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法友飛鴻 130 --- 斯人獨憔悴

393 《高麗藏》初雕本

 

親愛的法友新年好:

  在仔細核對寄來的大作之前,先將初步印象回報給你。

  首先恭喜你,你能不依倚前人思維,能獨立思考、梳爬、整理浩大的文獻,作出一些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結論,真是可喜。

  我想,你將初稿寄給我,不是希望得到泛泛的讚賞,而是希望聽聽同行的看法,所以,我的回應可能有些苦口,我的論點也不一定全對,謹提供作為你日後的參考。

  1. 參考文獻:

 從你的參考文獻看來,你並未引用任何外文論文或書籍。這在中國期刊或許是常態,但是在台灣或新加坡期刊,這肯定是一個重大缺陷。

 同時,你將 12, 13, 14, 15 四項參考文獻重複了兩次,這跟我的作法不同。

 據我所知,有一些學者是一邊閱讀,一邊編寫「參考文獻」,此一「參考文獻」其實就是讀書、見書目錄。依照作者的姓,以羅馬拼音 a, b, c, d 的順序編排,同一作者如有多篇文獻,則依年代順序編列(我的目錄是依照姓的ㄅ, ㄆ, ㄇ, ㄈ 的順序編排,你可能會較不習慣,我擺在附檔讓你參考)。

 寫作時,將此目錄貼於文後,行文時,引用到某本書、某篇論文,一方面於正文標上引文註記,一方面就在「參考文獻」作紅字或反白標誌。最後將未用到的文獻刪去,即為「完稿待校」的階段。

 我閱讀中國學者的作品常見幾個困擾:1. 引用的書、論文,太過簡略。 2. 經常見到是,正文引用了某人的說法,在「參考文獻」卻不見他的名姓,這是非常失禮的情形(因為正文已經引述了他的意見了)。

    一般而言,等文章寫好才去編此文的「參考文獻」,既耗時、又煩人,容易掛一漏萬,這是不切實際的作法。

 2. 寫這一篇論文,應先做「對應偈頌對照表」,不管別人做得多好,自己可以用他人的成果為底稿,自己再重新做一次;但是絕對不能自己不去核對,單純去引用別人(因為你的題目範圍,不容你只引用而不自己核對)。對「後譯」的偈頌與現有其他版本的關係,未做「對應偈頌對照表」,就沒有話語權(發言權)。

 目前此一議題的華語論文,光是憑篇章品名,比對少數幾首偈頌,就率爾作出結論,這當然不夠周全。

 請參考我這幾天作出來的對照表,可以看出,這是要花上一兩年的功夫,而不是一兩個月。

http://yifertwtw.blogspot.tw/2015/01/t2131.html

 我將這篇貼在豆瓣,以防你在內地見不到 blogger 網頁。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71067600/

但是,豆瓣上我不會貼表格,不好使用。

3. 這是一篇很好的題目,不過,結論應得自一字不漏的文獻核對,不應「以『部份篇章』去推想『全盤概況』」,也就是上一封電郵所提的,讓文獻核對的結果導引你作結論,而不要預設一個結論,再去核對文獻。後者會造成閱讀的盲點,讓你對一些致命的歧異「視而不見」。

我的建議是,別期望自己是「武林奇葩」,一出手寫論文就得到全面的激賞。有些論文寫好了,一改再改,改個二十幾次再發表。

4. 要找一個好讀者面對面討論此篇論文,把你的想法講出來,會幫助你整理頭緒。

祝 新年新的視野、新的成就、新的胸懷

   Yifertw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