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漢譯佛典之中的「疊譯」


在辛島靜志老師的論文中提到,觀音的梵語是 Avalokitasvara,其中Skt.:avalokita 的 ava 是前綴詞,意指向內向下,lokita是lok 看的過去分詞,合起來的意思是「觀察」;Skt.:svara則是聲音,avalokita 與 svara 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觀音」,有的人會把lokita的lok引申出Skt.:loka(世間),所以將「觀音」翻成「觀世音」。 
在翻譯的過程當中,譯者如果將「avalokita」理解作「觀察」,就沒有「世 loka」的翻譯空間,所以譯者有可能是將「svara」譯成「世間音聲」,用以呼應經文的「聞聲救苦」,這也就是經文所強調的:「信眾必須大聲呼出菩薩名號」的意思。 
另外一種可能,就是譯者將他自己不確定的兩種意思,混搭在一起。也就是譯者一方面聽到「avalokita理解作『觀察』」的意思,一方面又聽到這個字有 loka 世間的意思,他沒辦法確定哪一個是正確的,就將兩種譯在一塊。  
這種漢譯才有的特殊情況,學者稱為「疊譯」。
「疊譯」的另一特例是「辟支佛 pratyekabuddha(Skt.)」。這個字巴利文獻作「pacceka-buddha」,「pacceka」意為「單獨的、各自的、獨自而不依靠他人的」,所以漢譯為《增壹阿含52.2經》:「自毘舍羅婆去世,更無佛出。爾時,各佛遊化。...時彼婢使語各佛曰:『大家欲見,願屈至家。』」(CBETA, T02, no. 125, p. 824, b14-20)。《六度集經》卷1:「即有各佛五百人來之其國界」(CBETA, T03, no. 152, p. 2, a18-19)。或譯獨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報恩品 2〉:「利根聲聞及獨覺」(CBETA, T03, no. 159, p. 301, b19)。但是此字也被理解作「paṭicca 緣」或「paṭicca-eka 緣-『一』」,《中阿含180經》:「有信族姓男、族姓女布施如來,施緣一覺,施阿羅訶」(CBETA, T01, no. 26, p. 722, b15-16)。《六度集經》卷1:「或得溝港、頻來、不還、應真、緣一覺、有發無上正真道意者」(CBETA, T03, no. 152, p. 2, b22-24)。或單純譯作「緣覺」,《雜阿含1227經》卷46:「如來及緣覺,  佛聲聞弟子」(CBETA, T02, no. 99, p. 335, c13)。《別譯雜阿含54經》卷3:「諸佛與緣覺,菩薩及聲聞」(CBETA, T02, no. 100, p. 392, b28)。
雖然 Nattier 主張「緣一覺」是同時把「緣覺」和「獨覺」譯出所造成的「複譯」,但是也有可能是譯者將相當於「paccekabuddha」的字理解作「paṭicca-eka-buddha 緣一覺」而翻譯的。
(https://www.academia.edu/32138332/On_Avalokitasvara_and_Avalokite%C5%9Bvara)
另一個例子是「龍象」,「nāga」一字,或用為「大象」,或用來指稱「大蛇」,但是此字在印度絕對不會用來當作「龍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