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法友飛鴻 214:第六「無相住者」




Dear Yifertw:

感謝師兄為我寫了這篇解說
現在才發現^^

不論這經是良馬禪惡馬禪還是真實禪強良禪
我還是認為這經某些關鍵結構三個版本都有不能被忽略

1.有一種不依地水火風空識....等等所緣的禪修,連諸天都不知道的
反過來說,依地水火風空識......的禪修這是當時普遍被了知的。

2.不依地水火風空識.....有這種禪修法是前所未聞的
3.無想關鍵詞
4.初果(第六無相住者)

奢摩他是令心傾向專注而不分別,他需要相概念一直加強,當相概念明顯清晰他的定力也加深。

毗婆舍那是分別,分析,以分別分析的慧使他除去種種概念之想,乃至超越有情概念之想而無諸分別想。

另外覺音論師那段如果是指他在教導地遍的修習,他講明顯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因為他在教奢摩他。
如果在學地遍,套用這經要除地想,那也不是修毗婆舍那,更不是在修奢摩他,如前面說的奢摩他必須令"相概念"明顯。


參考印順導師在空之探究中的一段 http://www.yinshun-edu.org.tw/en/Master_yinshun/y38_01_06?page=3

Wildkid  2017年2月1日 上午4:59
===========
印順導師在空之探究中的一段 http://www.yinshun-edu.org.tw/en/Master_yinshun/y38_01_06?page=3

..... 論中廣引經文(應是有部的『增壹阿含經』):底沙Tissa梵天對大目乾連Mahāmoggallāna說:部分的梵眾天,能夠知道誰是俱解脫,……誰是信勝解。目乾連告訴了如來,如來以為:「一切聖者,總有七人」。底沙梵天從俱解脫說到了信勝解,只說了五人,沒有說第六無相住者。無相住者是證得無相心三摩地具足住的,這是梵天所不能知道的;這與諸天主不知真實禪是依何而禪定一樣。佛所說的第六無相住者,『大毘婆沙論』解說為:「一切聖者,總有七人」,底沙已說了五人,所以無相住者,就是隨法行與隨信行人。隨法行與隨信行,是見道位。見道位有十五心,是速疾道,是微細道,不可安立施設,所以隨法行與隨信行,綜合名為無相住者(27)。

『毘婆沙論』所引經文,見於『增支部 AN.7.56 09』,但略有不同。底沙梵天說了六人──俱解脫……隨法行,沒有說第七無相住補特伽羅sattama-animitta-vihārin-puggala(28),那末第七無相住人,是專指隨信行人了。為什麼隨信行人,特別名為無相住人呢?

關於經說的第六無相住人,『大毘婆沙論』說到:「有於彼經不了其義,便執緣滅諦入正性離生,見道名為無相住故,唯滅諦中無諸相故」(29)。這是法藏部Dhammaguttika的見解,如『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八五(大正二七‧九二七下)說:

「有說:唯無相三摩地,能入正性離生,如達摩毱多部(法藏部)說。彼說以無相三摩地,於涅槃起寂靜作意,入正性離生」。入正性離生samyaktva-niyāma,就是見道。

[印順導師意見]
依經典明文,隨信行人等所以被名為無相住者,是由於「於一切相不復思惟,於無相心三摩地具足住」,而不是『大毘婆沙論』所說那樣的。見四諦得道,見滅諦得道,是部派佛教的二大系。

依第六名無相住者來說,在聖道的修行中,知苦、斷集而證滅諦,名為聖者,也許見滅得道說更合於經義呢!

無相心三昧,是有淺深的:淺的還可能會退墮;深的是見滅得道,成為聖者;最究竟的,當然是一切煩惱空,阿羅漢的不動心解脫了。

=============================================================
見滅得道也是大寺派清淨道論的見解與傳承

中部106經 (莊春江譯)

「阿難!這裡,比丘聖弟子像這樣深慮:『凡當生之欲、來生之欲,凡當生之欲想、來生之欲想,凡當生之色、來生之色,凡當生之色想、來生之色想,凡不動想、無所有處想、非想非非想處想,這是有身、有身之所及。這是不死,即:經由不執取而有心的解脫。』

表達了未突破有身見,既使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也是不得解脫。


===============================================================
中部106經 (莊春江譯)

「大德!什麼因、什麼緣從而在這裡某類比丘能般涅槃,某類比丘不能般涅槃呢?」

1.  「阿難!這裡,比丘這麼行:『那會非有,那會非我所;那必將非有,那必將非我所,凡存在的;凡已存在的,我捨斷它。』這樣,他得到平靜。他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個平靜。當他歡喜、歡迎、持續固持那個平靜時,識是依著它的、執取它的,阿難!有執取的比丘不般涅槃。」
  「但,大德!當比丘執取時,他執取什麼呢?」
  「阿難!非想非非想處。」
  「大德!聽說當比丘執取時,他執取最殊勝的執取嗎?」
  「阿難!當比丘執取時,他確實執取最殊勝的執取,阿難!因為這最殊勝的執取即:非想非非想處。

2.  阿難!這裡,比丘這麼行:『那會非有,那會非我所;那必將非有,那必將非我所,凡存在的;凡已存在的,我捨斷它。』這樣,他得到平靜。他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那個平靜。當他不歡喜、不歡迎、不持續固持那平個靜時,識是不依著它的、不執取它的,阿難!無執取的比丘般涅槃。」

這經應該就說明了 真實禪、強良禪 差異

個人意見是
這經只談到 「這是有身、有身之所及」 如果依清淨道論的解釋,身見、疑、戒禁取三者是前後因果關係,身見破除了是確知,因為確知便沒有疑,因為確知他知道何者是道何者是非道。
我認為真實禪、強良禪 是有奢摩他與毗婆舍那差異。
而 AN.7.56提到的初果向第七無相住者,他相當於得非想非非想處定的人所鎮伏的煩惱與智慧,如清淨道論修到行捨智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