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中阿含2經》:「晝度樹經」

image_thumb9

《中阿含2經》卷1〈1 七法品〉:「晝度樹經」(CBETA, T01, no. 26, p. 422, a18)相當於《增支部 7.65 經》A. VII. 65. Pārichattaka sutta,《增壹阿含39.2經》:「世尊告諸比丘:三十三天晝度樹」(CBETA, T02, no. 125, p. 729, b12)
這棵晝度樹就是《雜阿含506經》的「波梨耶多羅樹」、《佛說義足經》的「波利質多樹」。

從巴利 Pāricchattaka 我們不知道這是一棵怎樣的樹。

辛島靜志從梵語對照出這個字的梵文是 Pārijāta, Pārijātaka(珊瑚樹),中亞的寫本是 Pāracitra 讀音與《佛說義足經》的「波利質多樹」完全吻合。

「Pāracitra 是怎樣被譯成晝度的?」

「Pāra」譯為「度」,「citra 」譯為「畫」,所以原先本應譯作「畫度樹」。

《長阿含30經》卷18〈1 閻浮提州品〉:「阿修羅王有樹,名善[15]畫,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忉利天有樹,名曰晝度,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CBETA, T01, no. 1, p. 115, c4-7)
[15]畫=晝【宋】【元】【明】

=======================
3.《雜阿含•506經》:騣色虛軟石

《雜阿含•506經》:

佛住三十三天驄色虛軟石上,去波梨耶多羅、拘毘陀羅香樹不遠夏安居,為母及三十三天說法。[1]

「驄色虛軟石」的確切意義頗難了解。支謙翻譯的《佛說義足經》也有類似的敘述。

《佛說義足經》:

佛在忉利天上,當竟夏月,波利質多樹花適好盛,坐濡軟石上,欲為母說經,及忉利天上諸天。[2]

《雜阿含•506經》所譯的「驄色虛軟石」很可能就是《佛說義足經》的「濡軟」或「柔軟」石。

在《佛本行集經》與《起世經》也提到三十三天波利質多羅樹下的一塊大石。

《佛本行集經》〈57 難陀出家因緣品〉:

從香醉山沒身往至三十三天,現於波利質多羅樹。時,彼樹下有一大石,名曰婆奴唫(逆林反)摩羅(隋言黃褐),住於彼處。[3]

《起世經》〈8 三十三天品〉:

彼波利夜怛邏拘毘陀羅樹下,有天子住,名曰末多,日夜常以彼天種種五欲功德,具足和合遊戱受樂。是故諸天,遂稱彼樹,以為波利夜怛邏拘毘陀羅。復次,諸比丘!三十三天,縱有急疾,未曾肯捨般荼甘婆石,必設供養尊重恭敬,然後乃復隨意而去。[4]

《佛說立世阿毘曇論》與《大智度論》也提到波利質多樹附近的一塊大石,可是並不確定是在三十三天。

《佛說立世阿毘曇論》〈25 大三災品〉:

波利質多樹及俱毘羅羅園,由乾陀海、由乾陀山,伊沙陀海、山,佉羅胝海、山,善見海、山,馬耳海、山,毘那多海、山,尼民陀海、山,及四天下中間洲地掘成州海,起鐵圍山。如是樹及拘毘羅羅園,此中昔是「般住劍婆羅寶石」。[5]

《大智度論》:

又在天上歡喜園中,夏安居時,坐「劍婆石」,柔軟清潔,如天綩綖,亦不以為樂。[6]

關於「劍婆石」,《翻梵語》註解為「毺燈」:「劍婆石(應云劍婆羅,譯曰毺燈)。」[7]「毺燈」應寫作「毺(毛*登)」,意為「細緻的毛織品為」。

《一切經音義•四分律音義》:「《通俗文》:『織毛褥曰[(〦/(目*目)/大)*毛]毺,細者謂之毾[登*毛]也。』」[8]

依照以上所引,如果「劍婆石」是「劍婆羅」的類似譯名,而且是一種毛織品,就和巴利「kambala」相當。[9]巴利「paṇḍukambala」相當於上引《佛說立世阿毘曇論》的「般住劍婆羅」與《起世經》的「般荼甘婆石」,意為橘色或淺紅色的毛織品。[10]而《佛本行集經》的「婆奴唫摩羅」很可能是相當於巴利「vālakambala」,意為「馬尾或馬騣編成的毛織品」,[11]這可能是《雜阿含•506經》「驄色虛軟石」的「驄」字的來源,筆者推測「驄色虛軟」或「驄色柔軟」可能是相當於的「vālakambala」的對譯。

《雜阿含•264經》:「八萬四千寶馬,唯乘一馬,名婆羅訶,毛尾紺色。」[12]

《增壹阿含•50.4經》:「見有紺馬王,名婆羅含(秦言『髮烏朱毛尾』),乘空而來,行不動身。」[13]

《雜阿含•264經》馬名「婆羅訶」應為「婆羅含」,全名應為「婆羅含婆羅vālakambala」,此馬的馬尾毛是暗紅色(紺),也就是《增壹阿含•50.4經》「秦言『髮烏朱毛尾』」的本意。

邱大剛先生提醒筆者,Malalasekara的《巴利專有名詞詞典》在Sakka處提到「the Paṇḍukambalasilāsana, composed of yellow stone. (Paṇḍukambalasilāsana為黃色石頭所作)」。Paṇḍukambala-silāsana,silā是石頭,sana是布,雖然不能確定是「像布的石頭」或「像石頭的布」,「石」字是本來的字義,不是漢譯所添加。[14]


[1] 《雜阿含•506經》(CBETA, T02, no. 99, p. 134, a7-9)

[2] 《佛說義足經》(CBETA, T04, no. 198, p. 184, c25-27)。「濡軟」,《大正藏》校本的宋、元、明版藏經作「柔軟」

[3] 《佛本行集經》(CBETA, T03, no. 190, p. 915, b11-14)

[4] 《起世經》(CBETA, T01, no. 24, p. 342, b24-c1)

[5] 《佛說立世阿毘曇論》(CBETA, T32, no. 1644, p. 225, a1-6)

[6] 《大智度論》(CBETA, T32, no. 1644, p. 225, a1-6)

[7] 《翻梵語》(CBETA, T54, no. 2130, p. 986, a22-23)

[8] 《一切經音義》(CBETA, T54, no. 2128, p. 702, c20-21)

[9] PED, pp. 404, ’kambala: woollen stuff, woollen blanket or garment’.

[10] Rhys Davids, T. W. and Stede, William, (1925), pp. 189, ‘paṇḍukambala: a light red blanket, orange-coloured cloth’.

[11] PED, pp. 610, ’vālakambala: a blanket made of horse-tails’.

[12] 《雜阿含•264經》(CBETA, T02, no. 99, p. 68, a25-26)

[13] 《增壹阿含•50.4經》(CBETA, T02, no. 125, p. 807, b22-23)

[14] Malalasekera, (1937/1995, 1938/1998), Sekka 條,書中對Paṇḍukambala-silāsana也單獨成立為一則詞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