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國名揥手爪曰不---法友飛鴻 95

P1150636

施貫子

2013.12.18 4:31 PM

六度集經中有一段文令人費解,尤其是當中的「其國名揥手爪曰不,菩薩惆悵,揥手爪曰不乎,示王以為不見」這句請先進大德幫忙解讀一下:
" 菩薩默惟:「眾生擾擾,唯為身命,畏死貪生,吾心何異哉?吾儻語王,虐煞不仁,罪與王同;儻云不見,吾為欺矣。」中心恧然,低首不云,王即怒曰:「當死乞人!吾現帝王,一國之尊,問不時對,而佯低頭乎?」其國名揥手爪曰不,菩薩惆悵,揥手爪曰不乎,示王以為不見,曰:「獸跡歷茲,而云不見。王勢自在,為不能戮爾乎?」

==========================

施貫子居士:

回答你的問題之前,我略為猶豫,我不曉得你為什麼要讀如此古老的譯經,如果是初機學佛,你應該從《雜阿含經》、印順法師《般若經講記》或慧炬出版社《佛陀的啟示》讀起,除了特殊的原因,在家學佛是不用閱讀三國時候吳國的康居沙門康僧會所翻譯的《六度集經》。

我想,我試著概要指出幾個譯文,除非理由特殊,否則恕我下不為例了。

《六度集經》卷5:「昔者菩薩,時為梵志,名羼提和,處在山澤,樹下精思,以果泉水而為飲食。內垢消盡,處在空寂,弘明六通得盡知之。智名香熏聞八方上下,十方諸佛、緣一覺道、應儀聖眾靡不咨嗟。梵釋四王、龍神地祇,朝夕肅虔叉手稽首,稟化承風擁護其國,風雨順時,五穀豐熟,毒消災滅,君民熾盛。其王名迦梨,入山田獵,馳逐麋鹿,尋其足跡歷菩薩前,王問道士:『獸跡歷茲,其為如行乎?』菩薩默惟:『眾生擾擾,唯為身命,畏死貪生,吾心何異哉?吾儻語王,虐殺不仁,罪與王同;儻云不見,吾為欺矣。』中心恧然低首不云。王即怒曰:『當死乞人,吾現帝王一國之尊,問不時對而佯低頭乎?』其國名[12]揥手爪曰不,菩薩惆悵,揥手爪曰不乎,示王以為不見。曰:『獸跡歷茲而云不見,王勢自在,為不能戮爾乎?』菩薩曰:『吾聽王耳。』王曰:『爾為誰耶?』曰:『吾忍辱人。』王怒拔劍截其右臂。菩薩念曰:『吾志上道,與時無諍,斯王尚加吾刃,豈況黎庶乎?願吾得佛必先度之,無令眾生效其為惡也。』王曰:『若為誰乎?』曰:『吾忍辱人。』又截其左手,一問一截,截其腳,截其耳,截其鼻,血若流泉,其痛無量,天地為震動,日即無明。」(CBETA, T03, no. 152, p. 25, a15-b9)
12]揥手=手揥【宋】【元】【明】。

菩薩名「羼提和」,即是 Khantivāda,修忍辱行的人,在別處是譯作「羼提婆羅」、「忍辱仙人」(《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82:「時有仙人號為忍辱」(CBETA, T27, no. 1545, p. 914, c22-23))。

國王迦梨,為kali,意為兇惡的、殘暴的。

《一切經音義》卷10:「歌利王(亦梵語也,或言迦利王。《論》中作『迦藍浮王』,皆訛也。正云:『羯利王』,此譯為『鬥諍王』。《西域記》云:『在烏仗那國,瞢揭釐城東四五里,是其處也。』古譯為『惡世無道王』,即波羅柰國王也。)。」(CBETA, T54, no. 2128, p. 368, a19-20)

所以國王「迦梨 kali」是波羅柰國王,當時情況,國王如問羼提和:「國名是什麼」,與情境不符,應該是問逃逸的野獸往何處去,「見蹄爪痕跡不乎」,羼提和如答:「見」,示以路徑,則和國王一樣殺生。如答「不見」,必被國王殺害。最後還是決定「示王以為不見」,國王於是生氣說:「獸跡歷茲,而云不見?」(你前後野獸的足跡這麼明顯,而你卻說不見?)

=====================================

施貫子 提到...

Ken Yifertw 法友:
很謝謝您的回覆,因找不到如何在這台語與佛典的部落格上留言,所以貼到您的其它部落格去了,先向您致歉。
讀康僧會譯的《六度集經》當然不是因為興趣而讀,實是工作上必需,幾經討論不得其解,其它相似的本子之中又省略了這句話,因此沒有參考依據可供判斷,您的解釋也是一種可能。在此提供另外可能的解釋如下:
其國名揥手爪曰不,菩薩惆悵,揥手爪曰不乎,示王以為不見。
第一種解釋:
「揥」 ㄉㄧˋ:捐棄
這個國家的名稱叫”去手爪”不是嗎? (因為國王常砍人手臂)因此菩薩心中惆悵自思道:「我寧可去手爪(以保麋鹿一命),有何不可呢!」故菩薩就向國王表示沒看到麋鹿的蹤跡。
第二種解釋:
揥:搔髮 (《詁訓匯纂》)。
揥手:以手搔髮 。 爪:通「搔」。
其國之習俗,以手爪搔髮,乃表示否定的意思。菩薩惆悵傷感,向國王表示沒看到麋鹿的蹤跡。

2013年12月19日下午6:50

施貫子 提到...

第三種解釋:
揥:嬈也。嬈:戲弄也。
揥手爪:玩弄手爪。
其國之習俗,玩弄手爪表示否定的意思。菩薩惆悵傷感,便玩弄手爪以向國王表示沒看到麋鹿的蹤跡。
第三個解釋或許較為合理。

2013年12月19日下午7:11

=========================
Ken Yifertw 提到...

施貫子法友:

失敬,失敬,是將《六度集經》譯作白話文嗎?
你說的有道理。用「揥手爪」來表示「不」。
其國名揥手爪曰不,菩薩惆悵,揥手爪曰不乎,示王以為不見。
上述經文「乎」當作「冗字」,標點為:
其國名揥手爪曰不,菩薩惆悵揥手爪曰不,示王以為不見。

2013年12月19日下午9:33

=======================

釋濟萍 提到...

為人釋疑是智慧的無私布施,為什麼是“下不為例了”呢?況且同時也惠益其他的讀者。吉祥。

2013年12月19日上午11:34
 

 

4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為人釋疑是智慧的無私布施,為什麼是“下不為例了”呢?況且同時也惠益其他的讀者。吉祥。

smiaoguan 提到...

Ken Yifertw 法友:
很謝謝您的回覆,因找不到如何在這台語與佛典的部落格上留言,所以貼到您的其它部落格去了,先向您致歉。
讀康僧會譯的《六度集經》當然不是因為興趣而讀,實是工作上必需,幾經討論不得其解,其它相似的本子之中又省略了這句話,因此沒有參考依據可供判斷,您的解釋也是一種可能。在此提供另外可能的解釋如下:

其國名揥手爪曰不,菩薩惆悵,揥手爪曰不乎,示王以為不見。
第一種解釋:
「揥」 ㄉㄧˋ:捐棄
這個國家的名稱叫”去手爪”不是嗎? (因為國王常砍人手臂)因此菩薩心中惆悵自思道:「我寧可去手爪(以保麋鹿一命),有何不可呢!」故菩薩就向國王表示沒看到麋鹿的蹤跡。

第二種解釋:
揥:搔髮 (《詁訓匯纂》)。
揥手:以手搔髮 。 爪:通「搔」。
其國之習俗,以手爪搔髮,乃表示否定的意思。菩薩惆悵傷感,向國王表示沒看到麋鹿的蹤跡。

smiaoguan 提到...


第三種解釋:
揥:嬈也。嬈:戲弄也。
揥手爪:玩弄手爪。
其國之習俗,玩弄手爪表示否定的意思。菩薩惆悵傷感,便玩弄手爪以向國王表示沒看到麋鹿的蹤跡。

第三個解釋或許較為合理。

台語與佛典 提到...

施貫子法友:

失敬,失敬,是將《六度集經》譯作白話文嗎?
你說的有道理。用「揥手爪」來表示「不」。
其國名揥手爪曰不,菩薩惆悵,揥手爪曰不乎,示王以為不見。
上述經文「乎」當作「冗字」,標點為:
其國名揥手爪曰不,菩薩惆悵揥手爪曰不,示王以為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