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論文多近坐禪窗---法友飛鴻 68

pict 163

台灣藝術家與茶師蔡崇三的對聯與書法:

「煮茗別開留客處;

論文多近坐禪窗。」

=============

親愛的法友:

來文提問,為何我能同時起草四、五篇論文?這是言過其實,「同時蒐集四、五篇論文的資料」,這樣的描述比較接近實況。

我從高中以來,就維持讀書做筆記的習慣。西元2000後,在電腦上寫筆記有容易增刪、容易搜尋的好處,就都在網路上以各種形式作讀書筆記,也因而維持幾乎是每天讀寫的習慣。

有一種狀況是,蒐集、累積了相當數量的資料,卻不知這樣的資料代表怎樣的意涵?能得到怎樣的結論?例如,發現《別譯雜阿含經》的攝頌與經文內容不同時,就到處問教界、學界的先進,這樣是代表什麼涵義?有可能「攝頌」與「經文」為不同翻譯團隊所翻譯的嗎?

另外一種情況是心中有一個結論,再去尋求資料。例如,閱讀佛光《阿含藏》兩册《附錄》時,發現當代佛學大師水野弘元主張目前《大藏經》中《中阿含》與《增一阿含》為同一個人所譯。這是極端不可能的事,特別不可能同是曇摩難提所譯,因為現今存世的《中阿含》與《增一阿含》顯然是分屬兩個差異頗大的部派,而曇摩難提依據自己的闇誦翻譯,闇誦不會去背誦兩個不同部派的版本。著手處理這一議題的方法之一,是順著水野弘元的論述去檢驗他的舉證,檢驗的結果居然發現水野弘元的舉證與他引述的寶唱《經律異相》有相當差距。

第三種狀況是,心中有一個假設,在閱讀與搜集資料之後,推翻了原先的假設,而導向另一個結論。

基本上,閱讀導向紀錄所讀的資料,而累積所讀的資料又會引導閱讀方向。其次,不管「論文」發表或不發表,動手寫成論文是一步非常重要的學習步驟(另一重要的學習步驟是動手翻譯國際知名學者的論文)。在寫作的過程當中,你會發現一兩句話說得完的結論,要寫下來不見得那樣理直氣壯,有時蒐集到的資料外貌上彼此矛盾,指向不同的結論。

當然將論文投往學術期刊送審是另一層次的挑戰,因為論文評審老師會檢驗你的證據,反駁你的邏輯,質疑你的論點,評斷你的失誤;這是難得的指導與訂正。

總之,版主臨老讀經,只是藉助外界的激勵來維持讀、寫的興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