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法友飛鴻 265:對素食主義的兩種立場




我逐漸了解,在佛教徒應不應該推動「素食主義」有兩個孓然不同的立場。
我意識到,應該先將問題簡約到最基本的層次:「佛教僧侶應不應該推行、勸說素食主義」。
我把贊成、並積極主張「素食主義」的僧侶稱為甲方,把反對者稱為乙方。
甲方的立場:
1. 戒律中的根本律文是「不殺」,不食魚、肉才能真正策動「不殺」。
2. 佛教經典鼓吹不食魚、肉。
3. 不能遵循「不食魚、肉」的人無法培養慈悲心。

乙方的立場:
4. 戒律的明文記載「不食魚、肉」是提婆達多五事之一,在巴利《毘奈耶》及根本說一切有部《破僧事》都明白敘述。巴利《毘奈耶》列作「僧殘律」的第 10, 11兩則。才能真正策動「不殺」。積極主張「素食主義」並奉行「不食魚、肉」的人是犯了「僧殘」。
5. 佛教經典並未鼓吹不食魚、肉。
6. 如果「不能遵循『不食魚、肉』的人無法培養慈悲心」,各部戒律規定不能食用『十種肉』,《增支部8.12經》如此記載:(以下引自《莊春江工作站》: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369.htm)
(...獅子將軍說:)「大德!請世尊與比丘僧團一起同意明天我的飲食[供養]。」 
世尊以沈默同意了。
那時,獅子將軍知道世尊同意後,起座向世尊問訊,然後作右繞,接著離開。 
那時,獅子將軍召喚某位男子: 「喂!男子!請你去找些處理好的肉。」  
那時,那夜過後,獅子將軍在自己的住處準備勝妙的硬食與軟食後,時候到時通知世尊: 「大德!時候已到,飲食已[準備]完成。」  
那時,世尊在午前時穿好衣服後,取鉢與僧衣,去獅子將軍的住處。抵達後,與比丘僧團一起在設置好的座位坐下。  
當時,眾多尼乾陀在毘舍離從街道到街道;從十字路口到十字路口揮舞手臂號泣: 「今天,大隻家畜被獅子將軍殺了後,作沙門喬達摩的食物,那位沙門喬達摩知道關於製作肉的事,緣於業而食用。」 
那時,某位男子去見獅子將軍。抵達後,在耳邊告知獅子將軍:「真的,大德!你應該知道:那些眾多尼乾陀在毘舍離從街道到街道;從十字路口到十字路口揮舞手臂號泣:『今天,大隻家畜被獅子將軍殺了後,作沙門喬達摩的食物,那位沙門喬達摩知道關於製作肉的事,緣於業而食用。』」 
「夠了!紳士!長久以來,那些尊者欲不稱讚佛陀,欲不稱讚法,欲不稱讚僧團,那些尊者從不停止以不存在、虛偽、虛妄、不實歪曲那位世尊,我們不會因為活命而故意奪取生類的生命。」  
那時,獅子將軍親手以勝妙的硬食與軟食款待與滿足以佛陀為上首的比丘僧團。 
那時,世尊食用完畢手離鉢時,獅子將軍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世尊以法說開示、勸導、鼓勵獅子將軍,使之歡喜,然後起座離開。 
[那時,世尊就這個因由、這個機會作如法的談論後,召喚比丘們:「比丘們!不應該吃那種作了指定的肉,如果吃了,犯惡作(突吉羅)。比丘們!我允許三點清淨的魚、肉:未見、未聞、不懷疑。」 
(同樣敘述也出現在巴利《毘奈耶》〈大品/6藥犍度 178.獅子將軍事〉)
如果不能遵循「不食魚、肉」的人就無法培養慈悲心,那麼等於是判定世尊及諸大弟子沒有慈悲心。
======== 

jj lin 2017年11月27日 下午10:54提到... 
   按照曾銀湖的說法,印順導師也是「戒禁取」了,在能吃素的條件下,何必為了口腹之欲而傷害物命呢?南傳佛教認同吃素的看法,請参考:https://oba.org.tw/viewtopic.php?t=2986  
------------
Ken Yifertw 提到... 
Dear JJ Lin: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
審視這一問題,應該考量「提婆達多五事」。
提婆達多五事」為何遭受世尊譴責?是提婆達多五事全部不符戒律?少數幾項不符?為何不符? 
如果有人主張:「五項都符合戒律,只有引起『破僧』是不對的」,這一主張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錯在什麼地方? 
我重述一次,在家人要怎麼定自己的飲食「規矩」,要吃什麼、不吃什麼,那是個人自由,誰也管不著。 

但是,如果自認為是(甚至告訴別人自己是)因「信仰佛教、遵循佛陀教導」而吃素,應該先將「提婆達多五事而破僧」想清楚。 
《四分律》卷4: 提婆達言:「如來常稱說頭陀,少欲知足、樂出離者,我今有五法,亦[7]是頭陀勝法,少欲知足、樂出離者:盡形壽乞食、盡形壽著糞掃衣、盡形壽露坐、盡形壽不食[8]酥鹽、盡形壽不食魚及肉。我今持此五法,教諸比丘足令信樂,當語諸比丘言:『世尊無數方便歎譽頭陀,少欲知足、樂出離者。我等今有五法,亦是頭陀勝法:盡形壽乞食,乃至不食魚及肉,可共行之。』年少比丘必多受教,上座比丘恐不信受,由此方便故得破其僧輪。」(CBETA, T22, no. 1428, p. 594, a28-b9)[7]是=復【聖】。[8]酥=蘇【宋】【元】【宮】*。
======
《四分律》裡,提婆達多五事」並非全是世尊所稱譽的「頭陀行」,「頭陀行」並未包含「盡形壽不食酥鹽與盡形壽不食魚及肉」。
我們先看前三項,「盡形壽乞食、盡形壽著糞掃衣、盡形壽露坐」是世尊所稱譽的,為何提婆達多五事」遭受世尊譴責?

我們欠她們一部受害者的母親、妻子和女兒的電影


吳念真談楊德昌導演時,談到他們那一代的導演有意無意之間,去描述日治時代一夕之間轉變成中華民國人的上一代,被遺忘、忽視的一代。
相對於楊雅喆導演的《血觀音》,我更希望有人去描述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政治事件受害者的母親、妻子和女兒。
我們欠他們一個深刻的描寫,希望至少有一位導演用一部電影描繪她們的身影。

彌勒來自何方?兜率天?

==========
羅巴塔克碑銘譯注與研究/羅帥
羅巴塔克宗廟裡有七位神祇——娜娜(νανα)、烏摩(ομμα)、阿胡拉·馬兹達(αορομοζδο)、馬兹達萬(μοζδοοανο)、斯羅沙德(σρο(sh)αρδο)、納拉薩(ναρασαο)、米希爾(μιιρο)……巴塔克萬神殿裡實際上包括了伊朗的(瑣羅亞斯德教)和印度的(婆羅門教)的兩大神祇系統……巴塔克的萬神殿不只是反映了「伊朗文化的復興」,也顯示了印度文化的逐漸融入。(p.130)
貴霜國王迦膩色迦一世的Rabatak銘文提到一位神祇「μιιρο」,這在佛教發展史來說是很有趣的,因為不少學者的考據都認為佛教的彌勒信仰就是由此而來,只是銘文中大夏語希臘文拼音應該讀作「miiro」,不解羅帥在此為何讀作「米希爾」,而如果該神祇的名稱真的讀作「miiro」,則與最初漢譯佛典中的「彌勒」對上了,這比季羨林從吐火羅語「metrak」考據老半天還來得直接明顯,順此下來,彌勒教信徒所等待的那尊佛,其實可是古印度-伊朗信仰體系裏面的契約神/同伴神的佛教化罷了,而這位神傳到西方化作了彌賽亞(messiah),佛耶到此可就真是一家親了~
===========
Yifertw:
我懷疑佛教的彌勒是中亞拜火教與猶太彌賽亞混合後,派到佛教來臥底。金幣寫的是「metrago」,剛好處在「missiah 猶太教」與「matteyya」之間。 Huntington 的 1993 年論文提到有兩枚錢幣(Coin)各分別刻著「Metrago-Boud」與「Metargo Boud」, Huntington 認為兩枚銅幣的兩手都是打著「轉法輪印」(印度佛像主要是兩種法印:觸地伏魔印與轉法輪印;下星期四我再當面告訴你這兩個手印)。
=======
以下引自《維基百科》「羅巴塔克銘文」(碑文現存有22行,本部落格僅引其中 11行):https://zh.wikipedia.org/wiki/羅巴塔克銘文
  羅巴塔克銘文(英語:Rabatak inscription),又譯為羅巴塔克碑文,刻在岩石上的古代銘文,以大夏語與希臘文寫成。1993年在阿富汗的羅巴塔克發現,銘文的內容與貴霜王朝的迦膩色伽一世相關。這個銘文的發現,使學者對於貴霜王朝的史實有進一步的了解。
1.  ……偉大的拯救者、貴霜的迦膩色伽,正義、公正、君主、值得崇拜的神 
2. 他已從娜娜(Nara)及所有眾神那裡獲得了王權,他已開創了紀元元年 
3. 如神所願。而且他頒布了一項希臘文詔令(並且)隨即將它推行到雅利安(Aryan)人當中。 
4. 在紀元元年已經對印度和剎帝利諸城宣布,征服了 
5. ……,和……,和娑枳多(Sāketa),和橋賞彌(Kauśāmbī),和華氏城(Pataliputra),遠至室利·瞻波(Śrī-Campā); 
6. 在他和其他將軍們所到的任何(城市),(他)使(它們)屈從於(他的)意志,而且他使全 
7. 印度屈從於(他的)意志。隨後迦膩色伽王命令邊地領主沙法爾(Shafar) 
8. 在這個地方建造名為巴格-阿布(Bage-ab)的神廟,位於迦施格(Kasig)平原,為這些神, 
9. 他們已經加入到光榮的烏摩(Umma)引導儀式中來,這些神(是)上述提到的娜娜和 
10. 上述提到的烏摩、阿胡拉馬茲達(Aurmuzd)、Muzhduwan、斯羅施哈德(Sroshard)——印度人稱其為摩訶舍那(Mahāsena)或毗舍佉—納爾瑟(Viśākha-Narasa)、(和)密特拉(Mihir)。而且他 
11. 下令製作與這些銘刻在上的相同的神的肖像,並且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吳念真在香港談自己的作品(2013?):故事與人生


吳念真在香港談自己的作品(2013?):故事與人生,

,,,,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真性情的台灣人:吳念真與蔡振南

真性情的台灣人:吳念真與蔡振南


蔡振南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曾銀湖:《走出彌陀的光環》在「台大獅子吼網站」轉載事件


公元1999年,我在埔里山區隱居禪修的餘暇,寫成了《走出彌陀的光環》一書。當時曾由某位熱心的法友幫我把本書的內容,逐篇轉載於台大獅子吼網站。原本以為台大素以學術自由之風聞名於世,應該可以容納不同的見解。事實上,從剛發表的幾篇文章開始,有些人士就很不以為然,但看得出版主還是很克制,儘量在容忍。然而,很不可思議的是,當第8篇「動搖」剛一上網,竟然同步發生了「921」大地震,整個台灣立即陷入震撼式的動搖之中。本來以為接著能迅速刊出第9篇「謎底揭曉」,以期安慰恐懼不安的人心。誰知網站不但拒絕繼續刊載,竟還以「天有異象」為由刪除整個版面,彷彿都是「動搖」一文惹的禍一般,令人扼腕嘆息!如今雖然早已事過境遷,但在三版一刷即將出版的前夕,還是再度將「動搖」一文重刊如下,希望有興趣知道真相的讀者,屆時能詳細閱讀下一篇的「9.謎底揭曉」一文。
8. 動搖
1985年7月20日,閱讀了印順導師所寫的《印度之佛教》和他所整編的《雜阿含經論會編》之後,身心震攝不已。一則欣見原始結集的佛法真貌,一則憂愁自己從來所學習的淨土法門,究竟是根據誰的教導所產生的?是佛陀的教導嗎?那為什麼最具代表性的《雜阿含經》裡,遍尋不著任何有關彌陀淨土的教示呢?那麼應該是後來的菩薩或祖師所提倡的了,那又是那個大德最先倡導的呢?彌陀的西方淨土思想究竟是發源於何時何地呢?淨土五經究竟是在何時編造出來的呢?《華嚴經》、《法華經》…等又是何人在何時何地根據什麼編造出來的呢?內心的震撼已經到了寢食不安的地步了。十餘年來朝夕喃喃誦唸個不停的超級大偶像─阿彌陀佛,面臨了重大的質疑,究竟他是誰?他生在何時何地?父母是誰?是什麼樣的家世身分?有沒有結婚生子?出家證道的過程又如何?為什麼都沒有明確的歷史資料可尋?有的只是《無量壽經》等淨土經典上籠統的文學記述、傳說和故事而已呢?我為什麼愚笨地捨棄了有明確史實記載,有具體真理記錄的人間聖者─勾達摩(GOTAMA)世尊,而用了十餘年的光陰去追隨一篇公元初年間所編撰的故事呢?故事所介紹的卻又是一個來歷不明的外星人。難道一切只因為此經取名為《佛說阿彌陀經》,而經文一開頭也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云云。就這麼好騙?就這麼輕易地相信他是世尊親口所推薦的?這豈不是太天真了嗎?而我敬愛的老師、師父們呢?歷代的祖師大德們呢?他們又怎麼了?到底這個始作俑者是誰?身為菩薩大士或是一代大師難道還會騙人?如果沒有騙人,那他的動機何在?用意是什麼?難道說是歷代祖師大德們都會錯了意?錯解了經中的含義?為何會使淨土思想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充滿了迷信和外道風格?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一連串疑問,我動搖了!我雖然沒有立刻放棄唸佛的修持,但是我開始更認真地思考自己的信仰,更努力地研讀阿含經典,更用心地去搜集相關的歷史資料,我要盡自己所能地去發掘事情的真相,我不肯再人云亦云地去追求盲目的信仰了。
由於鍥而不捨地一路追尋下去,後來我終於從歐、美、日、華的學術研究論文和考古文獻中,陸續地找到了所需要的資料,解開了心中的迷惘。更幸運的是由於南北傳阿含聖典的比對之下,尤其是梵文漢譯的《雜阿含經》和巴利語英譯、日譯、中譯的相應部,讓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正法的原貌,對正法逐漸建立起不可動搖的淨信,進而在1989年寫成《史念原始佛法》一書,對上述的疑問有了局部的交代。例如《阿彌陀經》並不是佛陀親口所說,它大約是在佛陀滅度後五百年左右,相當於公元六十年前後,當時大乘運動方興未艾,才由西方師從原始的阿含經裡取材加以編撰出來的。他們編撰的原意全然不是歷代祖師大德所想像或所闡述的那個樣子,這是時空乖隔,資訊誤差所造成的歷史錯誤,讓中印的彌陀家族近2000年來始終未能知道真相。如今資訊發達,交通便捷,我們終於有機會擺脫北傳的單一觀點以及狹隘的中國佛教觀點,能夠參考南傳佛教和歐、日文獻報告,進而作出比較有世界觀,比較公正、客觀的判斷來,有助於去除我們心中的疑慮,讓我們的信仰真正達到「不壞淨」─不可動搖,不能破壞的堅定信念,而不是盲目的固執和堅持。我們今天所擁有的資訊力量,是千百年來歷代祖師大德們前所未有的,希望人人都能善用它。也祝福大家都能證得不動搖的信念。
=========
謝謝各位的支持!《走出彌陀的光環》一書已經如期完成印刷,將於近日內陸續發送各流通處。茲摘錄書中「9.謎底揭曉」一文讓大家先睹為快:
9. 謎底揭曉
公元1986年12月31日上午10時。我趁著新年假期的空檔,把握時間進修佛法。當我順著佛陀和五百阿羅漢所留下來的足跡,正要獨自摸索前進時,一個不留神,竟然從灰河南岸掉了下去。河水渾濁而滾燙,河床岸邊又佈滿荊棘利刺,稍微動一動,就被刺得遍體鱗傷。正在驚慌失措的時候,放眼望去才發現還有許多人跟我一樣,都掉入河裡,載浮載沈地隨流飄沒著。這時候,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只好把平日所學的看家本領─唸佛拿出來。當我喃喃不斷地誦唸著阿彌陀佛,希望有奇蹟出現─阿彌陀佛會來救我脫離苦河時,又聽見河裡的人也跟我一樣,全都喃喃不斷地誦唸著阿彌陀佛,全心全意地期待著他的救援。除了喃喃不斷的呼救之外,誰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也沒什麼比較具體可行的辦法。眼看著支撐不下去的人,一個接著一個慘遭滅頂,隨波而去,心裡愈發著急了。加上天色趨暗,更是令人心憂如焚。
這時,我心裡想著,再這樣唸下去,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奇蹟出現了,不如停下來看看有沒有其它比較可行的方法。於是冷靜地搜尋四方,發現有個人很勇敢,竟然不願隨波逐流。他正試圖逆流而上,手足都勤奮地划動著,看來似乎很吃力。起初進度也不是很快,似乎還看不出有什麼突破性的進展。忽然聽到旁邊有人在批評他說:「這傢伙未免太笨了,這麼緊張驚險的時刻,光靠自己的力量怎麼可能脫險呢?我們還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來救渡吧!」我心中懷疑著,自己都自顧不暇了,還有資格批評別人嗎?但是,自己實在無可奈何,也只能接受他的建議,再度喃喃地唸起阿彌陀佛來了,期望能有奇蹟出現,否則就真的完了。
唸呀!唸的,天色愈發暝暗了,還是看不出阿彌陀佛要現身的任何徵兆,倒是剛才那個逆流而上的人不見了。正在耽憂著他是否也慘遭滅頂了呢?卻聽到上游的地方傳來喊叫的聲音:「喂!灰河裡的同伴們,我已經游到安全舒適的地方了,極樂國土就在這兒呢!快點上來吧!」原來正是他在大聲疾呼。這時候,河裡有人聽到了他的呼喚,就回聲問他:「從那個方向出去?沿著河道的那一邊出去?」還沒等到對方回答,剛才開口批評的那個人,看起來似乎屬於大師級之類的人物,也是很具有權威的人士,又搶著說話了:「你何必問他,他自己都不知道要從那裡出去,還在那裡吹牛。上游那裡還不是跟灰河這裡一樣難熬,遲早還不是要被沖刷下來,何必理他!」。於是大家又安靜地跟著他喃喃地唸起彌陀來了。想一想,權威人士就在自己身旁,跟我們在一起感受著灰河的痛苦,我們不聽他的,難道要相信那個已經距離我們很遙遠,只聽得到聲音卻看不到人影的勇者嗎?這是人之常情,不難理解的。
然而遠處傳來的呼喚聲音遼繞河畔、盈迴耳際,從他肯定的語氣中流露出智慧與慈悲,而且已經有人跟著走上去了,於是我決定也要放手一搏,追隨他所提示的方向和路徑逆流而上。起初,真的也是顛三倒四的,擋不住急流的沖擊。慢慢地,我看到他留下來的繩索與浮標,他在繩子上總共留了四個標記,當然是每隔一段就有一個浮標。我好不容易拉住了繩頭,順勢溯溪而上,頓時就覺得輕鬆多了,不再像他那麼辛苦地獨自冒險、奮鬥,才為大家找到出路,多麼令人感謝!繼續朝著浮標前進,猛然回首,已經看不到下游那些同伴們了。這時才警覺到,原來第一個浮標已經出現在眼前了,而這個地方的水深也比較低淺了,水流也比較緩和了,棘刺也少很多了。這時,夜色已漸漸褪去,光線也轉趨明亮了。我循著光明望去,終於看到了前所未見的美麗景象─先是一片開闊的平地,可以站在那兒觀察四方。接著又看見一座由硬質花崗岩所構成的大石山,任風吹雨打也不會崩壞,不會穿孔。而那個逆流奮鬥的勇士早已登上山頭,享用著清涼池中的八分之水,所謂冷、美、輕、軟、香、淨,飲用的時候不會噎著,嚥入喉嚨裡也不會嗆著,飲用完了但覺身體安適。不管是飲用還是沐浴,都可以讓人離諸熱惱。山上的池中長著很漂亮的七種蓮花,所謂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非常微妙香潔。嗅聞了花香之後,可以循著四層階堂再登上石山高處,那裡有個五角形的樓閣,裡面有種種枕褥,散華遍佈,莊嚴勝妙極了。而在其中隨意坐臥,涼風從四方吹來,令人覺得身心安穩。但見那個勇者正身端坐在七重高聳的行樹下,高聲呼喚著:「灰河南岸極熱,又有很多荊棘利刺,大家趕快離開那黑暗的地方,到這充滿光明又美妙安樂的世界來吧!」
經過了十餘年的努力,我終於走出了灰暗又熾熱的溪流幽谷,見到了我日夜所思念的極樂勝境。我興奮地讚頌著無量光明的佛陀,他豈是別人,正是高坐在林間樹下那位勾達摩世尊啊!我熱切地品嘗著極樂淨土的安詳與寧靜,內心澎湃洶湧,久久不能自已。多年來的懵懂,恰似微風吹散迷霧一般,頃刻之間煙消雲散,一目了然。原來極樂世界裡隱藏了天大的秘密,如今謎底揭曉了:
(1)所謂「灰」者,指的就是娑婆世界裡所充滿的貪瞋癡三毒。
(2)所謂「河」者,指的就是三種渴愛─感官欲望的渴愛,形象存在的渴愛,沒有形象的渴愛。
(3)南岸極熱者,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感官的內、外作用之處。
(4)荊棘利刺,指的是五種感官欲望的享樂功能。
(5)天色暝暗,指的是無明障閉了慧眼,讓人看不到出路。
(6)河中很多人,指的是沒有聽聞或聽不懂真理的愚癡凡夫。
(7)河流指的是生死瀑流。
(8)逆流的勇者就是追求解脫之道的菩薩。
(9)手足勤奮逆流而上,指的是精勤修學。
(10)光線轉趨明亮指的是認識法要了。
(11)一片開闊的平地指的是持戒。
(12)觀察四方指的是思惟四聖諦。
(13)大石山指的是不動搖的正見。
(14)八分水者乃是指八聖道。
(15)七種蓮花指的是七覺分。
(16)四層階堂指的是四如意足。
(17)五柱帳指的是五根。
(18)正身端坐指的是無餘涅槃。
(19)散華遍佈指的是各種禪定的解脫、三昧、正受。
(20)隨意坐臥者指的是如來、應供、等正覺。
(21)四方風吹指的是四種增上心,見法安樂住。
(22)高聲呼喚指的是轉法輪。
(23)出聲詢問出路者指的就是舍利弗、目揵連等諸大聲聞賢聖。
(24)發言阻止眾人跟隨者是指六師外道。
當我拉著繩子使勁地跳回當下時,才發現自己剛才竟然透過原始聖典而穿梭時空,融入了二千年前的情境裡。原來佛陀滅度後約五百年間,也就是公元紀元前後,那時彌陀信仰興起,印度西方的大乘師們熱衷於從原始的佛典─阿含經裡取材加以編纂,使它更擬人化、故事化、寓言化。上面所記述的,就是我把最原始的聖典─《雜阿含經》第1177經(根據大正藏的排列方式,若參考《雜阿含經論會編》,則在上冊第348頁)加以改編寫成。目的是要讓大家瞭解,在大乘初興的時代裡,大乘師就像我現在一樣,喜歡憑著個人的才華和感性來改編經文,認為更親切動人,更容易為信眾所接受,更容易宏暢佛法。卻萬萬沒有想到,編撰的故事原是立意很好的寓言,經過了多方的輾轉流傳,卻把故事寓言裡的表象當真,完全忘了其中原本所蘊含的真義。就像手指頭本來只是用以指出月亮的方位而已,後人卻把手指頭就直接誤認為是月亮了。事實上,《雜阿含經》第1177經,這篇〈灰河喻〉,也很可能是在公元前100年左右才增補上去的北傳寓言作品,因為它的用語出現了《雜阿含經》裡所沒有的,也是佛陀的時代裡所沒有的「菩薩摩訶薩」一詞,在南傳的《相應部》裡也找不到這篇經文。因此,我才試著將它的情境稍作增添,用以說明極樂世界的源流。其實這篇寓言式的經文寫得很好,寓意也交代得很清楚,讓人知道要循著聲聞的道跡,由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的途徑,才能出離娑婆之苦,到達解脫的彼岸─極樂淨土。這原本是很清楚的事,但是到了公元紀元前後,《阿彌陀經》的作者就把它改編得更加活潑生動、富麗堂皇了,以致讓後世的人們,完全迷惑在極樂的光景裡,完全忘了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一味迷信地想要不勞而獲,方便地檢取現成的果實。如果真有這麼便宜的事,世尊又何必誨人不倦地說法四十五年;而三藏十二部,比丘227戒,比丘尼311戒,四禪八定,37道品,乃至所有戒、定、慧學還有什麼價值可言?
謎底揭曉了,真相是無情的。其實您只要把〈灰河喻〉和《阿彌陀經》仔細地對讀,還是可以從後期的《阿彌陀經》中看出真相的蛛絲馬跡,不知道您有沒有勇氣再看下去?如果您的偶像垮了,如果您的世界崩塌了,請相信我也曾經深嚐過這一份痛苦。但期盼您能夠從廢墟中勇敢地再站起來,因為您已經知道了明確的方向。何況《彌陀經》中還蘊含著另一層次的寓意呢,這是歷代祖師大德們所未曾解開的,您想再深入地瞭解嗎?祝福您有追尋真理的勇氣和決心。

法友飛鴻 264:「提婆達多破僧」與「破僧事」



親愛的法友:
其實,各部戒律對出家人禁止吃十種肉,但是,絕對規定「須以棉布(巾、袋)過濾用水」與「禁止耕作種植」。
即使是出家人,如果是醫師開的藥方,也容許接受。 
我並不反對吃素,也不知道魚油是否有治療效果。 
不過,如果有人是以信仰佛教(或遵從佛教指示)而吃素,哪些東西吃、哪些東西不吃,從邏輯面來看,應該回歸戒律條文,而不是自由發揮、詮釋。 
另外,也應該想想,即使是出家人,為何提婆達多五事不符世尊戒律?全部不符?少數幾項不符?為何不符? 
如果有人主張:「五項都符合戒律,只有引起『破僧』是不對的」,這一主張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錯在什麼地方? 
我重述一次,在家人要怎麼定自己的飲食「規矩」,要吃什麼、不吃什麼,那是個人自由,誰也管不著。 
但是,如果自認為是(甚至告訴別人自己是)因「信仰佛教、遵循佛陀教導」而吃素,應該先將「提婆達多五事而破僧」想清楚。 
《四分律》卷4: 提婆達言:「如來常稱說頭陀,少欲知足、樂出離者,我今有五法,亦[7]是頭陀勝法,少欲知足、樂出離者:盡形壽乞食、盡形壽著糞掃衣、盡形壽露坐、盡形壽不食[8]酥鹽、盡形壽不食魚及肉。我今持此五法,教諸比丘足令信樂,當語諸比丘言:『世尊無數方便歎譽頭陀,少欲知足、樂出離者。我等今有五法,亦是頭陀勝法:盡形壽乞食,乃至不食魚及肉,可共行之。』年少比丘必多受教,上座比丘恐不信受,由此方便故得破其僧輪。」(CBETA, T22, no. 1428, p. 594, a28-b9)[7]是=復【聖】。[8]酥=蘇【宋】【元】【宮】*。 
                 Yifertw   2017年11月21日 16:01
==========
親愛的法友:
其實,你決定要吃素,很好。
其實,你決定要吃素,即使吃魚油可能會讓身體健康一點,仍然決定不吃魚油,也很好。
或許,你決定要吃素,因為吃魚油可能會讓身體健康一點,決定吃素、但是吃魚油當藥,也很好。
======
我懷疑,諮商理論是要求諮商師為對方好,可以不說全部實情。
還是,要求諮商師即使為對方好,也不可以隱瞞部份實情。
-----------
我用我個人的立場來看這件事,當然,我不是學者,我的看法很有可能會犯錯。
1. 《雜阿含1357經》提到「不食肉」,巴利《經集2.2經》認為「禁絕葷腥」是搞錯重點。《雜阿含1357經》沒有巴利對應經典,巴利《經集2.2經》沒有漢譯對應經典,兩者算是平手。
2. 「不應食肉」或「鼓勵吃素」是生活規範,不應只出現在「經、修多羅」而未出現在「律、毘奈耶」。由於諸部「律、毘奈耶」並未出現「不應食肉」或「鼓勵吃素」的條文,所以,巴利《經集2.2經》較符合此一原則。
3. 認為「不應食魚、肉」是世尊的教導。等於是說提婆達多五法之中「盡形壽乞食、盡形壽著糞掃衣、盡形壽露坐、盡形壽不食酥鹽、盡形壽不食魚及肉」的主張是正確的,世尊應制定此戒律而未制定。
4. 我的解讀是,《雜阿含1357經》卷50:
 「若不食肉者,而施彼以肉,
  諸修梵行者,施之以女色,
  不坐高床者,施以高廣床,
  於彼臨行者,施以息止處,
  如是等施與,於財不損減,
  是則[11]有名譽,而不捨一錢,」(CBETA, T02, no. 99, p. 372, b25-c2)
[11]有名=名有【宋】【元】【明】。
這是說「對不食肉的人,而施彼以肉」,這樣的施捨對他沒用處;
同樣地,「對梵行者,施之以女色」,這樣的施捨對他沒用處;
「對不坐高床者,施以高廣床」,這樣的施捨對他沒用處;
這樣的布施「不捨一錢而有名譽」,似乎是說:「應布施『受者所需的東西』」。而不是說「不食肉者、修梵行者、不坐高床者」有功德。
這樣的理解可以從下一句得到證實:「於彼臨行者,施以息止處」,對於臨要出發遠行的人,布施他在出發地點的休息處、坐臥處、睡眠處,對受者沒有幫助。 經文並不主張「臨行者、臨要出發遠行的人」有功德,而鼓勵佛教徒拼命「臨行」。
                  Yifertw   2017年11月22日 9:40
==============
巴利《毘奈耶》僧殘第十戒(破僧戒)《經分別(第1卷-第4卷)》卷2:
「任何比丘,企圖破和合僧或取導致破僧之事件揭示〔於公眾〕而住立,諸比丘應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企圖破和合僧或取導致破僧之事件揭示〔於公眾〕而住立。尊者!應與僧伽和合。僧伽實為歡喜、和合、無諍,同一說戒,安穩而住。』諸比丘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為令彼比丘捨其執,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僧殘。」(CBETA, N01, no. 1, p. 241, a2-6 // PTS. Vin. 3. 172 - PTS. Vin. 3. 173)
英譯:
Whatever monk should go forward with a schism of the Order which is harmonious, 
or 
should persist in taking up some legal question leading to a dissension;
that monk should be spoken to thus by the monks: ‘Do not, venerable one, go forward with a schism of the Order which is harmonious, or persist in taking up some legal question leading to dissension. Let the venerable one be associated with the Order; for the Order is harmonious, on friendly terms, not quarrelsome, it dwells comfortably under a single rule.‘ 
And if that monk, after he has been spoken to thus by the monks, should persist, that monk should be admonished up to three times by the monks together concerning his giving up such a course. Should he give it up after being admonished up to three times, this is good. Should be not give it up, there is an offence entailing a formal meeting of the Order.
任何比丘參與破和合僧
或堅持導致破和合僧的事件;
諸比丘應對該比丘說:「尊者!勿參與破和合僧或堅持導致破和合僧的事件。尊者!應與僧團和合,(因為)僧團為歡喜、和合、無諍、同一說戒、安穩而住。」
而如果,該比丘在被告誡之後,仍然堅持此一行為;諸比丘應譴責、告誡該比丘至三次。
該比丘捨棄此一行為則甚好。如不捨棄,則為犯了「僧殘」。
在巴利《毘奈耶》中,此處「事件 adhikaraṇaṃ」為單數名詞,
意指提婆達多「破僧五事」的任何一事:
《四分律》卷4:「盡形壽乞食、盡形壽著糞掃衣、盡形壽露坐、盡形壽不食酥鹽、盡形壽不食魚及肉。」(CBETA, T22, no. 1428, p. 594, b2-4)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飯春、飯春花、端午節香包、收涎餅






農曆過年期間,會在「發粿」、「米飯」上面插了「飯春」(又稱「飯春花」、「春仔花」),擺到祖先牌位前祭拜祖先。



端午節不分男童、女童,兒童配戴香包。


嬰兒周歲(度晬 too7-tse3)以後,母親或祖母會爆出來見長輩或鄰居,會用紅繩串七到十個薄的牛舌餅,掛在嬰兒脖子上。長輩見到,會摘下一片餅,作勢在嬰兒嘴邊來回劃兩三下(餅並未真的碰到嬰兒的臉頰),說聲「收瀾,收乎焦焦。siu1-luann7, siu-hoo1-ta1-ta1」,意思是「收口水(瀾、涎),收得乾乾淨淨(ta1-ta1)」,嬰兒小嘴沒吃東西時不再流出口水。長輩或鄰居作完此一動作,必需在嬰兒衣服塞一個紅包,摘下的餅可以自己食用,或分給旁邊的兒童吃。彰化見到的是用牛舌餅,我沒見到過照片所用的圓圈餅。

兒童唸歌:「彰化香蕉」

「蘇格拉底的貓」店外的貓
「蘇格拉底的貓」店中,同學拾獲用紙箱寄養的幼貓

上個月在清華大學「蘇格拉底的貓」買了一本《台灣囝仔歌》,訂價 150元,當天餐廳高朋滿座,老版本人親自端盤子沿桌送菜,沒時間理我,隨便說一聲 35元,要我自己投入錢筒;多不退、少亦不補。
李赫《台灣囝仔歌》,台北縣永和市稻田出版社,1991年出版。
書中的囝仔歌(gin2-ah-kua1)讓我大開眼界;不過,有些字用得不合理、十分勉強。
142頁收錄了一首「彰化香蕉」,連我這個彰化人也沒聽說過,可見作者李赫苦心蒐羅。
彰化香蕉
彰化香蕉十二欉,天公姆仔做媒人,
做何位?做竹篾仔街,坐轎騎馬來巡街。
土地公,聽我說,今年二十八,
好花著在枝,好子著來出世。
何時要搬戲?四月四,
搬什麼戲?三獻三界字,
火把十六支,豬羊自己飼。
閹雞古,三斤二,
草仔枝,做鬢插,
蕃薯箍,木屐塔,
蕃薯簽,紅指甲。 
---------------
版主註解:
1. 彰化:舊名「半線 puann3-suann3」,和美的古名是「和美線 ho5-bi2-suann3」,可能此處平埔族人稱地名都加一「-suann3」。彰化:tsioon1-hua3,但是也有少數人讀作 tsiang1-hua3
2. 香蕉:台語有三種讀法:「kin1-tsio1」、「kim1-tsio1」,但是不讀作「phang1-tsio1」。日治時代寫作「芎蕉」。
3. 欉:tsang5,樹木一棵稱為一欉。
4. 彰化香蕉十二欉:tsioon1-hua3-kin1-tsio1-tsap-li7-tsang5
5. 姆仔:「m2-ah」,伯母。
6. 做媒人:「作媒人 tso3-bue5-lang5, tsue3-mue5-lang5」。
7. 天公姆仔媒人: thinn1-koon1-m2-ah-tso3-bue5-lang5
8. 做何位,通常寫作「作叨位 tso3-to1-ui7」,對象是「哪一地方的人」?
9. 做竹篾仔街,寫作「作竹篦街 tso3-tek-bi7-ke1」,「竹篦街彰化市地名,在今日彰化市中正路上,從南而北,分別是「火車頭 hue2-tshia1-thau5」、「北門口 pak-mng5-khau2」、竹篦街 tek-bi7-ke1」、「車路口 tshia1-loo7-khau2」、「仔尾 tshi7-ah-bue2」。
竹篦街 tek-bi7-ke1」有七八家竹器店緊鄰,用來搭鷹架、搭臨時帳棚、竹桌椅矮凳、竹錢筒等等各類用具。
10. 坐轎騎馬來巡街:應作「坐轎騎馬來繞街 tse7-kio7-khia5-be2-lai5-se7-ke1」,「繞街 se7-ke1」或寫作「踅街 se7-ke1」,意思兼有「遊街、閒逛」之意。
11. 土地公:thoo2-ti7-koon1
12. 聽我說:應作「聽我講 thiann1-gua2-koon2」
13. 今年二十八:kin1-ni5-li7-tsap-bue7 我今年二十八歲
14. 好花著在枝: ho2-hue1-tio7-tsai7-ki1花應該開在枝上 
15. 好子著來出世: ho2-kiann2-tio7-lai5-tsut-si3 好兒子應該要出生,意即「該趁適當的時候生兒子」。
16. 何時要搬戲: ho5-si5-beh-puann1-hi3 什麼時候要(請戲班來)演戲? 台語稱「演戲」為「搬戲」。
17. 四月四:si3-gueh-si3,四月初四
18. 搬什麼戲:puann1-siann3-mi2-hi3 演哪一個戲目?
19. 三獻三界字:sam1-hen3-sam1-kai3-li7,應該是「一齣戲的名稱」,我不懂事什麼意思。
20. 火把十六支:hue2-pe2-tsap-;ak-ki1 十六根火把。
21. 豬羊自己飼:ti1-iunn5-ka1-ti7-tshi7 自己飼養的豬羊。
22. 閹雞古:iam5-ke1-koo2 大隻閹雞
23. 三斤二:sann1-kin1-li7
24. 草仔枝:tahau2-ah-ki1
25. 做鬢插:「作鬢插 tso3-pin3-tsha3」,「鬢插」插在鬢邊的裝飾品。「草仔枝作鬢插」,可以想見貧窮的模樣。
26. 蕃薯箍:han5-tsi5-khoo1,蕃薯塊
27. 木屐塔:tsha5-kia7-tha3,木屐疊起來堆積成塔。
28. 蕃薯簽:應寫作「蕃薯籤 han5-tsi5-tshiam1」,蕃薯切成長條狀,像一根根寺廟卜卦的籤(蕃薯籤比卦籤短)。
29. 紅指甲:ang5-tsng2-ka3。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彌勒真彌勒,彌勒真的是彌勒嗎?

圖四:未繫婆羅門棉繩」的彌勒像
圖三:繫婆羅門棉繩」的彌勒像


圖二:未繫婆羅門棉繩」的彌勒像


圖一:鹿野苑初轉法輪

==
考古文物顯示佛滅後兩、三百年間,以菩提樹、法輪、佛陀足印來代表佛陀而不雕刻人像來呈現佛陀。據我所知,目前存世最早的人形佛陀雕像為西元前一世紀。(請見圖一:鹿野苑初轉法輪)。
==
最早存世的彌勒像有幾項特徵:一是在家像,二是有一瓶子。在家像或身上繫有「婆羅門棉繩」而顯示其出身婆羅門種姓,但是也有未繫婆羅門棉繩」的彌勒像。
漢地習慣以攜帶淨瓶為「觀世音」表徵,但是,犍陀羅佛像則「觀世音」攜帶一枝長柄蓮花,攜帶淨瓶的卻是彌勒。雖然不是現存每座雕像都有銘文,但是有不少雕像附有銘文,證實這樣的標記無誤。請參考圖二、三、四。
那個瓶子是什麼功用呢?
漢地學者傾向解釋為「水瓶」,代表了「坐禪人」,因為在山窟打坐可以不吃飯,但是不能不喝水。老實說,這是一廂情願的解釋,沒有任何文獻可作佐證。
==
西方學者傾向解釋這是一個裝「哪噠油膏(nard ointment, nardi ointment)」的瓶子。佛教徒可能對「哪噠油膏」完全陌生,對基督教徒而言,這是《新約》與聖經油畫經常出現的東西。
《新約》的《約翰福音》11:2,《馬可福音》14:3,都提到了拿珍貴的「真」哪噠油膏塗耶穌的頭或腳。
希伯來文「彌賽亞」(messiah, metteyya, maitreya)直譯是「受膏者」,希臘文意譯作「基督」(christo)。受膏是一種宗教儀式,先知以神聖的膏油塗在候選者的頭上,確認此人是上帝所選中的人,將可以成為君主或是祭司。所以,「彌賽亞」的畫像會有一個瓶子,代表「神聖的膏油」。
也就是說,代表著被塗哪噠油膏的人是「上帝所選中的」彌賽亞,他會解救猶太人,也作地上萬國的國王。
也就是說,「彌勒」的形象就是「彌賽亞(messiah, metteyya, maitreya)」,在未來世解救世人的「救世主」(未來佛)?
圖五:幫耶穌的腳塗油
圖六
==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4:「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俱不識。」(CBETA, T47, no. 1998A, p. 827, a12-13)
《古來世時經》卷1:「爾時,賢者彌勒處其會中,即從坐起偏袒右肩,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當來世人壽八萬歲時,當為彌勒如來、至真、等正覺,教化天上天下,如今佛耶?』...於時賢者阿難持扇侍佛,佛告阿難:『取金縷織成衣來,當賜彌勒比丘。』」(CBETA, T01, no. 44, p. 830, b17-27) 
《賢愚經》卷12〈波婆離品 50〉:「於時會中,有一比丘,名阿侍多,長跪白佛:『我願作[1]彼轉輪之王。』佛告之曰:『汝但長夜,貪樂生死,不規出耶?』 於時在會一切大眾,見佛世尊授彌勒決當來成佛,猶字彌勒,各皆有疑,欲知本末。尊者阿難,即起白佛:『彌勒成佛,復字彌勒,不審從何造起名字?』」(CBETA, T04, no. 202, p. 436, a2-8) [1]〔彼〕-【宋】【元】【明】。
《大智度論》卷1〈序品 1〉:「唯《中阿含.本末經》中,佛記彌勒菩薩『汝當來世,當得作佛,號字彌勒』」(CBETA, T25, no. 1509, p. 57, c28-p. 58, a1)
《中阿含66經,說本》:「爾時尊者阿夷哆在眾中坐。...世尊告曰:『阿夷哆!汝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得作王,號名曰螺,為轉輪王,...汝施此已,便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汝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爾時尊者彌勒在彼眾中。於是尊者彌勒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當有無量百千比丘眾,如今世尊無量百千比丘眾。』」(CBETA, T01, no. 26, p. 509, c29-p. 510, c27) 。
---------
這樣的解說有一些問題:
1. 彌勒的敘說,在阿含、尼柯耶範圍是出現在《中阿含66經》與《長阿含6經》、《長部26經》;《中阿含66經》為《大本經》,《長阿含6經》、《長部26經》為《轉輪王經》,都是譬喻、本事類的經典。(T125《增一阿含經》有許多「大乘元素」摻入,在此不予討論)。
2. 《中阿含66經,說本》、《賢愚經》《古來世時經》提及佛說法時彌勒在會眾之中,甚至直言他是比丘。但是漢巴文獻所列舉的名德比丘並未出現「阿逸多 Ajita」或「彌勒 Metteyya」。
3. 在巴利《小部》第五經《經集》第五品《彼岸道品》(漢譯「波羅延耶(那)」)有十六人各自提問,第一問為「阿逸多 Ajita」,第二問為「帝沙彌勒 Tissametteyya」,這是不同的兩人而非同一人,同時,並沒有所謂的「授記將來成佛」的事蹟。在漢譯《雜阿含經》及巴利《相應部》引述時,也未稱此是世尊與彌勒的問答。
=======
今人見不到彌勒的形象,從古代佛教文物可以見到古人認為的彌勒是怎樣的長相。
犍陀羅佛像有所謂的「彌勒像」,特徵是「在家相、帶水瓶」,請參考圖二
圖三、圖四(年代從西元前一世紀到西元四世紀)。
其次是「交腳椅坐」、「思惟彌勒」的形象,從敦煌石窟彌勒造像及「日本國寶第一號思惟彌勒」可以見到此一造型。請參考圖七、圖八(年代從西元前三世紀到西元八世紀)。(因為衣服朽爛,所以日本交腳彌勒像呈現沒穿衣服的形式?)
台灣一般民眾所認識的「彌勒」,其實是唐末到宋流行的「布袋和尚」造像(圖九),中國盛稱「布袋和尚」是彌勒再來(彌勒是當來,怎會再來?),所以出現這種袒胸露乳的形象,只要對照西藏的彌勒圖像,就知道這純粹是漢地佛教的想像。(年代從西元九世紀到現代)。
圖七

圖八

圖九