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焚香校書

P. 2301 (敦煌殘卷,伯希和 2301 號)

這幾天為了一篇《別譯雜阿含經》(T100) 的論文,抱著「敦煌殘卷,伯希和 2301 號」(P. 2301)作校勘,雖然頭昏眼花、滿眼金星,這可是幾輩子修不到的福氣。試想,有誰能有這個本事,拿著千金不換的千年前的唐宋古卷,一個字一個字的校讀差異?「敦煌殘卷,伯希和 2301 號」長有 884.3公分,寬有 30.9公分,沒有天頭、地腳,未劃欄線。在存世的「敦煌殘卷」來說,算是稀世珍寶,上面所抄的《別譯雜阿含經》雖並未抄齊全,仍然是十分難得的早期抄本,在《房山石經》未收、《開寶藏》無存本的情況之下,這恐怕是現存的最早版本了。
《別譯雜阿含經》卷15:「此中章次,『因陀羅夜叉』與上『因陀羅天子』所說不異,以其繁重故闕而不傳,次章『釋迦夜叉』與上『釋迦天子』不別,亦闕[8]不書。」[9](此下丹本第十二卷初)」(CBETA, T02, no. 100, p. 480, a27-30)
[8](而)+不書【宋】【元】【明】且以不書為卷第十一終【宋】【元】【明】。[9]〔此下…卷初〕九字-【宋】【元】【明】。
「此下丹本第十二卷初」此九字,是二刻《高麗藏》編輯僧人守其的案語,「丹本」應是指「契丹本」(《遼藏》)。
「此中章次,『因陀羅夜叉』與上『因陀羅天子』所說不異,以其繁重故闕而不傳,次章『釋迦夜叉』與上『釋迦天子』不別,亦闕不書」,這 47字,不是守其的校語,而是來自此一版抄本的原抄者。
「敦煌殘卷,伯希和 2301 號」此 47字抄作:
「此中章次,『因陀羅夜叉』與上『因陀羅天子』所說不異,以其繁重故闕而不傳,次章『釋迦夜叉』與上『釋迦天子』不別,亦闕不書」。
接著跳行,抄著「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一」十個字,代表這是「二十卷本」,而《大正藏》所收的「十六卷本」,這一卷是編在<卷十五>,顯然次序有異。
《別譯雜阿含313經》卷15:「愛著生於欲,亦如摩樓多,纏縛覆林[10]樹。」(CBETA, T02, no. 100, p. 479, b27-28)[10]樹=木【宋】【元】【明】。
「敦煌殘卷,伯希和 2301 號」此 15字抄作:
「愛著生於欲,亦如摩樓,纏縛覆林木。」
實際上,不管是「摩樓多」或「摩樓迦」,此一字應是「māluvā」,是「攀緣植物生長在樹上而慢慢地纏死那棵樹」的比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