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關則富:《增支部(一)--巴利佛經譯註》

版主拍照時,中間多擺了一個1999年發行的50元硬幣,一則將封面壓平以利照相,二則此一銅板有點像「佛教法輪」,右下角「科技部」三字,代表此一翻譯工程為台灣科技部所贊助的專案

書名:《增支部(一)--巴利佛經譯註》,2016年,聯經出版社

譯注者:關則富

  1965年生於台北。曾任國民中學教師。赴英國求學時研習巴利語佛典。1998年獲得劍橋大學東方研究碩士學位,2005年獲得牛津大學東方研究博士學位。現任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副教授。十餘年來在國內外期刊與書籍出版中、英文論文與譯作二十六篇,出版中、英文專書各一本。希望將來有機會全力投入翻譯工作。
==========
版主我這兩個月以來,買書如雪崩,讀書如抽絲。積壓著待讀、待寫的東西不少。
周淵同學寫信通知我關老師此書已經上市,昨天就在台北誠品書局買回。
先大致翻閱一下,希望再明年幫它寫一篇書評。
關則富老師算是舊識,雖然不能算是很熟稔的朋友,但是平常偶而通個電郵,交換彼此發表的論文;有時在研討會碰面會簡單寒暄幾句。關老師很少在國內期刊發表論文,早些年他還在求學階段有過兩三篇論文,雖然發表在國內期刊,仍然是以英文發表。據版主的印象,它的論文大都是關注「尼柯耶、阿含」範圍的教義,雖然有深厚的文獻學根柢,但是很少以文獻校勘的立場為文,通常是深入作觀念、思想的釐清。
此書的翻譯有一特點,就是較符合學術規範,不僅列出源頭文本的來源與版本,也列出參考的其他版本跟取捨的源因;同時,譯者也陳述了他所參考或考量過的英譯、日譯與中譯版本。
版主希望能對此書發表一篇較仔細的書評。在這之前,我想簡單陳述幾個印象。
首先,關老師提到:
1. 53頁:「攝頌(uddāna)的作用如同綱要,以概括各品內諸經的要義。
實際上,攝頌只是一種輔助背誦的提詞,尚未達到「綱要」的程度,如同我〈《別譯雜阿含經》攝頌的特點〉一文所討論的,有時一部經用人名、地名、法數當作攝頌的提詞,以《增支部》而言,有兩到三對經典都是用「詳說、簡說」當提詞,這不能算是綱要。而且對原本未冠有經名的經典以「攝頌提詞」當經名,也不見得妥當。這是我在談赤沼智善《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錄》一書為漢譯《雜阿含經》強安經名時,就指出此處的缺失。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巴利文獻的經名並不完全與「攝頌提詞」相同,漢譯阿含也出現了「經名、字說經題、攝頌提詞」不同的情況;版主的論文曾建議:「經名、字說經題、攝頌提詞」來自三個不同的根源

2. 本書並列 Ee, Se, Ce, Be 四種版本,建議似乎可依照漢語古籍校勘的學術規範,指定其中一本為底本,另三本為校本。 53頁第一句原來的經文並無品名、經名、編號、攝頌,這些都是後世的編輯者所添加的」,敘述得不夠清晰。建議先說今本各「主要文本」是否都有品名、經名、編號、攝頌(各〈一法集〉、〈二法集〉、〈三法集〉是否帶有「品名攝頌」,再談各品的「經攝頌」,最後才敘述根據何書、那一現象,認為「品名、經名、攝頌」是後世的編輯者所添加的,所謂「後世」約當何時,此一「後世」是否各版本有不同?

3. 建議本書應在各經附上漢譯對應經典,如果不想在此耗費太多精力,只要指出《佛光藏》與 suttacentral 所列漢譯對應經典的差異即可。書中所引雜阿含經》只列《大正藏》頁數,而未列《大正藏》經號,這在一頁有數經時特別不方便,建議增經號以便利搜尋。
在幾部巴利、漢譯有重大差異的經典,建議譯者能特別排比其異同,以及此一差異可能的意涵及影響。

4. 以此一部篇幅頗為龐大的書而言,在〈導論〉向幾位學者致謝並不足夠。希望譯者能就少數幾部「晦澀的經典」,特別道出某幾位學者的異見與協助。

就此打住,趕快回去讀關老師的譯文與譯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