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舊書誌之13 --- Dr. Bapat 「支謙《義足經》」英譯

2013-04-11 15.18.04

這根本不是一本書,這只是期刊論文的影印本。那麼,這份影印本有何值得一提的?

第一次知道這份論文是從 K. R. Norman 的書上知道的:

Norman, K. R., (1995), The Group Discourses II, PTS, Oxford, UK.

Norman 的「The Group Discourses II 經集」是他對巴利《小部尼柯耶》第五部經《經集》的第二次翻譯,而書上有多處提到他參考或引用 Dr. Bapat 對支謙《義足經》的翻譯,巴利《經集》的第四篇〈義品〉有16章,每章純粹是偈頌,但是《義品疏》對〈義品〉的每一章都敘述了一個故事。在西元200年左右支謙在三國的孫吳首都翻譯的《義足經》,也是十六章,每章的偈頌也都有一個故事,湊巧的是,漢、巴利各自的 16 個故事有 12個故事是相同的;不巧的是,漢、巴利各有 4個故事彼此不同。

讀到這一資料的直接反應是:「不可能」,連我這在漢語佛教環境土生土長的佛教徒都讀不懂支謙《義足經》,一位印度博士怎有可能在 1945 年翻譯《義足經》?

Bapat, P. V., (1945 & 1950), The Arthapada Sūtra Spoken by the Buddha, Visva-Bharati Annals, Calcutta & Santiniketan India, Visva-Bharati Publishing Department.

只是這份叫「Visva-Bharati Annals」的期刊非常難找,最後是老師無著比丘在德國大學找到這份期刊影印給我,收到這份資料之後,我就立了一個對此兩篇論文寫一份評介的心願。

2013-04-11 15.18.55

閱讀了「譚中教授訪談錄」之後,驀然回首,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3/04/blog-post_8.html

才發現此份期刊的編輯者 P. C. Bagchi 正是胡適的朋友「師覺月」,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1/02/blog-post_774.html

他曾在 1947-1948 在北京大學任教兩年。而這份期刊正是譚雲山任教的「國際大學 Visva-Bharati University」的年報。「國際大學 Visva-Bharati University」是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以此獎金所創辦的大學。這所私立大學在二次大戰之後,轉為印度的國立大學。

所以, Dr. Bapat 有師覺月與譚雲山的協助,當時可能華梵大學的創辦人曉雲法師(當時仍是女居士,華梵者,中印也)也可能參贊此事,對漢文經典的理解應該不致於太過離譜。

一方面, Dr. Bapat 精通梵巴語言並且熟悉當代出土佛教文獻,當然對《義足經》的解釋會令人驚喜。不過,《義足經》屬於三國時代的古譯,即使是精通經史子集的通儒也未必能釋義經文,在此我以《佛說義足經》第三經:「須陀利經」(CBETA, T04, no. 198, p. 176, b12)為例,指出 Dr. Bapat 此文的利弊: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3/04/3-780-787.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