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方廣錩教授:關於《大雲經》的通訊 (貼文 2015-02-24 20:07:31)

Guam 007

以下引自部落格《藏經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23f390102vw76.html

來信:

方老师:您好。

学问我越来越不会做了,s6916号是个长卷,内容不是昙无谶译本。不知您对此卷的定名?主人倒是大云密藏菩萨。竺佛念译本?谢谢。

多有打扰,

学生  某某某上  03/01/22//

==================

回復:

某某某:

您好!

來信收到。所提問題比較複雜,簡述如下:

《大方等無想大雲經》,又名《大方等無想經》、《大方等大雲經》、《大方等無相大雲經》、《大雲無相經》、《大雲密藏經》、《方等大雲無想經》、《大方等無相經》、《無想經》、《大雲經》、《方等大雲經》等。名稱的煩瑣複雜,說明了本經流傳形態的複雜。

就目前資料而言,本經由費長房《歷代三寶記》首次著錄,稱為姚秦竺佛念所譯。該著錄為其後的經錄所承襲。《開元錄》卷四“竺佛念譯經錄”(55/512上)這樣著錄:

大方等無相經,五卷。亦名大雲經,或四卷。與曇無讖方等大雲同本。初出。見長房錄。

其後,北涼曇無讖再次翻譯,《開元錄》卷四“曇無讖譯經錄”(55/519下)這樣著錄:

大方等大雲經,六卷。一名大方等無相大雲經,一名大雲無相經,一名大雲密藏經,或云方等大雲經。或四卷,或五卷。於內苑寺譯。第二出。見僧叡、李廓、僧祐三錄。

但到唐開元年間,智昇編纂經錄,整理藏經時,竺佛念譯本已佚,祇剩曇無讖譯本。故《開元錄》卷十一“有譯有本錄”(55/593中)這樣著錄:

大方等大雲經,六卷。亦名大方等無相經。或四卷,或五卷。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第二譯,兩譯一闕。

而將竺佛念譯本著錄在《開元錄》卷十四的“有譯無本錄”(55/629中)中:

大方等無相經,五卷。一名大方等大雲經,亦云大雲經。或四經。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第一譯。

智昇以下,歷代藏經所收為曇無讖譯本,沒有異議。但近代出了問題。

先是日本松本文三郎收到一個近代出土的寫卷,首殘尾全,尾題作“大雲無想經卷第九”。有關資料沒有說明松本文三郎的東西出自何處,《昭和法寶總目》第一卷所附日本人所藏敦煌遺書目錄中的松本文三郎項下也沒有此經。我懷疑松本此經應是出於敦煌,這當然可以再研究,首先要確認這件東西現在的下落,考察原件。該文獻後被收入《卍字續藏》,《大正藏》第十二卷又根據《卍字續藏》本收入,編為388號。

對於這個寫卷,日本的美濃晃順這樣說:

本經為近代出土,編入《卍字續藏》。由該殘卷之尾題,可知為《大雲無想經》第九卷。由於首殘,很難正確推定出譯者及經典内容。雖説《歷代三寶記》曾載竺佛念翻譯過《大雲無想經》,但所譯為四卷或五卷,故也難與本經相比定。從内容看,與曇無讖所譯《涅槃經》有關。經中梵士的名稱叫“直道”,這個名稱中國味很濃。所說的“五大身”來歷不明。又,雖名為第九卷,但僅就本經而言,序、正、流通具備,呈現獨立經典的形態。也許由於曇無讖譯《大方等無想經》又稱“大雲經初分”,從形態上看並不完備,所以有人依據上述曇無讖所翻譯的兩經僞造了本經。(《佛書解説大辭典》第七卷213頁)

也就是說,美濃晃順認爲該經與竺佛念譯本無關,是後人作為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雲經》的後續本僞造的。理由是:一、該經受《大般涅槃經》的影響,即經中有“師子吼無上梯智回復無生忍無邊神足法門陀羅尼”,而這一法門上承《大般涅槃經》中“一闡提人均能成佛”思想而來。二、“直道”,這個名稱中國味很濃。三、所說的“五大身”來歷不明。四、本經三分具足,本身是一部完整的經典。

不計松本文三郎本,不計題名為《大雲經》的伯2768號。敦煌遺書中現存的題名為“大方等無想大雲經”的殘卷,我目前已經掌握的有三號:(方按:最新統計資料,共得《大雲經》23號。其中曇無讖譯本22號,竺佛念譯本1號。)

斯3128號,首殘尾全,尾題作“大方等無想大雲經卷第二”,實際相當於曇無讖譯本卷二。

斯4217號,首尾均殘,中有品題,作“大方等無想經大雲初分寳苞健度第十五”,實際相當於曇無讖譯本卷第三。

斯6916號,首殘尾全,尾題作“大方等無想大雲經卷第九”,與《大正藏》所收松本文三郎本相同,但首部多出72行。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號均為南北朝寫本。尤其斯3128號與斯6916號,書寫形態極其相似,說它們原來是同一部經,應無大差。甚至可能是同一個人所抄。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南北朝時期,敦煌新出本曾經與曇無讖本合併為一部流通。美濃晃順的新出本可能作爲曇無讖本的後續本的推論,可以由此得到證實。

那末,該經典是否中國人僞造呢?

我以爲,“直道”是個翻譯問題,“五大身”顯然是“四大身”的筆誤。從“直道”、“五大身”兩個名詞來推斷該經是偽經未免草率。說“師子吼無上梯智回復無生忍無邊神足法門陀羅尼”上承《大般涅槃經》中“一闡提人均能成佛”思想而來依據不足。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這裡不擬詳談。至於說本經三分具足,則是臆斷。松本所藏本首殘尾全,尾部确有流通分,首部卻不見序分。斯6916號比松本文三郎本首部多出72行,仍然未見序分。因此,說本經是一部完整的經典是沒有根據的。

我認爲,敦煌新出本實際就是竺佛念本。《大雲經》本是一部大經,這一點從曇無讖本的“初分”可以窺見。任何一部大經,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如般若部,先有般若部小經,後來逐漸發展成六百卷《大般若經》。《大雲經》也是這樣。起先竺佛念翻出的是小經,後來曇無讖翻出的是大部的一部分,故有“初分”字樣。但大經的後續部分其後一直沒有傳到中國。便有人將竺佛念譯本接續在曇無讖譯本之後,形成敦煌本的形態。竺佛念譯本原為四卷或五卷,曇無讖本則有六卷、五卷、四卷三種形態,兩者結合後形成九卷,並非不可思議。因爲本來都是《大雲經》,所以主人公都是大雲密藏菩薩。

至於兩者何時又分離?竺佛念譯本何以最終佚亡,成爲智昇所見的狀況?現在就無從臆測了。我的初步推斷是:敦煌遺書中現存的合成本,祇是這兩種經典的流傳形態之一;全國有的地方的藏經,兩經並沒有合成;或者祇收兩經中的某一經。在其後的歷史長河的沖刷下,一者佚亡,一者保留。也可能智昇的著錄,加速了竺佛念譯本的佚亡。

大致情況如上。關於該經爲什麽不是偽經,還要從思想内容去考察,從《大雲經》的整個結構与主題去考察。這裡就從略了。

謹頌

時祺!

方廣錩

2003年1月24日星期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