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讀書札記:蔣師轍《台游日記》

圖引自「鯤鯷工作室」

蔣師轍(1847-1904)在光緒18年(1892)應台灣巡撫邵友濂的聘任,從上海搭船到淡水。
1. 他所撰寫的《台游日記》提到船資,這是一艘大副、二副都是洋人的客輪,19日辰時(早上十點)從吳淞口出發,20日黃昏過基隆嶼,當天晚上抵達淡水。隔天早上搭小輪船從淡水抵達郡郭(應是今日民生西路底的「大稻埕碼頭」),船費要50文,那麼,從上海到淡水要花多少銀子呢?
船居處判四等:最上者曰大餐間,臥格外多一榻,沐盤鏡具,致為修絮,食皆番菜,夷人謂食為大餐,故艙蒙其名;次曰官艙,又次曰房艙,制不甚別,官艙外陳設較備,藤榻紅茵,頗適偃仰;又次曰統艙,居最下,良賤雜廁,枕藉相接,盤餐亦極劣矣。乘船者先輸資,或於局,或於船,給以寸楮為券,謂之買票。大餐間價最高,津沽往返,需銀七十兩。官艙,自津至滬,銀十四兩。房艙十二兩。統艙視房艙十分而減其一。
蔣師轍搭的是「官艙」,如果上海到淡水的船資是天津到上海的一半,就要花白銀35兩,跟淡水到大稻埕的50文相比,可以說是奢華了。
2. 抵達台北三天後,蔣師轍前往台南主持生員考試,當時沒有高鐵,怎麼走?他們先搭小輪到淡水,再從淡水搭大輪到台南市的四草,今天讀來,彷彿白頭宮女坐說天寶遺事。蔣師轍的評語是:「文無理法、訛字尤多」。不久之後回到台北城主持生員考試,評語是:「文風較臺南尤遜」。
分校府學生卷,擬錄一等十二卷。文都不諳理法,別風淮雨,訛字尤多,則夾帶小本誤之也。應試者分閩、粵籍,其人始雖皆鄭氏之遺,然繼世長子孫、沐浴文教已二百有餘歲,而菁莪之化終遜中土者,豈靈秀弗鍾歟?抑亦有司之責也!是日覆試經古。
  三十日,試安平、鳳山、嘉義、澎湖童文。夕,分得嘉義卷,題為乞諸其鄰而與之,子曰巧言。於釣渡挽諸法,非鹵莽即疏略,俚率一致,棄取殊艱。
  二日晨,閱府學覆試生卷,甲乙略有迻置。是日覆試諸縣童文,凡三題,皆作小講。午後得卷,視前尤遜,遴其筆致稍清者,嘉義十四名,撥府三名,澎湖一名,撥府一名,皆如額。澎湖府試首卷最劣,中丞斥之,臺南文試畢。

郁永河於康熙36年(1697年)到台南,船是停在西門路不遠的地方,搭牛車到接官亭。蔣師轍光緒18年(1892)到台南,船就停到四草去了。從接官亭到四草大眾廟是9.9公里,從赤嵌樓到鄭成功登陸的鹿耳門,是11.9公里

3. 蔣師轍提到他所見到的舊《台灣府志》,余文儀續修者為第七修。
閱府志為卷二十有六,列十二綱:曰封城,曰規制,曰職官,曰賦役,曰典禮,曰學校,曰武備,曰人物,曰風俗,曰物產,曰雜記,曰藝文。子目之繁,至九十餘,得失參半,不盡可因。玩其文筆,尚不落塵俗。卷首署分巡臺灣道兼提督學政覺羅四明臺灣府知府余文儀續修,時為乾隆二十五年;實則沿六范舊文,略有增益而已。余所見舊本,雕鏤頗精,此殊不逮,乃光緒四年重刻者。
1 康熙28年(1689)蔣毓英《臺灣府志》
2 康熙35年(1696)高拱乾《臺灣府志》
3 康熙49年(1710)宋永清《增修臺灣府志》,未刊行
4 康熙57年(1718)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
5 乾隆6年(1741)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6 乾隆12年(1747)范咸《重修臺灣府志》
7 乾隆28年(1763)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

4. 蔣師轍提到他所見到的舊《台灣府志》記載「土番社學」的數量:
其時土番社學最夥:臺灣四,鳳山八,諸羅十一,彰化十九,淡水六。

5. 提到胡適之父胡鐵花:
胡鐵花直刺巡閱營伍歸,詢其所歷,皆蠻煙瘴雨之鄉。傔從三人,死者二,病者一,而一身泰然,了無疾苦,真鐵漢也。語余後山境俗,與志載略同。獨謂精華已竭,無復膏腴可闢,臺東州直當以甌脫棄之,私心滋疑,然屐齒未經,不敢辨難。又力辨玉山之誣,謂直無此山,屬余撰山水考,刊落舊說。余以漳浦陳夢林有望玉山記,狀寫鑿鑿,似非讆言。近有謂是積雪者(見王文勤臺灣雜詠自注),當以採訪證之。玉以形似,疑山不可以臆見削也。
晚過鐵花齋,論及淘金得失。鐵花曰:「不費公家一錢,而歲入十餘萬金,此天下第一美礦也」。余曰:「以愚度之,害百於利」。曰:「何也」?曰:「淘沙得金,其細已甚,貧民業此,或博果腹。今主於官,日需牌費錢百(禁私淘,以牌為識,出錢購牌,謂之牌費),地租錢五十(沿溪田畝挖廢,出錢酬之,謂之地租;有籍者歸業戶,無則歸官);臺地食貨糜不昂直,人日費復需百錢,一日所得,必可易錢三百,乃稍稍有贏然地多雨,趨工不能無閒,月或罷淘十日,束手坐食,則所贏窒矣。土著之民,猶可無患。今則聞風庸至者,皆粵中亡賴之徒,一旦利竭,饑寒無歸,不亂何待?至於爭壤角力,釀為釁端,猶害之細焉者也。蒙以謂寧使國家少十餘萬金之利,必不可使臺灣有三數千貧窶獷悍之民」!鐵花終不謂然,而以禍亂歸之於天。
鐵花自雞籠歸,為語臺北武備之弛,士卒惰窊,試其技,輒不嫻。余曰:「全臺額兵之外,益以招募,糜餉百十數萬,不翅歲入之半,弭內釁,禦外侮,皆不足恃,國家亦安用此兒戲之軍哉!額兵不可廢,其餘一切罷之,歲渻金錢,儲備臨事增募土勇之費,此正策也」。鐵花曰:「他姑不論,撫墾之軍則必更張,俟至大科嵌歸,當條議上之」。

6. 蔣師轍所聞、所見書籍:
夕閱雜記、雜著。目凡三十有九:
1. 東番記(無卷數,明莆田周嬰撰)
2-7. 臺灣輿圖考一卷,文開詩集二卷,文集一卷,臺灣賦一卷,草木雜記一卷,流寓考一卷(皆明鄞縣沈光文撰)
8-9. 靖海記二卷,平南事實一卷(皆國朝晉江施琅撰)
10-13. 臺灣雜記一卷,蓉洲文稿一卷,山川考略一卷,海外集一卷(皆梁溪季麒光撰)
14. 省軒郊行一卷(鐵嶺沈朝聘撰)
15. 臺灣紀略一卷(長樂林謙光著)
16. 赤嵌集四卷(桐城孫元衡著)
17-19. 稗海紀遊一卷,番境補遺一卷,海上紀略一卷(皆武林郁永河著)
20-21. 東征集二卷,平臺紀略一卷(皆漳浦藍鼎元著)
22. 遊臺詩一卷(漳浦陳夢林著)
23-25. 赤嵌筆談四卷,番俗六考三卷,番俗雜記一卷(以上八卷統名臺海使槎錄,北平黃叔璥著)
26. 巡臺錄一卷(浮山張嗣昌著)
27. 臺灣志略三卷(濟水尹士俍著)
28. 瀛壖百詠一卷(錢塘張湄著)
29. 臺灣風土記一卷(衡陽劉良壁著)
30-32. 臺海採風圖考一卷,番社採風圖考一卷,使署閒情一卷(皆白麓六十七著)
33. 婆娑洋集二卷(仁和范鹹著)
34. 澄臺集一卷(長洲莊年著)
35. 臺灣府志十卷(榆林高拱乾撰)
36. 重修府志二十卷(衡陽劉良壁撰)
37. 臺灣縣志十卷(虞山王禮纂;按閩雜記,臺灣縣志謝金鑾撰,未知即此本否)
38. 鳳山縣志十卷(灤水李丕煜纂)
39. 諸羅縣志十二卷(漳浦陳夢林纂)
諸書皆足備臺灣掌故,惜余荒陋,所見不能得半。聞近出輿地叢鈔,亦祗採錄廿餘種,蓋湮佚不少矣。輿地叢鈔,上海石印本,殊非秘岌,曾屬提調購之,忽忽兩月,亦未得一寓目也。踵諸書出者,以姚氏東槎紀略為最優,書凡五卷,為篇二十有五,其論班兵得失與臺亂槙末,並極翔實,中二卷載噶瑪蘭事規制、境俗,大耑已具。聞所纂廳志甚善,此殆其嚆矢椎輪矣。近見臺灣雜詠合刻一卷(臺灣雜詠四十首,寶應王文勤凱泰著;臺陽雜興三十首,馬清寵著;臺陽雜詠三十首,山陰何澂著),組織舊聞,間及今事,語多瑣屑,無關考稽。竊謂臺志之要,尤在明因革,著治亂。道光間夷禍詳於中西紀事一書,繼此有事(倭禍在同治十三年,法禍在光緒九年),亦貴有私家之言,以雪公牘誣飾,余故彶彶採訪。乃尺一之檄迄不下行,是又不亶文獻無徵,為可慨嘆已!

7. 蔣師轍遊台灣所著書籍:
有詩一卷、日記四卷、臺灣郡縣沿革一卷、番語類譯一卷,浪遊所得,如是而已。

8. 蔣國榜跋《台游日記》:
右臺遊日記四卷,上元蔣紹由先生著。先生名師轍,少負雋才,與兄師軾,稱金陵二蔣。橐筆遊東諸侯,以名節自厲,不為利回威疚。光緒壬辰,應邵侍郎友濂之招,修臺灣通志,與某太守議不合,上治臺八要,侍郎亦不省,遂拂衣歸。此其渡臺時所記,中日交哄前二歲也。方東事棘,馮蒿廠先生在翰林,曾上一疏,略云:臺灣一島,與福州、廈門相為犄角,日本尤密邇,彼之垂涎久矣。今若索我數千萬之兵費,我無以應,彼將百計要挾,請以臺為質,如澳門、香港故事。萬一果有此說,斷不可墮其術中。蓋臺灣物產饒於海內,又多煤、鐵、木植,足備船械之用。其人率來自閩、廣或社番,堅忍耐勞,練之可成勁旅。如得乾略大員,假以便宜,俾之輯和民番,兼用西人機器,以收煤、鐵、木植之利,行之數年,便可自造鐵艦、自練海軍,內為南北洋各省之聲援,外扼東西洋各國之要害。自強之計,莫切於此。今萬一委之於日,我歲失數百萬,日歲得數百萬,凡煤、鐵、木植,日並得資之為用。日之富疆,必更倍於今日,而我益受其敝矣。疏上,德宗嘉之,而不能用。明年;遂割以與日。蒿廠先生之言,不幸中矣。使前疏得行,輔以先生治臺之策,臺且為祖國利,不至淪於異域,以厭虎狼之欲。而惜乎其弁髦棄之也,觀是編所陳,又可謂秦無人耶!鄉後學蔣國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