》,以及宋、元、明、清的數以百計的韻書都把讀音分成此「八音」,這樣可以藉由古書讀出每個字的「台語」,也把「漢語史」連接起來。中國的「普通話」(我們小學時,老師所謂的「國語」)四聲或五聲就無法作此連結。

東漢許慎《說文》,晉朝顧野王《玉篇》原書雖然沒有反切,但是後來的學者也標上反切,依據韻書就可以知道某個字的漢朝讀音、晉朝讀音、隋朝讀音與唐朝讀音的演變。

我們再來一次「poo」:

poo 1  埔,三重埔,下晡
poo 2  補,吃補
poo 3  傅,傅先生,布
poo 4  卜,卜卦
poo 5  膊,五膊嘴鬚(關公用手可以纜五道鬍鬚)
poo 6  捕,捕手
poo 7  哺,哺舌
poo 8  有音無字

以 [ kun ] 為例。

kun 1  君,夫君
kun 2  滾,滾水(開水、燙水)
kun 3  棍,黨棍
kut  4   骨,骨頭
kun 5  裙,紅裙
kun 6  滾,滾水
kun 7  郡,郡主
kut 8  滑,滑一倒


                Yifertw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