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沒有記性的台灣人

805

台南市擴建了「巴克禮公園」,但是北埔少年英雄姜紹禮,與戰死彰化的吳湯興與王德標恐怕連春秋兩季的歲時官方祭拜也沒了。善忘的人民,很像是亡國之民啊!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0/01/1895.html

=====

官塑的抗日英雄:羅福星

以下引自

http://www.southnews.com.tw/Myword/03/0300/0329.htm

獨裁統治者掌握一切資源之後,接著就會濫用歷史解釋權,編造一些有利於自己統治的神話,蔣介石父子在他們掌權期間的造神運動,塑造自己成為完美人格、造福台灣的偉大領袖,即為最顯著的例子。
 一九一四年的三月二十九日,被日本殖民政府處死的羅福星,成為『台灣史上最值得崇敬的抗日英雄』,他的抗日也是『台灣史上最有意義的抗日義舉』,這些輝煌的頭銜,也是蔣政權站在統治者角度以大中國立場所創造出來的神話。

 羅福星並不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他在一八八六年生於印尼,一年後,他的父母才把他帶回廣東故鄉。因他祖父前來台灣經商,所以,他便在十七歲那年(一九○三年)隨祖父來台,就讀於日治下的苗栗公學校,一九○六年離台返鄉,前後只在台灣住了三年。

 據說,他在離台返鄉路經廈門時,聽到革命的宣傳,就加入『中國同盟會』,後來,並且參加了一九一一年黃花崗之役。隔年的十二月,他再度來台。

 這時的羅福星充滿了開創革命事業的幻想,他認為台灣是一個可以發展他的革命事業的好地方,於是,他以台北大稻程為活動中心,用他的『中國同盟會』黨員身分,時常往來於台北、苗栗之間招募黨員。

 他對台灣人宣傳:『我是由新中國政府派遣出來募集黨員的,目前募集了九萬五千六百黨員,其中,已有兩萬名同志偽裝成商人由中國潛來台灣。』

 他提出『驅逐日人,收復台灣』的口號,並且宣稱他與新中國許多黨政要人都有深厚的交情,只要台灣方面一發動義舉,新中國必定會給予武器彈藥等等的支援,甚至會派遣援軍前來。

 羅福星還採用類似現代老鼠會的方式募集黨員,規定:力能募集五名黨員者,可為五人之長;募集十名者為十人之長;往上可為五十名長、百名長、千名長等等,依此類推。他更許諾加入者,在舉事時,將以各『長』為指揮官。

 當時,中國剛剛成立新政府,各不同勢力鬥爭得非常激烈。革命之前,孫中山曾經兩次來台灣尋求日本人的支援,革命後內部鬥爭不已之際,孫中山還來過台灣,最後轉往日本。

 中國方面根本就未授權羅福星來台灣募集黨員,也沒有黨員潛來台灣;台灣如真的舉事,新中國自顧不暇,更不可能支援台灣。但是,台灣人不知道這些事實真相,到了一九一三年二月,竟然讓羅福星招募了五百多位黨員。

 同年,台南關廟(李阿齊)、新竹大湖(張火爐)、台中南投(沈阿榮)、東勢角(賴來)等地相繼發生抗日事件。九月,日本警察大湖支廳一批槍械失竊,警方因而展開搜查,結果,包括羅福星在內的組織都先後被偵破。

 羅福星發現情況不對時,立刻準備偷渡回去中國,一九一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他逃到淡水,即被日警捕獲,因他隨身攜帶黨員名冊,因此,一群無知被騙入黨者也一一遭到逮捕。

 羅福星在獄中曾這樣記述:

 『監獄自所長以下都是親切的良吏,尤其是在台北監獄受到特別飲食的待遇,身體健壯了。因為有家產,妻子和兩個孩子不用擔心,在上海的情人游金鸞令人掛心。』

 他對日本殖民政府監獄待遇滿意之情,以及作為浪漫革命者的兒女私情,都躍然於紙上。比之中國蔣政權竊佔台灣之後的政治黑牢,羅福星以身證實了日本殖民政府至少比蔣政權文明多了。

 在被破獲的組織中,只有賴來在東勢角領導的組織,曾經攻擊東勢角警察支廳,賴來在攻擊中戰死,其餘的組織都未發過一槍一彈。日本殖民政府在苗栗成立臨時法院,審理這些不同組織的案件,史上因而統稱為『苗栗事件』。

 『苗栗事件』被檢舉者多達七五○人,可是,到了一九一四年三月三日臨時法院裁判時,人數增加到九二一人,結果,有五七八人獲得不起訴,另有四人受到行政機關處分;被起訴的部份,被判死刑者二十名,有期徒刑二八五名,無罪者三十四名。

 遭判處死刑的二十人,在台北監獄分批送上絞刑台,根據日本殖民下台灣總督府的記載:受刑者『均從容上絞首台,雖然是匪徒,亦可見其氣魄之不凡。』這其中當然包括羅福星在內。日本殖民政府能夠忠實紀錄,也非蔣家王朝竄改變造編造歷史的下三濫伎倆可以相比的。

====

引自《聚珍台灣》臉書 2015.1.31:

https://zh-tw.facebook.com/gjtwn

臺南巴克禮紀念公園擴建工程落成啟用了!這個過去幾年被許多人認為是臺南最美麗的公園,擴建後可以散步的區域就更大了。

但是小編意外的發現,似乎許多人並不清楚什麼是「巴克禮」?為什麼公園要命名為「巴克禮」?
巴克禮(Thomas Barclay)是一位1870年代來到臺灣的長老教會宣教師。他在1849年於蘇格蘭出生,自幼聰敏,14歲進入格拉斯哥大學就讀,被譽為電氣科學天才。但他沒有選擇成為科學家,而是放棄一切來到當時瘟疫及盜匪橫行的臺灣進行宣教。
當他在1876年來到臺南後,就把一生奉獻在這裡。

他在這裡辦學校、成立臺灣第一間印刷廠、創辦臺灣第一份民間報紙、推廣新式醫療。
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事蹟發生在1895年,當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軍抵達臺南城外時,情勢緊張,若強勢入城恐將造成大量傷亡。

巴克禮及宋忠堅兩位牧師受臺南士紳請託向日軍第二師團長乃木希典交涉,傳說前往交涉的一行人點著火把唱聖歌冒險進入日軍營區,終於使日軍和平由小南門入城。
巴克禮博士與許多宣教師所推動的臺語白話字,使清末教育匱乏的臺灣社會許多中低階層的人得以識字,並透過新式印刷技術讓白話字得以更加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臺語文化。1935年10月巴克禮博士病逝,葬在臺南基督教墓園。60年在臺灣耕耘,令人感到滿滿無私的愛。

巴克禮博士創辦臺灣第一間印刷廠「聚珍堂」,也是本店「聚珍臺灣」取名的典故,希望能用這個充滿意義的名字,散播屬於我們的故事。

當您來到巴克禮公園散步欣賞美景的時候,不妨緬懷一下這位來自蘇格蘭的 正港臺灣人。

巴克禮博士在臺重要經歷年表:
1875 來到臺灣打狗(今高雄)
1876 於臺南創辦「大學」(今臺南神學院)
1884 於臺南新樓醫院角落的房舍開始進行印刷事業,為台灣第一間印刷廠「聚珍堂」。當時使用的臺灣第一台新式活版印刷機現在還放在臺南長榮中學內收藏著。
1885 臺灣府城教會報創刊,為臺灣第一份民間報紙。
1892 具護士背景的巴克禮夫人隨夫來臺宣教,以西方醫療知識服務台灣民眾
1895 受臺南士紳委託前往與日軍交涉,臺南免去一場浩劫。
1913 開始翻譯白話字新約聖經,1916初版完成
1919 翻譯白話字新約聖經獲格拉斯哥大學頒發榮譽神學博士學位
1923 完成修訂原為杜嘉德所著之「廈門音英漢大辭典」
1933 白話字舊約聖經翻譯完成
1935 10月5日病逝於臺南新樓醫院,葬於臺南基督教墓園。
延伸閱讀:
巴克禮公園二期擴建 週六啟用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5072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