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中阿含111經》與《增支部6.63經》:受的異熟


《中阿含111經》:受的異熟
《中阿含111經》:「云何知覺(受)所因生?謂更樂也。因更樂則便有覺(受),是謂知覺(受)所因生。云何知覺(受)有報?謂愛也。愛為覺(受)報,是謂知覺有報。云何知覺勝如?謂比丘者,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是謂知覺勝如。」(CBETA, T01, no. 26, p. 599, c10-20)
[14]更樂~Phassa.。
無著比丘指出,巴利對應經典《增支部6.63經》此段經文敘述「緣觸生受,因受而有愛」,《增支部6.63經》則作「緣觸生受,因受而有『有』」,這應該是巴利經文出錯了
=============
《增支部6.63經》:「又,諸比丘!何為受之緣起耶?
諸比丘!觸是受之緣起。
又,諸比丘!何為受之差別耶?
諸比丘!即:有染污之樂受,無染污之樂受,有染污之苦受,無染污之苦受,有染污之不苦不樂受,無染污之不苦不樂受。諸比丘!是名為受之差別。
又,諸比丘!何為受之異熟耶?
諸比丘!不論受何者,皆生起於各類之順福分或順非福分之自體。諸比丘!是名為受之異熟。」(CBETA, N22, no. 7, p. 146, a8-p. 147, a1 // PTS. A. 3. 412)
莊春江譯作:「什麼是受的起源與生起?比丘們!觸是受的起源與生起。而,比丘們!什麼是受的差別?比丘們!有肉體的樂受,有精神的樂受;有肉體的苦受,有精神的苦受;有肉體的不苦不樂受,有精神的不苦不樂受,比丘們!這被稱為受的差別。 
  而,比丘們!什麼是受的果報?比丘們!凡感受個別[]者,個別個體再生於福分或非福分,比丘們!這被稱為受的果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