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法友飛鴻 246 :答客問


南傳經藏不將「譬喻」列入九分教,因為「譬喻」是鋪演故事使人歡喜,至少,巴利經藏傳統不將它等同於佛說。如果閱讀《長阿含14經》卷10:「[8]釋提桓因問經」(CBETA, T01, no. 1, p. 62, b28),[8]~D. 21. Sakka-pañha suttanta,[No. 15, No, 26(134); 雜寶藏經初]。《中阿含134經》卷33〈大品 1〉:「釋問經」(CBETA, T01, no. 26, p. 632, c27),就知道這類近似「戲劇」的經典,其實就是「譬喻」題材。
我們再閱讀《中部116,Isigili》與對應的《增壹阿含38.7經》(CBETA, T02, no. 125, p. 723, a6)。可以發現這是幾十個世代以來森林修行傳統的傑出修行人的「歷史」,可是,這是「佛學」嗎?可是,這是「佛教」嗎?可是,這是「佛說」嗎?
我們再看梵天請佛說法的經典:《中阿含78經》「[6]梵天請佛經」(CBETA, T01, no. 26, p. 547, a9),[6]~M. 49. Brahmanimantanika sutta.。佛陀心想而未說,梵天即知佛心意,這是說梵天比佛陀高桿嗎?佛陀不想說法,梵天勸請,這是說梵天比佛陀慈悲嗎?佛陀原本決定不說,梵天勸請後才說,這是說梵天比佛陀思慮周密而能作比較正確的決定嗎?
當然不是這個目的。那麼「梵天請佛說法」,是「佛學」嗎?是「佛教」嗎?是「佛說」嗎?
這一代的在家學佛者有幾個選擇:一種是把大藏經擺一邊,或者守住四字佛號,買了保險,保證蓮花池邊景觀第一排;或者慈悲救濟,比一比手語、唱一唱佛教歌曲;一種是把大藏經像佛一樣,高高供起來,裡面每一字都是佛說,如果有人敢指指點點、說三道四,馬上跟他翻臉。還有一種是在反省的態度之下,多聞闕疑,慎行其餘。
請問,身為在家學佛的你,是選哪一種學佛態度呢?
除了只是指出零星的字句錯誤,有沒有更整體的方式來反省佛教文獻呢?
只糾正字句錯誤:《雜阿含1312經》卷49:「彼陀摩尼天子聞佛所說」(CBETA, T02, no. 99, p. 360, c28),「彼陀摩尼天子」應該是「多羅揵陀天子」(CBETA, T02, no. 99, p. 360, c20)。
較整體的思考:四阿含是第一結集所集結而成的,阿難怎會有機會、有時間去南山遊行之後,回來跟迦葉對話,才結集此一《雜阿含1144經》?
《雜阿含1144經》卷41:「一時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阿難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世尊涅槃未久。時,世飢饉,乞食難得。
時,尊者阿難與眾多年少比丘俱,...人間遊行至南天竺,有三十年少弟子捨戒還俗,...阿難答言:『從南山國土人間遊行,年少比丘三十人捨戒還俗,徒眾損減,又今在者多是童子。』」(CBETA, T02, no. 99, p. 302, c13-25)
如果《雜阿含1144經》是第一結集之後,「妄人」所加,暫且不談「五百羅漢結集的經藏,誰有這樣的狗膽亂增亂刪」,那麼,請告訴我們,還有哪些《雜阿含經》的經典是後人所加?
《別譯雜阿含119經》卷6:「阿難答言:「我往至彼南山聚落」(CBETA, T02, no. 100, p. 417, c19-20)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有一次在仁俊法師與菩提比丘之前,有一位居士突然指著我說:
「他只相信阿含,不相信其他經典。」
這是天大誤會。
有些阿含經典我也不信咧。
-----------------------------------------------
我也是持此看法學習佛法(學),
學得晚,就認真讀你的blog,FB……

台語與佛典 提到...

我一直以為你姓 Tan 陳?譚?名為 Page。這才注意到你姓陳 Chen 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