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書的故事:The Magic of the Mind 心的魔力

P1150108

這本書「The Magic of the Mind 心的魔力」是尊者無著比丘早期送給我的少數幾本書之一,應該是2007年九月之後,他第二次訪台演講時交給我閱讀。事後,今天我這樣猜想:「也許無著比丘當時有這個意思看我是否有空、有能力翻譯成中文讓台灣讀者分享吧?」不過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來,讀得並不起勁。無著比丘交給我書當時曾這樣描述:「Bhikkhu Ñāṇananda 智喜比丘既深入經教,也讀自在山上洞窟長年禪修,是我最敬重的幾位比丘之一。」

這幾天,在書架上、書堆中尋找某一資料時,無意中又見到此書被遺忘在書堆裡,順手翻閱,隨讀隨記。

此書是對《Kālakārāma Sutta》的現代白話解說,作者熟讀了古代註釋,抉擇而摘要地將古代的註解與他個人的體認融合在此書之中。經名Kālakārāma Sutta,Kālaka 是「黑色的」,ārāma 就是「伽藍」,意指僧團或僧團駐留、居住的地方。這部經位於《增支部尼柯耶4.24經》(AN ii 24),也就是〈四法集〉第24經(位於菩提比丘《增支部尼柯耶新譯》411-413頁),相當不幸地,漢譯沒有對應經典,或許有機會在類似《舍利弗阿毘曇論》之類的論書找到對應的翻譯。

這部經有一個顯赫的來歷:

巴利文〔一切善見律毗婆沙〕所述阿育王時期各大長老前往傳播佛陀教化的國度與區域:

1. 末闡提(Majjhantika,摩田提):犍陀羅Gandhara、罽賓Kasmira

2. 摩訶提婆(Mahadeva,大天):摩醯娑Mahisa

3. 勒棄多(Rakkhita):婆那婆私Vanavasa

4. 臾那()達摩勒棄多(Yonadhammarakkhita):阿婆蘭多迦Aparantaka(此即為Avanti)

5. 摩訶達摩勒棄多(Mahadhammarakkhita):摩訶刺陀(Maharattha)

6. 摩訶勒棄多(Maharakkhita):臾那(Yonaka)

7. 迦葉波(Kassapagotta)、末示羅(Majjhima)、純毗帝須(Dundudhissara or Durabhisara)、索訶提婆(Sahadeva)、阿羅迦提婆(Alakadeva or Mulakadeva):雪山Himavanta

8. 須那(Sona or Sonaka)、鬱多羅(Uttara):金地Suvannabhumi

9. 摩哂陀(Mahinda)、壹帝臾(Itthiya or Iddhiya)、鬱帝臾(Uttiya)、拔陀沙羅(Bhaddasala)、三婆樓(Sambala):楞伽島Lanka

以上1. 為〔說一切有部〕末田地,見諸經律。7.(Sonari第二號塔& Sanci第二號塔,印度Bhilsa,古代Vidisa卑地寫)出土之舍利陶罐上的婆羅米字(Brahmi,驢唇字)證實為迦葉波、末示羅、純毗帝須之名字,只是需要探究的是〔雪山〕離〔卑地寫〕有大半個印度遠,為何在此供奉其舍利罐。(可能〔卑地寫〕為迦葉波、末示羅、純毗帝須、摩哂陀、目犍連子帝須(及其母)的共同故鄉,卑地寫、阿槃提在佛世時為摩訶迦旃延的教區。)9. 為〔分別功德論〕與〔善見律〕所敘述。

這當中,第七項已有「舍利子陶罐」的文物作呼應。在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363-364頁,將漢譯《善見律毘婆沙》的譯文列表如下:(版主還未能抽身去對照巴利《善見律毘婆沙》)。

編碼

傳教大德

教化地區

說經(主要依止經典)

1

末闡提

罽賓犍陀羅

蛇喻經(MA 200, MN 22)

2

摩訶提婆

摩醯娑慢陀羅

天使經(MA 64, MN 130)

3

勒棄多

婆那婆私

無始經

4

曇無德

阿波蘭多

火聚喻經

5

摩訶曇無德

摩訶勒咤

摩訶那羅陀迦葉本生經

6

摩訶勒棄多

臾那

迦羅羅摩經

7

末示摩

雪山邊

初轉法輪經(SA 379, SN 56.11)

8

須那迦

金地

梵網經(DA 21, DN 1)

9

摩哂陀

獅子洲

咒羅訶象譬經(MA 146, MN 27)

本書 Kālakārāma Sutta,正是表中第六項「迦羅摩羅經」,作者特別指出,「臾那(Yonakaloka 臾那世界)」正是泛指「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印度之後,他所留下的統治軍隊所建立的王國,雖然不一定都是希臘人,但是希臘化的程度相當深,大致來說,貴族階級大都注重哲學思考」,《彌蘭陀王所問經》(漢譯《那先比丘經》)中,彌蘭陀王在哲學思辯的敏銳程度,可以作為代表。

在這樣的一個國度,講說此經,以此經為主要教化的經典,顯示出此經的獨特地位。

第一章:幻師(魔術師)(SN 22.95)

《雜阿含265經》卷10:「諸比丘!譬如[1]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燄,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CBETA, T02, no. 99, p. 69, a7-21) [1]幻師Māyākāro.。

第二章:Kālakārāma Sutta(《黑伽藍經》)(AN 4.24)經文翻譯

「黑伽藍」並不是說此處的伽藍是黑色的,而是 Kālakā 這位富豪在他的花園裡蓋了僧舍,把僧舍連同花園布施給佛教僧團,因此而得名為「 Kālakā 伽藍」,這位Kālakā 居士,他的兒子娶了給孤獨長者的女兒,因媳婦的勸導才從裸形外道的崇奉與信仰改宗佛教。如果巴利註釋書的解說是正確的話(這本註釋是覺音論師的「相應部註《顯揚真諦》」),那麼這位 Kālakā 居士就是「滿富城長者滿財」。

《增壹阿含30.3經》卷22〈30 須陀品〉:「爾時,滿富城中有長者名滿財」(CBETA, T02, no. 125, p. 660, a5-6)

(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