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法友飛鴻 183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Dear Yifertw,

《大智度論》提到「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四念處,這和觀「身、受、心、法」的四念處有何不同?兩者如何調和?

       法友 2015.12.20  AM 11:37
=============
親愛的法友:

 根據我的理解,《大智度論》並未提到「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四念處,《大智度論》提到的是:「觀四法四種: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四法雖各有四種,身應多觀不淨,受多觀苦,心多觀無常,法多觀無我。」(CBETA, T25, no. 1509, p. 198, c11-14)。
這是指「修法念處」有四四、十六種修法,即使如此,這也和「阿含、尼柯耶」的教導不同,仍然是以「依經」為要緊。

       Yifertw

佛教術語(14):「緣覺」、「獨覺」


============
從「字源學 etymology」來看,此字是「 pacceka-buddha」,很多經文顯示 pacceka 是指 individual, separate,所以古代漢譯為「各佛」、「緣一覺」、「獨
其實,從文獻學的立場來講,沒有一種佛教的「教法」是「緣覺乘」。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佛教文獻上不曾稱釋迦牟尼之後的任何一個人是「緣覺」,「 pacceka-buddha 緣覺通常是用來稱在釋迦牟尼之前的修行成就者。也就是說,佛教文獻雖然提到三乘中的「緣覺乘」,但是從未指出佛陀教法當中,那一些是「緣覺乘」的修法,也沒有記載某一位佛教弟子是去修「緣覺乘」
至於「依十二因緣法修行,頓斷見思二惑」,這是共聲聞乘與菩薩乘,而且經文中明確提到「見緣起法,即見佛」
如果仔細檢驗《佛光大辭典》與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的相關詞條,有四點必須考量:
1. 「緣覺」、「獨覺」只是同一字的不同譯詞,勉強作區分,不見於原典的「字」。
2. 《大智度論》並未言觀十二因緣得道,巴利文獻得「 pacceka-buddha 緣覺道」的國王為思惟五陰。《大智度論》卷18〈1 序品〉:「如是等因緣,先世福德、願行、果報,今世見少因緣,成辟支佛道」(CBETA, T25, no. 1509, p. 191, b3-4)「獨覺者,是人今世成道,自覺不從他聞,是名獨覺、辟支迦佛。」(CBETA, T25, no. 1509, p. 191, b5-7)
3. 《佛光大辭典》與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的詞條所引文獻,不及正經,即使引《論》,也僅止於屬於大乘系統的《大智度論》
4. 佛陀當代及以後弟子,無人修「緣覺乘」,實際上,經律所載,世尊也從未指出何者是「緣覺教」,而要弟子去修「緣覺教法」
===========
緣覺:術語)梵語Pratyekabuddha,舊稱辟支佛。又曰辟支迦羅。新稱缽剌翳伽
佛陀。舊譯曰「緣覺」。新譯曰「獨覺」。
「緣覺」者:一,觀十二因緣之理而斷惑證理,一,因飛花落葉之外緣而自覺悟無常,斷惑證理。
覺」者,彼於無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觀十二因緣,或觀飛花落葉,而獨自覺悟也。
《大乘義章》十七末曰:「言緣覺者,外國正音,名辟支佛,此翻辟支。名曰因緣,佛名為覺。緣覺名義,解有兩種:一約所觀法門以釋。緣者是其十二緣法,始從無明,乃至老死。觀斯悟解,從緣得覺,故號緣覺。二就得道因緣以釋。如辟支佛得道因緣經中廣說,如拂迦沙見風動樹,而得悟道。如是等皆藉現事緣,而得覺悟,曰緣覺。」
《瑜伽倫記》八上曰:「獨覺地,若依梵語,名缽刺翳迦陀。舊云辟支,訛也。此云獨覺。初發心時,亦值佛世,聞法思惟。後得道身出無佛世,性樂寂靜,不欲雜居,修加行滿,無師友教,自然獨悟,永出世間,中行中果,故名獨覺。或觀待緣,而悟聖果,亦名緣覺。」
《玄贊》五曰:「樂獨善寂者,是獨覺義。出無佛世,得能證道,獨自善證寂滅理故。又以此慧,深知諸法因緣者,是緣覺義。故瑜伽云:或觀待緣而證聖果,故名緣覺。觀十二緣起而證果故。」然天台一家區分此二者,出於佛世,觀十二因緣而得悟者,為緣覺。出於無佛世,觀飛花落葉之外緣而成道者,為獨覺。
《四教儀》三曰:「辟支迦羅,是天竺之言,此土翻為緣覺。此人宿世福德,神根勝利,學十二因緣以悟道也。」
《大智度論》云:「緣覺有二種:一獨覺,二因緣覺。一明獨覺辟支迦羅者。若佛不出世,佛法已滅。是人先世因緣,能獨出智慧,不從他聞,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獨覺。(中略)二明『因緣覺』者。因聞十二因緣覺悟,成辟支佛也。」
《輔行》九之三曰:「《大論》二十一云:迦羅此翻因緣覺,亦云獨覺。出值佛世,聞因緣法,名為緣覺。出無佛世,自然得悟,名為獨覺。」
《文句》四上曰:「《釋論》云:「緣覺、獨覺,獨覺出無佛世,緣覺願出佛世。」
《天台四教儀集註(選錄「集註」本文)》卷7:「『辟支迦羅』名,通二種。若『畢勒支底迦局』在獨覺,此皆梵音賖切故也。『緣覺』者,觀內因緣,稟佛教法;『獨覺』者,觀外因緣,無師自悟。」
《文句》四(七)引《大論》云:『獨覺者,出無佛世;緣覺者,願生佛世。』」(CBETA, P189, no. 1629, p. 167, a8-b2)

獨覺:術語)又曰緣覺。即辟支。常樂寂靜,獨自修行,修行功成,於無佛之世,自己覺悟而離生死者,謂之獨覺。此有「麟角喻」、「部行」二種,獨身無伴侶,如麟一角,為前者。有伴侶而同一獨悟,為「部行」。出於無佛世,不藉佛之教法,則一也。是不依佛之聲教,故勝於聲聞,自脫生死而止,不能兼濟他,故不及佛。即大中小三乘之中乘也。
《俱舍論》十二曰:「言獨覺者,謂現身中離稟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調不調他故。」又曰:「諸獨覺有二種殊:一者部行,二者麟角喻。部行獨覺先是聲聞,得勝果時轉為獨勝。(中略)由本事中說,一山處總有五百苦行外仙,有一獼猴曾與獨覺相近而住,見彼威儀,展轉遊行至外仙,現先所見獨覺威儀,諸仙睹之咸生敬慕,須臾皆證獨覺菩提。(中略)麟角喻者,謂必獨居。」見緣覺條。 
===========
《大智度論》卷18〈1 序品〉:「復次,辟支佛有二種:一名獨覺,二名因緣覺。
因緣覺如上說。

獨覺者,是人今世成道,自覺不從他聞,是名獨覺、辟支迦佛。」(CBETA, T25, no. 1509, p. 191, b5-7)
================
《佛光大辭典》:
緣覺
釋文: 梵語 pratyeka-buddha,巴利語 pacceka-buddha。音譯缽剌醫迦佛陀、畢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獨覺、緣一覺、因緣覺。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獨自悟道之修行者。即於現在身中,不稟佛教,無師獨悟,性樂寂靜而不事說法教化之聖者。聲聞與緣覺,稱為二乘;若共菩薩,則為三乘。  獨覺之種類,依大毘婆沙、俱舍、瑜伽師地諸論,有部行獨覺、麟角喻獨覺二種。依俱舍論卷十二載,部行獨覺指聲聞時已證不還果,而欲達阿羅漢果時,離佛自修自悟者;麟角喻獨覺指獨居修行一百大劫,而積足善根功德之覺者。關於部行獨覺,有一說認為原即指須陀洹等之聲聞;另一說則謂彼等先為異生,曾修聲聞之順決擇分,後自證道,由是而得獨勝之名,此係基於本事經中苦行外仙傚仿獼猴之威儀而獨證之說,即闡明部行獨覺乃異生凡夫之意。此中,部行獨覺之得名,係由其在聲聞修行之際,多居僧團中生活;麟角喻獨覺則係獨自於山間、林下修行,不結伴侶,故以麟角為喻。  另依大智度論卷十八之意,辟支佛有二類:(一)獨覺辟支佛,亦有二種:(1)小辟支迦佛,本是「學人」(即指「有學」,係相對於「無學」而言),在受生七次須陀洹之後來生於人間,而於無佛之世自證成道。(2)大辟支迦佛,即於百劫中增長福慧,而得三十一相、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之聖者。蓋前者即相當於部行獨覺中之得果聲聞,後者相當於麟角喻獨覺。(二)因緣覺辟支佛,係由先世福德願行之果報,而不必從他人聞法即能自出智慧,藉飛花落葉等之小因緣而覺悟,相當於部行獨覺中之異生凡夫。  又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四明揭三種獨覺之道,其第一種即相當於今所說之大辟支迦佛,第二種相當於因緣覺,第三種相當於小辟支迦佛。四教義卷三引用大智度論之文,謂猶如獨覺有大小二種,因緣覺亦有大小二種,其說恐非允當。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四亦舉出緣覺有三種之別:(一)緣覺緣覺,此與「因果俱」相同。(二)聲聞之緣覺,其中「因」係指聲聞,「果」成緣覺。(三)菩薩之緣覺,其中「因」係指菩薩,「果」成緣覺。  大乘義章卷十七對聲聞、緣覺有四句分別:(一)是聲聞而非緣覺,即聲聞人。(二)是緣覺而非聲聞,即麟角喻人。(三)是聲聞亦是緣覺,即為部行。(四)是緣覺亦是聲聞,即因緣覺。又聲聞、緣覺相較,則有五同六異之說,五同即:(一)見理同,同見生空之理。(二)斷障同,同斷四住之煩惱。(三)修行同,同修三十七道品法。(四)得果同,同得盡智、無生智果。(五)證滅同,同證有餘、無餘涅槃。六異指:(一)根異,聲聞為鈍根,緣覺為利根。(二)所依異,聲聞依師,緣覺不依師。(三)藉緣異,聲聞藉教法為緣而得悟道,緣覺藉事相之現緣而悟道。(四)所觀異,聲聞觀察四真諦法,緣覺觀察十二因緣法。(五)向果異,聲聞人中四向四果,緣覺人中一向一果。(六)通用異,聲聞之人二千國土為通境界,緣覺之人三千國土為通境界。  緣覺若與菩薩相較,則有一同十異,一同即入於聖位而永不退轉,十異即:(一)因異,緣覺之宿善狹小,菩薩廣大。(二)根異,緣覺為鈍根,菩薩為利根。(三)心異,緣覺畏苦,菩薩不畏。(四)所解異,緣覺觀十二因緣而悟解生空之理,菩薩觀一切法而解二空。(五)起行異,緣覺修自利行,菩薩修自他二利行。(六)斷障異,緣覺斷煩惱障,菩薩能斷煩惱、所知二障。(七)得果異,緣覺得小涅槃,菩薩得大涅槃。(八)起化異,緣覺僅現神通而不說法,菩薩能現神通,亦能宣說。(九)通用異,緣覺同於聲聞僅一心一作,不能眾心眾作,而諸佛菩薩能於一時化現十方世界之一切色相、五趣之身等而施化用。(十)體義異,緣覺所有之身智功德悉皆無常、苦、無我、不淨,菩薩之涅槃則常、樂、我、淨。以上之比較係大乘家之說,小乘家則認為不論聲聞、緣覺、菩薩等,最後均歸於「灰身滅智」之狀態。  緣覺人唯有自利行,而無利他心,故不起大悲心救度眾生,遂難登佛果位。此即緣覺之捨悲障。若自聲聞而言,則緣覺為利根;若自菩薩而言,則緣覺為鈍根。故舊華嚴經卷六等,相對於聲聞之稱為小乘,菩薩之稱為大乘,遂將緣覺稱為中乘;另於大品十地之中,稱緣覺為「支佛地」,置之於「已辨地」之上,「菩薩地」之下。亦即通教十地中之第八地。以支佛地而言,本身便有十地之分類。〔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二、賢愚經卷五、大毘婆沙論卷七、卷一八○、大智度論卷十九、卷二十八、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二、辟支佛因緣論卷一、出三藏記集卷一、瑜伽論略纂卷九、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三、慧苑音義卷上、玄應音義卷三、翻譯名義集卷二〕 p6132
==============
mormolyca 提到...
被譯作緣覺是否是當時的寫本拼音接近pratyaya,因而誤譯呢?
2016年1月4日 下午12:08
 
Blogger Ken Yifertw 提到...

無著比丘提到 Pacceka-buddha 有因外緣而悟的情況,類似禪宗因瓦塊擊木聲而悟、見墜花而悟的情況,所以有可能是「意譯詞」。請參考無著比丘論文:
https://www.academia.edu/14932515/Paccekabuddhas_in_the_Isigili-sutta_and_its_Ekottarika-%C4%81gama_Parallel
2016年1月4日 下午12:46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法友飛鴻 182 --- 論學


親愛的法友晚安:

  高老師是我的老師,雖然他不一定記得我。我曾經繳了「佛教文獻學」的學費,老老實實在台北市法光課堂上聽他講了三次課。後來我時間安排不過來,就中途放棄了。
  你提到的議題,我們理工科的處理方式不一樣,我們就一個現象提出一個假說,並且解釋這一現象。等到有人出來指出:「現象描述不正確」、「假說不成立」、「解釋不周延」,眾人就分別將錯誤的地方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直到正確為止。
  所以,擔心的是:「發表一個很多人講過的題目,即使是絕對正確也沒什麼功用。(像高中課本)」。不擔心的是:「發表一個新的議題、引起許多人注目、辯駁的議題,即使立論大多是錯誤也沒關係。」
  我找不到原文,所以先概括陳述:「華生與克拉克發現 DNA 雙螺旋的結構而得到諾貝爾獎,克拉克後來跨行去作生物研究。當代頂尖研究學者對克拉克的經典之作的評論是:他書中創新的地方非常奇妙,因此而開創許多學科,可是這些地方後來都證實『他當初的主張都錯了』。書中他正確的地方,卻平淡無奇,無關緊要。」
  如我所陳述過的,我倒是希望有人就這篇文章錯誤的地方提出嚴厲的評論,而且能擊中要點。
  七年前,那體慧 Jan Nattier 提出「竺佛念翻譯的佛經作假,他是偽造譯經的人嗎?」我認為竺佛念是個可敬的翻譯大師,他不可能作偽,因此兩三個人糾結起來想反駁這篇文章,結果文章寫了一半,才發現,明明知道那體慧 Jan Nattier 的主章謬誤,但是真的要落筆寫正式論文,讓兩軍展開,上馬對陣,發現自己能擊敗對方的武器也不夠充分。
  以上就當作筆談吧...
  真可惜,你應該在 2016.1.15 選前之夜,感受台灣人總統大選時,最後一場造勢活動的瘋狂,看電視絕對和親臨現場不同。

        Yifertw 敬上
==========
1. 王汎森《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一文給我的教導是「不奢求經典之作」、「應集中關注少數議題」。
   我的寫作主要有幾樣考量:
   A. 期望審稿老師給我針砭、藥方,讓我方法恰當、立論正確。
   B. 希望有補聖教,對一些微細的、我能力處理得了的議題,給出一些對初學佛者有幫助的意見。
   C. 閱讀刺激我書寫,書寫引導我閱讀。
   D. 以前曾向學界先進請教議題,但是沒有人願意回答一位無聊居士的膚淺問題。隨著發表論文逐漸增多,我提的問題漸漸有人理睬,我提的反對意見,也逐漸有人願意思慮,而不是一笑置之。

 所以,我希望書寫論文能言之有物,也希望不去談我不懂的事,不去關注我「關注主題」之外的議題。(因為我已經 65 歲了,離老人痴呆的日期不遠,手上能豪邁揮霍的日子也剩下不多了。)

2. 我以早起寫字當作我的早課;不管寫多寫少,養成每天書寫論文的習慣。我通常是邊讀邊寫。先不管〈前言〉與〈結論〉,先寫題材。曾有一次累積了相當多的同一議題的材料,才請教無著法師與 Marcus Bingenheimer 結論要怎麼寫才好。(大部分的論文,是我某個形式的讀書筆記、讀書報告)。

3. 我需要跟人對談。我希望聽新的見解(不一定要正確),我需要講出我的想法(在講與寫的過程,我才能組織與判斷我自己的想法),我更需要別人批判我的主張、褒貶我的證據、方法與論點。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陳菊:【獄中遺書】


【獄中遺書】   陳菊
一、願所有受苦、被束縛、被壓迫的人早日得到解放,願我深愛的故鄉──台灣的人民早日享有真正的公平、平等、自由、民主的生活。祈法律能象徵代表正義,而非只是統治的工具,形同具文愚弄人民。

二、聖經上記載保羅在獄中致書提摩太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人子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也沒有為自己辯解,雖然我受盡了悔辱、欺凌,但我心無恨亦無所懼,我深信一切的是非、功過、歷史自有公正的論斷。

三、監獄是人類的恥辱,政治監獄尤其殘酷,惟可恥的並不是受囚禁的人,我至死堅信,鼓勵人民爭取維護自己的權利,是行使人類良心的行為,絕不是暴力。

四、我感謝並懷念所有愛我的朋友,不管此刻你們在台灣亦或在海外,請你們持續民主的香火,請你們永遠記取故鄉蒼生苦難的呼喚,不必為我悲傷,卅年來我不是第一個犧牲者,但希望最後一個。而念及義雄兄的滅門慘劇,我再大的痛楚都微不足道。

五、我向我最好的日本友人──三宅女士致敬,你為臺灣的人權奔走呼籲十年如一日;我所隸屬的東亞人權協會主席──司馬晉教授、好友林邁爾(Lynn Miles)以及為台灣政治犯默默努力的許多無名英雄,我向你們致最深摯的致意。

六、與我共唱《黃昏的故鄉》的友人,請你們不必因大逮捕而難過、懊惱,我最後緊握你們的手,凝視你們因故鄉而滄桑的臉,也包含我一切的了解、諒解和期待,希望我們能活在台灣人的心中。

七、我向史明老伯致意,三宅女士深知我對你的敬重,我已盡心盡力,期盼沒有讓你失望。

八、多年來與我共迎風暴和苦難的戰友,我知不管我的處境有多惡劣,你們永遠對我有信心,而我從早歲投入運動,從關心政治犯演變到最後亦得受唯一死刑審判的政治犯,這是必然的歷程,謹請司馬、慶黎、秋菫看顧我年老的父母,千萬不要讓他們陷於那麼孤苦和無助。

九、最後,我向父母手足致歉,進弟、雄弟得堅強,若我死於獄中,請葬我於老家三星的山上。人生有許多遺憾,有志未酬是其一,惟我能勘破,若有墓碑文字請司馬文武親撰。

陳菊于獄中親筆(一九八零年元月在調查局偵訊中被迫撰寫,一九八零年四月二十六日再稿,交予高瑞錚律師帶出監獄。)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未足以語人生


1. 英國思想家卡萊爾說﹕未長夜哭泣者,未足以語人生。日本文學批評家鶴見祐輔在他著寫的《拜倫傳》序言中引述了這句話。
2. 未曾在霧霾爆表的冬夜擠過北京晚高峰地鐵者,未足以語人生。「《豆瓣》人語」
3. 未曾在「 228 手牽手護台灣」感受一個國家的誕生者,未足以語人生。
4. 未曾在「2012 蔡英文敗選之夜」淚眼看著蔡英文發表敗選致詞者,未足以語人生。
5. 未曾在「太陽花運動」或攻入立法院、行政院,或守護會場者,未足以語人生。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無患子與草莓


草莓,台語稱「莿波 tshi3-pho1」。
前幾天到有機蔬菜店,他們在賣「祖母用的香皂--無患子香皂」,一時興起,問店主人「無患子台語怎麼講?」結果店主人一臉尷尬,回答不知道。
回家一查,台語稱作「無 bu5 患 huan7 子 tsi2」,又稱「黃目子 ng5-bak-tsi2」,主要是果實像一顆黃色的眼珠,這個果實也叫「菩提子」。
「無患子」跟佛經有些淵源,因為,相傳佛陀弟子阿那律在過去生曾經遇到一位「緣覺、辟支佛」,名字就叫做「無患 ariṭṭha (無患子樹) 」。
《經律異相》卷13:「乞食難得,有辟支佛名披栗吒」(CBETA, T53, no. 2121, p. 68, b3-4)
《中阿含經》卷13〈1 王相應品〉:「有一辟支佛,名曰無患」(CBETA, T01, no. 26, p. 508, c26)。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無患子
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樹
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樹
科學分類
域:真核域 Eukarya
界:植物界 Plantae
亞界:有胚植物亞界Embryophyta
(未分級)維管植物 Tracheophyta
總門:種子植物總門Spermatophyta
門: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未分級)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未分級)核心真雙子葉植物 Core Eudicots
目:無患子目 Sapindales
科:無患子科 Sapindaceae
屬:無患子屬 Sapindus
L.
見本文
無患子學名Sapindus),古時又稱「[1],又有噤婁肥珠子油珠子鬼見愁等別稱[2]本草綱目稱為木患子香港的舊式藥材舖習慣稱為木眼仔四川油患子海南島苦患樹台灣又名黃目子,亦被稱為油羅樹洗手果肥皂果樹[3]。無患子與荔枝龍眼同屬無患子科[4]學名Sapindus是saponis indicus的縮寫,意思是「印度的肥皂」,因為它那厚肉質狀的果皮含有皂素,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泡沫,可用於清洗,是古代的主要清潔劑之一。約有13,分布於亞洲美洲大洋洲中國產於長江流域以南徑約1.5cm,果實成熟後會由綠色轉為半透明的棕色,並且果皮會皺縮[9]
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的果實
美洲的無患子 Sapindus saponaria
美洲的無患子(Sapindus saponaria)泡水數日壓碎製成的肥皂水,但這不是通常使用的方法。

將「餐」翻譯成「偷」


《南海寄歸內法傳》卷4:「意者出家之人局乎律藏,戒中無犯方得通經,於戒有違未見其可。縱使香臺草茂,豈損一莖;曠野獨飢,寧飡半粒。然眾生喜見,斯乃俗流燒臂供養,誠其宜矣。」(CBETA, T54, no. 2125, p. 231, b5-8)

以下引自《豆瓣網》: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32704/discussion/52224580/

讀《豆瓣網》,有人問:「曠野獨飢,寧飡半粒」,既然飢餓,都只有一粒米了,怎會只肯吃半粒?這算哪一條戒律?例如高楠順次郎的翻譯是:

As priests, they should not even destroy one stalk of grass, 

though the temple be covered with it. 

They should not steal even a grain of rice, 

though they be starving in a lonely field. 

如他的英譯,「寧飡半粒」變成「不偷半粒」了。

慈憫心 

  發表於: Sat.03/02, 2013 08:16 pm
 
  爲什麽刻意吃半粒呢?不能理解。戒律要求只吃半粒?

  寧餐半粒是連半粒都不吃的意思

  這應該是戒律規定,出家人不能自手料理食物,要靠居士炊熟好供養(乞食),

因為是單獨一人,沒有人可以幫他處理食物並授與之,所以寧願不吃。

不過,這樣的情形,未必在中土適用,每個地方修行人的風俗不同。
 
   縱使香臺草茂,豈損一莖; 

    曠野獨飢,寧飡半粒。

  「寧飡半粒?」後面用「問號?」就會比較清楚了!

  寧=豈。

  縱然雜草茂盛,但是戒律不能破鬼神村,哪裡會折損一莖草?

  縱然獨飢難耐,但是戒律不能自手取食,哪裡會自取半粒米呢?
 

天主教宗列 15 宗罪


佛教界也該反省是否有類似罪過?
============
以下引自《蘋果電子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1224/529697/
香港《蘋果》報導,方濟各指教廷一如普通人,面對患病、體弱等問題,削弱教廷侍奉上帝的能力。列出教廷患上過度勤奮、協調不力、自誇、靈性腦退化等15種「疾病」,呼籲教廷善用聖誕節假日,治療教廷管理上的問題。焦元溥說,看了新聞報導後,他覺得「我不是教徒,但我覺得我也被罵了,而我感謝教宗罵我,我會反省。」、「上帝大概是為了證明自己存在,所以才派這樣的人來當教宗的。希望大家能夠珍惜呀!」
 
15宗罪:
1 自以為不朽、不可或缺及有「免疫力」:變得不會自我批評和改進,與民情脫節,以為較普通人更優越
 
2 過度勤勞:沉浸在工作之中,忘記上帝教誨休息的重要,導致精神焦慮及激動
 
3 靈性及精神變得僵化:喪失內心的寧靜、活潑及氣魄,只會埋首工作,變成工作機器而非上帝的子民
 
4 過度規劃及功能主義:以為通過規劃所有東西,事情就一定會取得進展
 
5 協調不力:欠缺團隊精神,令教廷失去和諧的功能
 
6 「靈性腦退化」:忘記救贖的歷史、自己認識上帝的歷程等
 
7 爭名逐利:只在意職級和地位,計較身上教袍的顏色、徽章及所獲的榮譽
 
8 生活上的精神分裂症:一些神職人員只懂在口邊教導信眾,生活卻迴避現實,像過着雙重生活
 
9 數落別人、發牢騷及說是非:沒有勇氣在當事人面前說話,只懂在人背後說三道四
 
10 神化領袖:對上級阿謏奉承,希望可換來好處,而不是待奉神
 
11 對其他人冷漠:只顧自己,令人際開係失去真誠及溫暖
 
12 哭喪臉:為了表現得認真,經常掛上副嚴肅表情,對人態度嚴厲,特別是一些弱勢群體
 
13 囤積物資:大量累積物資,並非出於自身所需,而是想獲得安全感,以填補內心的空虛
 
14 封閉圈子:身處個別團體時,感覺較隸屬於上帝更強大
 
15 好出風頭及追逐世俗利益:部分神職人員利用在教廷的權力,獲得更多世俗的利益及權力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彰化 1906》札記


(圖片引自部落格:《神社殘跡》)
HC 深知版主是彰化人,熱愛彰化文史、地理、民俗典故,特地送了一本《彰化 1906》給我。
原作者是 Aoi Akihito 青井哲人 2006 年的著作。
譯者是張亭菲,譯於 2013年,由「大家」出版社出版。
全書有蠻多篇幅在介紹金子常光於1935年繪畫的「彰化大觀圖」,還提到「台灣鐵道旅行案內」這份旅遊介紹宣傳品。
書中還附有很多珍貴的照片,有些是我還來得及看到,有些是我從未見過的景觀。
我沒見過的,例如彰化城門,彰化神社(現在的八卦亭、詩人步道)。
我見過而現已消失的,如卦山溫泉、八卦山下公園(現存縣議會所在地,毀了有歷史價值的公眾休閒場所,去蓋一個可以蓋在任何地方的縣議會,當時的縣長真是愚蠢、短視)。
書中 13頁提到:「由同書所刊載 1930年(昭和五年)當時的統計看,彰化的人口有23,207人,以當時用語來說,人口組成分成:本島人 91%,內地人6%,外國人3%」。
24頁提到「元清觀」,在彰化市隨便在路上找男女老少問他:「元清觀」在哪裡?一萬人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人會回答:「不知道」,「元清觀」就是「天公壇」。
在國民黨接收台灣之後,那個古蹟被軍方借住而長年佔據,我們一年只有「天公生」進廟拜拜(農曆正月初九),平常不肯踏進此處。等長大懂事了,要去瞻仰古蹟,卻已被拆除改建了。類似的地點還有「曇花堂」。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修改文稿


我部落格的 Window Lives 已經掛了將近兩星期,在其他地方寫貼文,照片、字體、顏色都不能隨心所欲,請讀者暫時委屈一下。
上星期,把修整好的的文稿列印出來,進行最後的校讀。
我發現不管是別人的文章,或是自己的文稿,光只是在筆電螢幕上讀,常會抓不住要點,感覺不到謬誤。所以,養成習慣,送審之前一定列印出來,要自己老實誠懇地逐字閱讀過去。
一般來說,從起草開始到定稿為止,大部分段落總是讀過二、三十遍,校讀(proof reading)時會有「彈性疲乏」,對反覆讀來的句子厭倦、逃避。但是每次讀下來,總會改正五、六處,甚至多到三、四十處。
兩天前,校讀、訂正完畢,正式發稿送審。今天一早心血來潮,再次打開檔案逐字閱讀,居然發現三處重大失誤,兩處可改、可不改的小錯。對於已經送審的稿件,真是懊惱不已。
前輩學者,頗有人「自悔少作」,有時勸人寫定的稿「不妨」等四五十歲改訂再發表。這不是好主意,這跟在紙上操作股票一樣,不會有買不進、賣不掉、賠個精光等「椎心刺股」的慘痛經驗。把「稿子擺在抽屜裡」,類似在報章雜誌看尼加瓜拉瀑布照片一樣,跟真的投稿送審,遭遇審稿老師「誠懇仔細地跟你商量」相比,這種大江大海、波濤洶湧的切身經驗,可以刺激化學的、物理的、精神的、靈性的成長(或毀滅)。
近代學者退而求其次,建議寫好的稿先擱置半年,這半年改改讀讀,確定自己不會後悔之後,再投稿出去,這或許是一個好主意。
=============
Vic 提到...
慎重對待自己的文字是可敬的。但也要適時放下,否則沒完沒了。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台語討論 5:歸路、一路、沿路




匿名 提到...
我想請問台語有“動詞+規路”的用法嗎?用來表示整個過程都是那個動作,例如“睏規路”(睡整路),“哭規路”(哭整路,“食規路(吃整路)”。
另外想請問台語的“一路”和“沿路”用法的差別是什麼呢?
謝謝
2015年12月20日 下午4:12
====================
台語有「歸 kui1 全部、整個」的意思。比如「歸碗攏捧去 kui1-uann2-lon2-phang5-khi3」,「整桌(的客人)都吃素 kui1-to3-lon2-tsia7-tshai3」。前面配上動詞,是常用的句子,應該不足為奇
有時候「一路」和「沿路」意思一樣,但是也有些許差別。
如果說一個人搭車,整個旅程都吃蛋糕吃個不停,就說「伊一路吃蛋糕,沒停 i1-tsit-loo7-tsia3-ke1-lon7-ko1, bo5-thenn5」,這時不能說「沿路」。沿路,必須是說「伊沿路一直買零食,沒停 i1-en5-loo7-it-tik-be2-si3-siu7, bo5-thenn5」。
也就是說,沿路有沿著行程、沿著街道的意思,多少有跟「街道」、「停靠的車站、港口、機場」接觸的意思。「一路」,指整個路途、行程,不一定要下車、下馬、下船、下轎、下飛機。
如果說「她從美國飛回台灣,一路睡個不停」,改講成「她從美國飛回台灣,沿路睡個不停」就不通。

如果說「她從美國飛回台灣,一路吃個不停」,改講成「她從美國飛回台灣,沿路吃個不停」就不通。
  Yifertw          2015年12月21日 下午5:49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瞻彼」:史料觀與學者之分流


以下引自《豆瓣網》「瞻彼」的日記:http://www.douban.com/note/333306793/瞻彼 2014-03-01 11:40:10

(一)
談到重視文獻資料,在實際研究工作中存在兩種不同路數。
一派特别強調尋找從未被人利用過的資料,尤其是地下、地上新發現的史料。論者往往引據陳寅恪先生「預流」的話,甚者且謂學術之每一新進展,必定要仰賴於新材料之出土。
另一派則是強調讀傳世基本文獻,當代著名代表性學者如顧頡剛、余嘉錫等均是如此。據先師史念海先生講,當年顧頡剛先生向他傳授的讀書門徑,就是以讀常見基本史料為正途,要把從人所共知的基本文獻中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作為治學的基本功夫,顧頡剛先生稱此為「化腐朽為神奇」。
(二)
童先生分學者為三等,以常見之史料得出不尋常之觀點,如顧頡剛、呂誠之先生,才是第一流的。用不常見的史料得出不尋常結論者,便是二流。搞小考證,便是三流。
(三)
柳詒徵曾批判顧頡剛謂「今之學者欲從文字研究古史,盍先讀熟許書,潛心於清儒著述,然後再議疑古乎?」譏諷顧頡剛不讀《說文解字》而考上古史。可見那時,民國儒已打破清儒的文字音韻學的學術入路了。嘲諷的是,顧君遺風下,如今「新史學」者已毋需讀正史,只用搜括些文書、契約便可以了。倘若如今顧君尚在,估計也會反問現在的學者「今之學者欲研究古史,盍先讀熟《書目答問》、《匯刻書目》、《四庫提要》,潛心於經史著述,然後再議古史乎?」

所以,若按童先生三流學者來圈,我們如今,究竟是個幾流學者呢?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台灣人

5

以下引自《蘋果電子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51209/749423

2015年12月09日11:07

當台灣人在外國被錯認成中國人時,台灣人到底開不開心?日本《產經新聞》昨天一篇報導刊出不到24小時,分享數就破3千,文章標題是「被認作中國人會很懊惱,來日觀光變得靜默……爆買的背後,看見中台深溝。」完全戳破台灣旅客心情!

據《產經新聞》報導,當「爆買」一詞奪下2015年的日本流行語大獎,反映的是日本到處都能見到大肆採購的中國觀光客,同一時刻,旅日的台灣遊客卻變得沉默,同樣說中文,說話時儘量壓低音量,因為「討厭被誤認成中國人」!而當兩岸首腦於新加坡會談後,台灣民間「不想被混為一談」的情緒更強烈了。

一對60歲左右的台灣夫婦,跟團到關西10日遊,他們跟《產經新聞》說,剛到時還會說中文,但之後在觀光景點、百貨商場、旅館的大廳等地交談情形就變少了,聊天時會注意音量,周圍的人聽得到就好。「不想被當中國人,不然感覺好像會被伴手禮店的店員看輕。一注意到這一點,全團的言行風格就一致了。」這對夫妻說。

不只台灣旅行團如此,自由行的台灣人也變得低調。一對70歲的夫妻,在大阪心齋橋的咖啡店並肩坐著,耳語似地交談,音調特別輕。他們此行是來名古屋探訪留學的女兒,並順道旅遊,「我們每年都會來日本玩,今年女兒特別交代我們,說中國觀光客大增,在人前儘量不要講中文。」

《產經新聞》分析,去年訪日的外國人中,台灣人第一名佔283萬人,中國241萬人居第三;但今年1~10月的統計情形顯示,中國人倍增達428萬人,台灣人居第三位311萬人。今年兩岸首腦進行了暌違66年的會談,但其實台灣民間反應冷淡,多數人民希望維持現狀。「台灣是民主社會,總統是民選的,別把台灣和中國人混為一談,這樣對台灣的貿易、經濟是不利的。」受訪的台灣觀光客向《產經新聞》表示。

《產經新聞》最後指出,旅日的台灣人言行變化,也反應了複雜的中台關係之下台灣人民根深蒂固的感情。

(蔡碧月/綜合報導)

152

法友飛鴻 181:「三契經」

p137

Dear Yifertw:

請問「契」字在佛經中的意思。

《三契經》--《翻譯名義集》:契,猶言一節一科。--孫楷第《唐代俗講軌範與其本之體裁》

     HC 2015/12/9

===========

Dear HC,

   現存資料,不存在有任何一部佛經稱為《三契經》,也沒有任何紀錄提到有《三契經》存在過。

  倒是提到一首偈頌叫「三契經偈」,漢地出家人也知道此一「三契經偈」

《高僧傳》卷13:「帛法橋,中山人。少樂轉讀而乏聲,每以不暢為慨。於是絕粒懺悔七日七夕,稽首觀音以祈現報。同學苦諫,誓而不改。至第七日覺喉內豁然,即索水洗漱云:『吾有應矣。』於是作三契經聲徹里許,遠近驚嗟悉來觀聽。」(CBETA, T50, no. 2059, p. 413, b25-c1)。

今日已經不知道此一「三契經偈」的內容與曲調,可能是類似「開經偈」,在開始誦經之前必先唱誦的佛教偈頌。

南北朝梁簡文帝曾經歷一個規約:

《廣弘明集》卷28:「出過三契經不還。罰禮十拜三。」(CBETA, T52, no. 2103, p. 324, c16)

在參加「八關齋戒」此一儀式時,如果外出,到了唱「三契經」還未回到會場,就要罰行禮十次,跪拜三次。

至於「契經」,佛教是以「契」為貫穿而串結在一起,使其不散亂。一是串穿佛法教義,使不失散遺忘(確實印土、漢地都有教法、經義遺忘散失的情況)。另一是經頁串接收存不令失散。

《大乘四法經釋》卷1:「一素怛攬藏,此云契經。貫穿連綴所詮定學,契理契機益他故。」(CBETA, T26, no. 1535, p. 365, a5-6)「素怛攬」為「sutra」的音譯,「契經」是意譯。

《阿育王傳》卷5:「三契經偈」(CBETA, T50, no. 2042, p. 121, b5)

 我不認為孫楷第的解釋對於「三契經」或「契經」的「契」字適用。

===========

重錄「聯存」

p156

HC 貼出董橋手書的對聯:

「剛日讀經,柔日讀史:

 有酒學仙,無酒學佛。」

以「聯語寫作」來看,這副對聯觸犯了一個基本規則「上聯收仄韻、下聯收平韻」,「佛」是入聲字,「史」是去聲字,因此成為「雙仄」,不能當作合轍的對聯。

我翻閱了一下手上抄錄的聯存,陽明書院的舊聯是作:

「剛日讀經,柔日讀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p158

「茶煙乍起,鶴夢未醒,此中得少佳趣:

 高峰入雲,靜流見底,何處更染點塵。」

「得少」並未跟「更染」對仗,不過這是對聯的本色,「文人聯」以意境為主,若字字頂著去對仗,反而呆板。但是上聯連押三仄「起、醒、趣」,總是「聲病」;應作「仄、平、仄」為宜。

如果「鶴夢未醒」改作「鶴夢猶清」,不知如何?「猶清」雙平,與下聯「見底」雙仄,有一些音韻上的呼應。

台灣的聯語有一些神韻極佳者,例如:

「霜後舊存文旦柚;

 雨前新試武夷茶。」

「客至莫嫌茶味淡;

 山居那似世情濃。」

正在「對仗」與「不對仗之間」,才有山家平常人語的風味。

版主從十來歲就傾心文人楹聯,斷斷續續抄錄了一些對聯,近年來發現中國出版《西湖楹聯》一書,與我舊藏「聯存」頗有出入,但是總以為這是雕蟲小藝,不是當務之急。

其實,我確實該花些時間將舊鈔「聯存」抄錄在網路上流通;我現在尋找舊聯,都還依賴手抄本,容易遺漏,不是個有效率的方法。

版主亦偶有聯作:

「歸帆遠懸天色外;

 隔江人在雨聲中。」

忽聞冷峻磊落語;

 想見溫馨澹遠人。

「隔江人在雨聲中」語出宋朝詞人周邦彥;「想見溫馨澹遠人」出鄭板橋詩

p157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世說新語:台灣詞彙

121

1. 芭樂票:空頭支票,無法兌現的承諾。

2. 拜拜:有兩個意思:一是 bye-bye,再見、道別。二是台灣早年習俗,迎神賽會時,辦宴席請人到家吃飯,稱為拜拜。後來引申為「例行的、沒什意義的大活動」為拜拜。

3. 拜票:選舉術語。幫候選人助選稱為「拉票」,自己就是候選人,請選民投票給自己稱為「拜票」。

4. 敗家:花費很大,大量用錢。

5. 敗家子:把財產花光的子女。

6. 辦桌:台語。不是去餐廳宴客,而是請廚師到家裡或自己的場所,辦宴席請客。

7. 劈腿:同時與兩個女朋友或男朋友交往為「腳踏兩條船」,「腳踏兩條船」必導致劈腿。

8. 米麩:台語。用米磨成粉,熱炒過,加上熱開水可以隨時食用。早期通常是作為小孩斷母奶期間的主食。

9. 米粉:台語。用米磨成粉煮過作成麵條狀的食物。中國稱「米磨成粉,熱炒過」為「米粉」。

10. 麵茶:台語。類似「米麩」的作法,將麵粉加糖熱炒,加上熱開水可以隨時食用。

11. 摩鐵:Motel, 在台灣是偷情,或情侶過夜的旅館。

12. 滿臉是豆花:台語。指情況狼狽。

13. 蕃麥:台語稱「玉蜀黍」為蕃麥。

14. 泛綠:指支持台灣前途台灣自決的台灣人。

15. 泛藍:指支持國民黨主張的台灣人。

16. 瘋狗浪:台語。突然而來的大浪,常把海邊釣客捲走。

17. 地瓜:番薯、蕃薯。

18. 打臉:說謊當場被戳破、揭穿。

19. 大面神:台語。厚臉皮。

20. 堵:早期不良幫派,去目標人物必經的路上等候,然後伺機下手傷害、殺害對方。

21. 堵麥:麥是 microphone 麥克風,堵麥是在新聞人物出現的場所等候,等他出現時,眾多記者把麥克風圍住他,要對方發表言論。

22. 豆花:香港稱為「豆腐花」,非常細緻的豆腐,常撈出很薄的層層豆花,加糖水、薑汁、花生等食用。

23. 踢到鐵板:遇到堅強的對手、遇到困難、被無情地拒絕。

24. 土豆:花生。中國稱的「土豆」,台灣稱為「馬鈴薯」。

25. 「拉票」:幫候選人助選稱為「拉票」。

26. 咖:角色,腳色。

27. 轟趴:Home Party.

28. 雞同鴨講:無法溝通。

29. 擠牙膏:未能一次說明清楚,別人問一件、自己說一件,稱為「擠牙膏」,擠一下,才出一段牙膏。

30. 譙到無力:台語。「譙」在台語是「幹」的意思,此處意為「臭罵」。「譙到無力」是罵個不停。

31. 謝票:選舉術語,選舉過後,候選人(不分當選或落選)向選民「銘謝賜票」,稱為「拜票」。

32. 車輪牌:指國民黨。

33. 炒飯:近代俗語。稱「男女作愛」為「炒飯」。

34. 炒房:近代俗語。稱「大量買賣房屋」為「炒房」。

35. 炒地皮:近代俗語。稱「大量買賣土地」為「炒地皮」。

36. 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努力示好,對方不領情。

37. 死豬不怕滾水燙:情況很糟,所以不惜顏面、不顧體面地去處理。

38. 無殼蝸牛:指沒有自己的房子的人。

39. 網咖:供人上網的營業場所。

40. 用膝蓋想:台語。指事情直白、簡單明瞭,不用思考也知道真相或答案。台語稱「用腳頭窩想嘛知 ioon7-kha1-thau5-u1-siunn7-ma7-tsai1」。

41. A咖:第一流的選手,最好的角色。

42. C咖:第三流的選手,差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