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曲若約:《中古辭語考釋續編》

P1150870

在中國的「中古漢語史」、「漢譯佛典語言研究」的學術領域之中,「佛典釋詞」是一門「顯學」,其中又以李維琦教授的成果最為豐碩。

李維琦,(1994),《佛經釋詞》,岳麓書社,長沙市,中國

李維琦,(1999),《佛經續釋詞》,岳麓書社,長沙市,中國

李維琦,(2001) ,〈佛經釋詞再續(六則)〉,《古漢語研究》第2輯,p. 89-92。

李維琦,(2002) ,〈佛經釋詞再續〉,《漢語史學報》第2輯,p. 154-158。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中國

李維琦,(2003),〈考釋佛經中疑難詞語例說〉,《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2卷第4期,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湖南,中國

李維琦,(2004),《佛經詞語匯釋》,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湖南,中國。

前天在台北誠品書局,無意中看見一本《中古辭語考釋續編》,作者是「曲若約」,聲稱此書得到國科會補助,為1972年「藝文印書館」出版;從書名看不出這是一本專講「佛典釋詞」的書。

這本書要比李維琦早個22年,可以說是「發其先聲」,及早發現此一學術價值。

以「漢譯佛典辭義研究」而言,應該將詞條分為三類:「漢語詞彙」、「翻譯詞彙」及綜合前兩者「合璧詞」,各類所用的詮釋方法有些差異。

「漢語詞彙」如:「採穭求財」、「採侶求財」,

《長阿含經》卷7:「採穭求財」(CBETA, T01, no. 1, p. 45, b4-5)[7]侶=梠【宋】,=穭【元】【明】。

必須從經、史、子、集之中求取解釋。

「翻譯詞彙」如「嗟蘭那鳥」:

《雜阿含267經》:「汝見嗟蘭那鳥種種雜色不?」(CBETA, T02, no. 99, p. 69, c18)

必須從梵、巴、藏文的對應經典之中求取解釋。

「合璧詞」,如「禪杖」、「剎竿」,必須知道那一字是「梵」,那一字是「漢」。

《嘉泰普燈錄》卷25:「如倒剎竿」(CBETA, X79, no. 1559, p. 446, c1 // Z 2B:10, p. 177, c17 // R137, p. 354, a17)

雖然曲若約的《中古辭語考釋續編》收錄約 770則詞條,但是他連一些基本佛教名相(如「一來」、「未至禪」)都未解釋妥當,完全未參照梵、巴詞彙,僅用漢語比對的方式作詮釋,方法上有相當欠缺。

試舉一例,曲書192頁解釋「蛇奴」:「知蛇奴乃謂養蛇及弄蛇之人,以其地位卑賤,故因名之曰奴焉。」這樣的解說是錯誤的。以他自己所舉的例子來說: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35:「謂利根者,如指鬘等。鈍根者,如蛇奴等。」(CBETA, T27, no. 1545, p. 181, b16-17)

「指鬘」為《雜阿含1077經》卷38:「央瞿利摩羅賊」(CBETA, T02, no. 99, p. 280, c22),也就是「Aṅgulimālā 鴦崛摩羅」,傳說中殺人近百,串指為鬘,故稱「指鬘」,號為利根。

「蛇奴」指「Cullapanthaka」《增壹阿含20.12經》「朱利槃特」(CBETA, T02, no. 125, p. 601, a28),是記不住一首偈頌的愚笨小沙彌。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5:「周利槃特迦云蛇奴」(CBETA, T39, no. 1799, p. 897, b28-29)

《集古今佛道論衡》卷3:「昔有二人。一名蛇奴,道帚忘掃。一名身子,一聞千解。然則蛇奴再聞不悟,身子一唱千領。」(CBETA, T52, no. 2104, p. 383, b13-14)

又如曲書1頁解釋「一來者,乃謂修善道之人,自天上而復轉生人間時,一來即得般涅槃也。」

這樣解說,並不完整。「一來」為佛教四果證的第二果,巴利為「sakadāgāmin 斯陀含」,「修善道之人,自天上而復轉生人間時,一來即得般涅槃」容易引起誤解

《中阿含4經》:「得信善法,持戒、布施、多聞、智慧,修習善法。彼於後時信固不失,持戒,布施、多聞、智慧,堅固不失,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習、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如是知、如是見,三結便盡,謂身見、戒取、疑,三結已盡,婬、怒、癡薄,得一往來天上、人間,一往來已,便得苦際,」(CBETA, T01, no. 26, p. 424, c6-11)。「一來果」須「信善法,持戒、布施、多聞、智慧」以達到「身見、戒取、疑,三結已盡,婬、怒、癡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