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法友飛鴻 100

P1160455

親愛的法友:

你耐心讀完整篇論文,而且給我回應。這篇文章在這段期間已經改了十幾版了。新版如附,已經在十天前送交期刊審核。幸好,你 mail 提到的前後不符的狀況已經改過了。

這篇論文主要是提醒讀者「呂澂、黃懺華、印順導師」等等大師所認為的支謙《法句經》初譯26品出自巴利《法句經》或大致和它相同,這樣的見解和文獻現況有差距。

也就是說支謙《法句經》的翻譯要複雜多了。其次,是北大教授林梅村主張,「支謙《法句經》的翻譯已經將『葛氏七百偈本』收入」,這樣的主張是「想當然爾」,而毫無文獻根據的。

我個人認為,這篇文章的「點」,在於指出支謙《法句經》有24對「重複偈頌」,利用這些「重複偈頌」與「對應偈頌表」,可以將一部份的「初譯、後譯」分開來。如果不能將「初譯、後譯」分開來,談論支謙《法句經》的部派歸屬只是「癡人說夢」,而支謙《法句經》的部派歸屬則是巴利、犍陀羅、波特那、梵文、藏譯(三種)、漢譯四種《法句經》的系譜學(genealogy)眾多解謎鑰匙中的一把。

關於「一般學佛大衆讀懂」,其實不是我的旨趣,我希望的是「中上層度的佛學院學生」或「剛學佛而願意聆聽佛學論文的人」能夠讀懂,而「讀懂」的意思是:知道我的主張,和論理的邏輯,將來有一天能夠指出我的誤謬。

在學佛的過程,我有很多很多書剛開始都是讀不懂,不懂他在說什麼,不懂其中的某幾個字是什麼意思(例如,苦為什麼是諦,和你提到的集聖諦為什麼要斷)。我不贊成「讀書不求甚解」,我總是認為要讀得懂他在說什麼,才有機會理解他的思想,才有機會贊成或反對這個思想。

年輕的時候,有一段日子是想依《觀無量壽經》的十六觀,一個一個地修這些觀,好險,這一部經有可能是「偽經」咧...

掃樹葉的

====================

Dear Yifertw:

就個人的反應而言,您這篇專論的對象恐怕不會是一般學佛大衆吧?更像是專家對專家?

讀者首先要對討論課題有一定的興趣,還要有相當的涉獵。文獻學所談的問題都很細,立論又需要大量的證據,繁瑣免不了吧?至於如何把文獻學問題平易表述,我也說不出來;但覺得您文章裏的每一小節都可以是一個獨立的課題!

雖然試了幾次都無法從頭讀到尾,但對此文的分量、原創見地、內容的豐富等等,是深深信服的。結論是:這是一篇很有價值的材料、他日條件更具備或用得上時,一定會回頭再細讀。

順便一提,[前言] 的上文作“維祇難《法句經》”下文说支謙《法句經》,再讀到後面才知道“係指維祇難、竺將炎與支謙翻譯”,有些小混乱。

不知這些說了好像沒說的意見對您有沒有用?

法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