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細說台語:划、伐、筏



「台語正字」領域一直有一個議題,就是「筆劃不多、結構單純」的字,因為忘失本字的讀音而另創新字來代表這個音。例如用「尪」代表「翁」,用「呷」代表「及」,不知「潛」、「蠶」、「簷」字的讀音,等等。
陳存,從加拿大來 mail ,提及:
普通話的「划船」台語發音[khō-tsûn],漢字是「划船」不是「篙船」。請參考《康熙字典》,內載《廣韻》及《集韻》的 /划/ 發音,如台語「告」。
這是牽涉到「形聲字」讀音的問題。我先講結論,「如果一個字的韻母跟『聲符』讀音不同,這個字可能是此三種狀況之一:1. 不是形聲字 2. 聲符『簡寫』,也就是說文的『省聲』 3. 『今音』已經流變,應回溯古音」。

我各舉一例: 1. 「錦」是會意字,「帛」不是聲符。「飲」是會意字,「食」、「欠」不是聲符。 2. ,,3. 「滑」的古音與「骨」同音,當代華語的讀音已經流變。

「划」字如果是「形聲字」,讀音的韻母應與「戈」相同,「戈 ko1」與「划 ko3」讀音是韻母相同,調值不同。《說文》未收「划」字,從《玉篇》來看,是「公臥、公禍 kue3」,與台語「郭」字同音,這是個「去聲」字(陰去聲)。
我們再看「伐」字,可以看到這是個「入聲」字,而且韻母為「月、越」,顯然這是一個「會意字」,而不是「形聲字」,其讀音與「戈」沒有關聯。

最後,我們再看「筏」字,這應該是個「划」的形聲字,而不是「伐」的形聲字,從華語讀音來看,「筏、伐」一組,而「划 ㄏㄨㄚˊ」讀音不同。可見讀音被字形影響而流變。宋朝《廣韻》標為「入聲」字,「p-uat」,與「伐」字讀音相同。

《一切經音義》卷21:「船筏(筏,房越反。《方言》曰:『筟,謂之箄。箄,謂之筏,秦晉通語也。』又案:暫縛柴木水中運載者,亦曰筏也。筏字又作橃、[啜-口+舟]兩體也)。」(CBETA, T54, no. 2128, p. 440, b6-7)
台語不稱「筏」,而稱「竹 pai5-ah」,「pai5」即是「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