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7日 星期四

尼拘羅、婆婆梨

柳樹
《宋高僧傳》卷1:「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樹,即東夏之楊柳。名雖不同,樹體是一。自漢至今皇宋,飜譯之人多矣。晉魏之際,唯西竺人來止稱尼拘耳。此方參譯之士,因西僧指楊柳,始體言意。其後東僧往彼,識尼拘是東夏之柳,兩土方言一時洞了焉。唯西、唯東,二類之人未為盡善。東僧往西學盡梵書,解盡佛意始可稱善。傳譯者,宋齊已還不無去彼迴者,若入境觀風必聞其政者,奘師法師為得其實。此二師者兩全通達,其猶見璽文知是天子之書可信也。」(CBETA, T50, no. 2061, p. 711, a21-b4)

《宋高僧傳》是北宋的贊寧所編,成書於西元988年,北宋開立「譯經院」,不管是從印度回國的西行僧人、或是東來的梵僧都有數百人,應該不難當面提問。

我們 GuoBing 會說:「贊寧大師,你恐怕遇到冒牌的仁波切了。」
Nigrodha (巴利)、 Nyagrodha (梵文)是榕樹。
柳樹是 Salicaceae 柳科,榕樹是 Moraceae 桑科,榕樹樹幹粗壯有氣根,柳樹樹幹細瘦沒有粗氣根,葉子也不一樣;榕樹有榕果,柳樹會開花飛絮,兩個差很遠。
榕樹
而且,古代已經知道兩樹不一樣,

《摩訶僧祇律》(西元 418年)卷14:「莖種者,尼拘律、祕鉢羅、優曇鉢羅、楊柳,如是比莖種」(CBETA, T22, no. 1425, p. 339, a23-24)

唐朝澄觀(西元 737-838)《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56〈入法界品 39〉:「尼拘律者,如此方柳樹,子似枇杷。」(CBETA, T35, no. 1735, p. 931, b1-2)。

《翻譯名義集》的解釋也不正確:「[1]尼拘律陀,又云尼拘盧陀,此云『無節』,又云『縱廣』。葉如此方柿葉,其果名多勒,如五升瓶大,食除熱痰。《摭華》云:『義翻楊柳,以樹大、子小,似此方楊柳,故以翻之。』《宋僧傳》云:『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譯其『所無』。如拘律陀樹,即東夏楊柳,名雖不同,樹體是一。」[1]Nyagrodha.。
==========
朋友讀《長阿含2經,遊行經》,問說這真的是「梨園」嗎?古印度有梨樹嗎?
《長阿含2經》卷2:「菴婆婆梨園」(CBETA, T01, no. 1, p. 13, c6)

版主在下敝人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認不出幾種植物來,不知道古印度是否會有梨樹,不過經文講的不是「梨園」,而是一位稱為「菴婆婆梨 Āmbapalī」的女子的庭園。

《一切經音義》卷26:「菴羅樹女(菴羅,『淨三藏(義淨)』云:『果名,其形似柰,其味如梨。《溫室經》云柰女者,即其人也。依花以孕質故號濕生,即頻婆娑羅王之貴妃,良醫耆婆之母也)。」(CBETA, T54, no. 2128, p. 479, b13-14)

《翻譯名義集》卷3:「[22]庵羅,正云庵沒羅,或庵羅婆利。肇注此云:『柰也』。《柰女經》云:『維耶梨國梵志園中植此柰樹,樹生此女。梵志收養至年十五,顏色端正,宣聞遠國,七王爭聘;梵志大懼,乃置女高樓,謂七王曰:『此非我女,乃樹所生。設與一王,六王必怒。今在樓上請王平議,應得者取之,非我制也。』其夜瓶沙王從伏竇中入,登樓共宿。謂女曰;『若生男,當還我。』即脫手金環之印,付女為信。便出語群臣言:『我已得女。』瓶沙軍皆稱萬歲,六王罷去。後女生『故活(耆婆)』,至年八歲,持環印見瓶沙王。王以為太子,至二年會闍王生。因讓曰:『王今嫡子生,。應襲尊嗣。』遂退其位。肇師注云:『其果似桃而非桃。』《略疏》云:『柰樹定非柰也。』又翻為『難分別』,其果似桃而非桃,似柰而非柰。此與大經意同。經云:『如庵羅果生熟難分,具有四句釋<難分別>。一內外俱生,二外熟內生,三外生內熟,四內外俱熟。』《纂要》云:『舊譯為柰誤也。此果多華、子甚少,其葉似柳而長一尺、廣三指,果形似梨,而底鉤曲;生熟難知,可以療疾。彼國名為王樹,謂在王城種之。」(CBETA, T54, no. 2131, p. 1102, c17-p. 1103, a8)
[22]Āmrapalī.。

這在《中阿含56經,彌醯經》稱為「好㮈林」(CBETA, T01, no. 26, p. 491, a20),《中阿含56經,彌醯經》的巴利對應經典是《增支部 9.3經》,「好㮈林」的對應用字是「ambavana」, amba 芒果 vana 園林。

《翻譯名義集》的解釋不算清晰,「amba 巴利」、「āmra 梵文」是芒果(suainn7-ah,),「Āmbapalī」是人名「菴婆婆梨,菴 Ām 婆 ba 婆 pa 梨 lī」。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7/01/43.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