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梵文《法句經》14.12 頌---法友飛鴻 110

5

Dear SF,
    近來可好? 你正在用功那一文獻?
   最近我在閱讀
http://www2.hf.uio.no/polyglotta/index.php?page=record&vid=71&mid=208571

atyantaniṣṭhāya damāya śuddhaye saṃsārajātīmaraṇakṣayāya |
anekadhātu pratiṣaṃvidhāya mārgo hy ayaṃ lokavidā prakāśitaḥ |12,14|

這一偈頌古代的翻譯為:
《法句經》卷2〈28 道行品〉:
「吾為都以滅,往來生死盡,
非一情以解,所演為道眼。」(CBETA, T04, no. 210, p. 569, b26-27)

似乎古譯為「無為都已滅」而誤抄作「吾為都以滅」。
《出曜經》卷14〈13 道品〉:
「究竟道清淨,以盡生死本,
辯才無數界,佛說是得道。」(CBETA, T04, no. 212, p. 684, c14-15)
這兩個翻譯,那一種比較貼切?
請你幫我解析一下。

                      掃葉人 21/03/2014 12:48 AM

=================

Dear 掃葉人:

for infinite-certitude 無窮究竟 for self-control for purity recurrence-birth-death for ending,

not-one=many -realm for analytical knowledge path this by world-knower promulgated.

爲了(實相的)窮盡,爲了自我調伏、清靜,爲了生死輪回的滅盡,

爲了無量界的通達,此道為“世間知”佛所宣說。

《法句經》卷2〈28 道行品〉:
「吾為都以滅,往來生死盡,
非一情以解,所演為道眼。」(CBETA, T04, no. 210, p. 569, b26-27)

《出曜經》卷14〈13 道品〉:
「究竟道清淨,以盡生死本,
辯才無數界,佛說是得道。」(CBETA, T04, no. 212, p. 684, c14-15)

參考: http://yathasukha.blogspot.com.au/2011/09/uv12.html

究竟伏清淨,輪迴生死盡,通達無量界,此道佛所說。

世間解說此道,能到達究竟、調伏、清淨、令輪迴生死盡、通達無量界。

[出曜經] 究竟道清淨,以盡生死本,辯才無數界,佛說是得道。

[法集要頌經] 究竟道清淨,已盡生死源,辯才無邊界,明見宣說道,可趣服甘露。

cf. 1.雜阿含1189經

究竟生死際,調伏心清淨。於生死輪轉,悉已永消盡,知種種諸界,慧眼顯正道。

2. 別譯雜阿含102經

究竟於無邊,調伏得極淨。世間悉生死,解知一切界,為於具眼者,宣明如此道。

請記得惠賜反饋、不要石沉大海哦!

                           SF     11/04/2014 7:51 AM

=======================================

Dear SF,

謝謝!我消化之後,再回答。

附上最近完成的一篇論文跟你分享。

我的論文經常是先有問題、再有資料,最後編寫時,經常資料、素材豐富,可是不知道要下什麼結論。

2008 年我把這篇文章的<表2>,拿去請教澳洲 Queensland Univ. 退休教授 Roderick Bucknell (他在 1972 年曾在泰國清邁出家當泰國和尚六年,能讀中文),問他這一現象代表什麼意義?

   《雜阿含1002經》卷36:

「斷除五捨五, 增修於五根,

超越五和合, 比丘度流淵。」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CBETA, T02, no. 99, p. 262, c21-27)

《雜阿含1312經》卷49:「

「斷五捨於五, 五法上增修,

超五種積聚, 名比丘度流。」

時,彼陀摩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CBETA, T02, no. 99, p. 360, c26-29)

《別譯雜阿含140經》卷8:「

「能斷於五蓋, 棄捨於五欲,

增上修五根, 成就五分法,

能渡駛流水, 得名為比丘。」

天讚偈言:

「往昔已曾見, 婆羅門涅槃,

嫌怖久棄捨, 能度世間愛。」

爾時,此天聞佛所說,歡喜而去。」(CBETA, T02, no. 100, p. 427, c19-25)。

《別譯雜阿含311經》卷15:

「除五欲受陰, 棄捨於五蓋,

增進修五根, 成就五分身,

如是之比丘, 超渡生死海。」

爾時,多羅健陀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頂禮,還于天宮。」(CBETA, T02, no. 100, p. 479, a23-27)。

======================

此四部經典的偈頌,對應於 SN 1.1.5 與巴利《法句經》370 頌

《法句經》卷2〈34 沙門品〉:

「捨五斷五, 思惟五根,

能分別五, 乃渡河淵。」(CBETA, T04, no. 210, p. 572, a15-16)。

此一偈頌在 Gandhari Dhammapada 有對應偈頌,但是梵文 Udanavarga, 漢譯《出曜經》與《法集要頌經》都沒有對應經典。

在往下看之前,請你拿出筆與紙,寫下你看到的漢譯四經(《雜阿含1002經》《雜阿含1312經》《別譯雜阿含140經》《別譯雜阿含311經》)有什麼特點、或特別怪異之處,寫完之後再往下看。

=================

一般讀者(透過將近二十年雜阿含讀書會,我跟許多學員對談所得的印象)對《相應部》〈有偈品 Sagatha vagga〉(相當於漢譯《雜阿含經》〈八眾誦〉)的印象是,一口氣可以讀上七、八部經,讀完後卻說不上來,這些偈頌有什麼教導,或者這樣的教導跟佛教有什麼瓜葛。

==============

好了,接下去我要說我的觀察了:

1. 為何同一偈頌要重複翻譯兩次?(SN 只有一次,其實,事後發現,有一些 SN 的偈頌,也是在〈有偈品 Sagatha vagga〉出現兩次)

2. 為何重複了兩次,有一部是多了下一首偈頌,另一部則否: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

2011年「IABS 年會」在台灣法鼓山舉行,我去擔任服務義工, Rod Bucknell 告訴我,應該可以依此線索解謎。

他發現,巴利〈有偈品 Sagatha vagga〉的偈頌,在〈1 Devata samyutta〉裡頭的 Deva 沒有名字,而在〈2 Devaputta samyutta〉裡頭的 Deva 有名字。

回頭一看,果然,有「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偈頌的經典,天子沒有名字。

沒有「讚佛偈」的經典裡頭,天子有名字。

=============

整個解答像是閱讀 Sherlock Holmes 或 Agatha Christie 的偵探小說一樣,最後解開謎題:喔,原來如此。

藉此答案,去鑿壁偷光,偷偷窺覷古代佛教經典傳誦、結集的一些狀況。

                              掃葉人 11/04/2014 9:44 AM

===================================

Dear SF,

an-eka-dhātu

非一界,古代漢譯有譯作「無數界」、「無邊界」、「種種界」、「一切界」,

《法句經》作「非一情」,我猜測這是指「非僅一界」、「種種界」。

譯作「無量界」,我比較不贊同。

記得當初翻譯時,有編審要我考慮將 abhisamaya 譯作「正性離生」,我拒絕了。

我的原則是翻譯「原始佛教的經典」時用初期譯詞,而盡量避免用「阿毘曇磨」或「大乘佛教」的譯詞,

所以,atyantaniṣṭhāya damāya śuddhaye

譯作「究竟於無邊,調伏得極淨」(《別譯雜阿含102經》),「究竟生死際,調伏心清淨,(《雜阿含1189經》),

對於是否譯作「(實相的)窮盡」,我有疑問。

《中論》卷3〈18 觀法品〉:

「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CBETA, T30, no. 1564, p. 24, a1-5)

[1]諸法實相 Dharmatā. 我不曉得其他般若經典的「實相」,是否使用同一字。

回到這首偈頌來,這是一首非常標準的《法句經》、《出曜經》、《法集要頌經》、梵文《法句經》都有的偈頌,卻不存在於犍陀羅《法句經》與巴利《法句經》。

從漢譯讀不出「為了」的詞意(Dative 意為「為了」?)

還有,似乎「清淨 suddhaye, suddhi」會被譯作「滅」?

                掃葉人 12/04/2014 4:20 P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