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

法友飛鴻 178:漢文大藏經裡的經典都是翻譯而來的嗎?

PB290600

Dear Yifertw:

您好!療養得還好吧?多多保重。

請教:

如何理解北傳有而南傳無的經文如《雜335經》?

1. 漢文大藏經裡的都是翻譯的嗎?

2. 那些北傳有而南傳沒有的,它們的底本是什麼?

3. 有沒有漢地編造的?

什麽地方有這方面的討論嗎?

安康!

  法友 2015/12/2

===============

Dear 法友:

1. 漢文大藏經裡的都是翻譯的嗎?

以《大正藏》為例,有些經典是翻譯的,有些經典是漢地所編造的。

漢地編造的「經典」稱為「疑偽經典 Apocryphal, forgery 」,稱為「疑」是因為文獻不足、理未易明,真真假假在存疑之間。

如《淨度三昧經》被判定為「偽經」(《淨度三昧經》是一部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一定影響的經典。姚長壽根據前些年在日本七寺發現的該經的寫本,對該經作了全面研究,認為該經與《法句經》有著密切的關係,是一部屬於人天教範疇的疑經。姚長壽認為該經混雜著老莊的玄學思想、道教的習俗和民間信仰)。

《淨度三昧經》卷1:「在諸經錄中,最早著錄《淨度三昧經》的,是梁僧祐的《出三藏記集》。在《出三藏記集》卷四的「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中著錄了二卷本;卷五的「新集抄經錄」中著錄了南齊文宣王蕭子良的四卷本抄經與闕本的一卷本抄經。」(CBETA, ZW07, no. 63, p. 226, a7-11) 

《淨度三昧經》提到漢地信仰的「上帝派灶君複查民間善惡」:「諸天、帝釋、四鎮輔臣、司令使者當下覆伺灶君。」

傳為安世高譯的《佛說轉法輪經》有可能是偽經:

「於是有自然法輪,飛來當佛前轉。佛以手撫輪曰:「止!往者吾從無數劫來,為名色轉,更苦無量,今者癡愛之意已止,漏結之情已解,諸根已定生死已斷,不復轉於五道也。」輪即止。」(CBETA, T02, no. 109, p. 503, b6-11)

另外如《大乘起信論》、《心經》都在疑偽之列,甚至是爭訟百年而無定論。

另外日本《續卍字大藏經》收錄的《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也是偽經。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2/02/blog-post_1763.html

但是翻譯而來的也有偽經,這些偽經是在中亞編訂、增廣的。

常為禪宗大德所引述《法句經》(T2901),與支謙譯的《法句經》(T210)完全不同,即使是透過翻譯而來,也有可能是偽經。

「漢譯佛典語言學」對偽經特別感興趣,因為他是漢地編造,用當時市井小民譯懂得文詞字句,是「漢語史」的珍貴材料,並不因在佛教是偽,而低估其重要性。

2. 那些北傳有而南傳沒有的,它們的底本是什麼?

這是印順法師《原始佛教盛典之集成》所說的,佛教宗派多達 18-22 部派,各部派均有其傳誦的經典(早期佛典不是抄錄成書而代代相傳,而是僧團集誦,輾轉背誦而代代相傳),目前所謂「南傳文獻」,其實僅僅是指「巴利文獻」,而這只是眾多部派裡頭的「分別說部」一派,在「巴利文獻」的《阿毘達摩》第七論《論事》,就提到各部派之間的差異,所以此有而彼無的,既不足為奇,也不能作「真、偽」的判定標準。以《法句經》(T210)而言,現存文獻有梵本、巴利本、犍陀羅本、波特那本、藏譯本、漢譯三本,此有彼無,司空見慣,不足為奇。

學者定論《解脫道論》譯自巴利文獻,為今日現存巴利文獻所無,而是覺音論師《清淨道論》的祖本。

《解脫道論》(CBETA, T32, no. 1648, p. 399, c9)

《論事》(CBETA, N61, no. 30, p. 1, a1 // PTS.Kv.1) 

3. 有沒有漢地編造的?

有,有山寨版。

    Yifertw  2015/12/3  22:01

===================

《雜阿含335經》卷13:「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92, c12-26)

======

《雜阿含335經》較難理解的詞句為「除俗數法」,可以參考《增壹阿含51.8經》「皆由合會諸法因緣」。

《雜阿含335經》:「除俗數法」,王建偉、金暉的《雜阿含經校釋》給了答案:「 anyatra dharmasaṃketa」,王建偉、金暉認為「anyatra」,巴利作「aññatra」,意為「唯有、唯一」,我的解釋與王建偉、金暉不同。

我解釋作「此陰滅已,異陰相續,僅僅為因緣和合法」。

《瑜伽師地論》卷92:「以無我故,果性諸行空無受者,因性業行空無作者,如是名為受者作者二種皆空。

作者受者無所有故,唯有諸行於前生滅,唯有諸行於後生生,於中都無捨前生者、取後生者,是故說言唯有諸法從眾緣生能生諸法。」(CBETA, T30, no. 1579, p. 826, b26-c2)

======

《增壹阿含37.7經》卷30〈37 六重品〉:「除假號法、因緣法」(CBETA, T02, no. 125, p. 713, c17-18)

《增壹阿含51.8經》卷49〈51 非常品〉:「若善男子、善女人念三尊已:佛、法、聖眾,[27]墮三惡趣者,終無此事!若彼善男子、善女人修念三尊,必至[28]善處天上、人中。然[29]後,長者!不起於色,亦不依色而起於識;不起於聲,不依聲而起於識;不起香,不依香而起於識;不起於味,不依味而起於識;不起細滑,不依細滑而起於識;不起意,不依意而起於識;不起今世、後世,不依今世、後世而起於識;不起於愛,莫依愛而起於識。所以然者,緣愛有受,緣受有有,緣有有[30]生、死、愁、憂、苦、惱,不可稱計。是謂有此五苦盛陰,無有我、人、壽、命、士夫、萠兆、有形之類。若眼起時,[31]亦不知來處;若眼滅時則滅,亦不知去處。無有而眼生,已有而眼滅,皆由合會諸法因緣。所謂因緣法者,緣是有是,無是則無。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32]受,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33]惱、不可稱計。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無有而生,[*]已有而滅,亦復不知來處,亦不知去處,皆由合會諸法因緣。是謂,長者!名為空行第一之[34]法。」」(CBETA, T02, no. 125, p. 819, c2-24)
[27]墮=入【宋】【元】【明】。[28]善=三【宋】。[29]後=復【宋】【元】【明】。[30]生+(緣生有)【宋】【元】【明】。[31](則起)+亦【宋】【元】【明】。[32]受=取【聖】。[33]惱=樂【宋】【元】【明】【聖】。[*5-3]已=以【宋】【元】【明】【聖】*。[34]法+(也)【宋】【元】【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