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法友飛鴻 241:新發現的文獻,新的考古資料


老師,
            可以推薦一些網站嗎?我想讀讀新發現的文獻,新的考古資料,以及當代學者的文章。
  謝謝
       Poh Chee  2017/7/23
==========
Dear Poh Chee,
        這問題不好回答,我就用聊天的方式談一談個人的經驗,有問題你就接著發問吧?
        這篇貼文就只側重於我個人較熟悉的「阿含、尼柯耶」與「漢語佛教文獻學」兩個方面,其他範圍我不熟悉,就等於「問道於盲」。
  一般而言,個人部落格不會貼殿堂上用的太嚴肅的東西,我絕大部分是從以下網站求取新知:
 1. 《正觀》雜誌:(http://www.tt034.org.tw/index.php?temp=mag&lang=cht#.WXUvooSGOM8)
    2. 《法鼓佛學學報》:(https://sites.google.com/a/dila.edu.tw/scholarly_publishing/home/fa-gu-fu-xue-xue-bao)
    3. 《中華佛學學報》:(http://chinesebuddhiststudies.org/previous_issues.html)
    4. 《新加坡佛學研究學刊》:(https://www.bcs.edu.sg/research-and-library/journal/)
如果想獲得較新的佛學知識,則應前往 (academia.edu),這個網站提供了各種學術範圍的論文自由下載,加入群組之後,如有新論文還會主動發文通知你。在佛學方面,如辛島靜志,無著比丘, Jan Nattier,沈丹森,JA Silk, Alexander Wynne, John Bronkhorst, Harry Falk, 等等,有時候,還可以 download 全書。光是論文下載,就下載到手抽筋。我也貪多嚼不爛,下載了很多資料,看不到十分之一。
===========
無著比丘曾經引用狄鍾 (de Jong) 的敘述:
「沒有任何佛教學生能忽視如此龐大的中文翻譯資料,即使是他只對印度佛教有興趣。」 
他並且補充一句:
「沒有任何研究中國佛教的學生能忽視印度語系的對應經典,以避免基於口誦傳承訛誤或翻譯錯謬的經典作結論的風險。」
「阿含、尼柯耶」的閱讀領域裡,上面兩句話更是適用。

閱讀《雜阿含》時,如果自己只是淺讀,那麼佛光版的《雜阿含經》就夠用了。
如果你下決心要狠狠地讀完《雜阿含》,那麼目前較完善的版本是王建偉、金暉的《雜阿含經校釋》。如果你是比上述兩種還要嚴肅的讀者,那麼你需要上網查對應經典(https://suttacentral.net/)。再閱讀菩提比丘的英譯。
我建議的方法是拿著菩提比丘的《相應部》英譯,查對應經典來讀《雜阿含經》和《別譯雜阿含經》的漢譯對應經典。
讓習慣於漢譯《雜阿含經》的讀者從另一角度來閱讀初期佛教的風貌。
---------
Bodhi, Bhikkhu, (2000),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Wisdom Publication, Boston, USA.

Bodhi, Bhikkhu, (2012), 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Wisdom Publication, Boston, USA.
Nyanamoli, Bhikkhu and Bodhi, Bhikkhu, (1995),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Wisdom Publication, Boston, USA. (2001 second print.)

我必須提醒版友,關於這三本書,閱讀「註解」比閱讀「經文英譯」重要。
如果你想知道「關鍵字」的巴利原文,請參考部落格《莊春江工作站》(http://agama.buddhason.org/index.htm),以及網上巴利三藏,該網址包含註與疏:(http://tipitaka.sutta.org/),
========
至於當代「阿含、尼柯耶」的研究現況,請參考下列書籍。除了書本內容之外,這些書籍、論文的參考書目其實就是當今佛教研究現況。
Dhammadinnā, Bhikkhunī, (ed.) , (2013), Research on the Ekottarika-āgama(Taishō 125), 法鼓文化,新北市,台灣。
Dhammadinnā, Bhikkhunī, (ed.) , (2014), Research on the Dīrgha-āgama(《中阿含經研究》), 法鼓文化,新北市,台灣。

Dhammadinnā, Bhikkhunī, (ed.) , (2017), Research on the Madhyama-āgama(《中阿含經研究》), 法鼓文化,新北市,台灣。
Anālayo, Bhikkhu, (2011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ajjhima-nikāya, Vol. 1 & 2, 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New Taipei City, Taiwan.
Anālayo, Bhikkhu, (2015), Sayukta-āgama Studies, 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New Taipei City, Taiwan.
Anālayo, Bhikkhu, (2016),   Ekottarika-āgama Studies, 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New Taipei City, Taiwan.
Anālayo, Bhikkhu, (2017),   Dīrgha-āgama Studies, 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New Taipei City, Taiwan.
Anālayo, Bhikkhu, (2012), Madhyama-āgama Studies, 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辛島靜志:研究文獻學,尤其是研究佛教文獻學,最關鍵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文獻比較。對比梵文、藏文、漢文等不同語言的不同文本可以使我們能够從不同角度發現新問題,從新角度理解和認識以往許多學者研究過的經典。對比漢文中不同譯者翻譯的同一佛典,即「異譯」,也有同樣作用。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有吳支謙、前秦竺佛念、後秦鳩摩羅什等所譯的「異譯」。支婁迦讖不精通傳統文言,因此在翻譯佛經時,無意中使用了當時的口語及俗語詞匯;出生在中國的支謙精通漢語文言,在很大程度上把支婁迦讖譯經進行了文言化;竺佛念基本上襲用《道行般若經》的讀法,僅更換了一些難詞及較老的用語。如果我們著眼於支謙、竺佛念等譯者是如何對支婁迦讖譯進行的修改,那麼我們就能够追溯到從東漢到晉代語言的變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